大学的价值何在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有人说,大学是我心目中的神圣殿堂。然而,大学的价值究竟何在?读罢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的真谛》一书,大学的神圣性跃然纸上,令人豁然。隐伏于大学运行中的内在机理和充盈意义逐渐凸显,“知识社会”“学术共同体”“智识教育”“理性生活”“心灵的攀登”,这些常挂嘴边却不以为然的问题徐缓地明晰起来。
  作者认为:大学的价值体现在以广阔的人类意识关注人类命运,研究和探索宇宙的永恒问题、世界的整体问题、社会的普遍问题、事物的规律问题、人类的未知问题,借此明晰人生乃至宇宙的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和基本规律。这既是大学科学研究的本位,也是大学的价值所依。对此,作者以中国古代经典《大学》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以及西语中“大学”的“宇宙”之意,阐明了大学这一特质的学理基础。这一观点正契合了德国学者雅斯贝斯表达的“寻找普遍性的事物、发现普遍有效的东西、形成普遍性的知识、为普遍人所认识和利用”的思想。
  新近,在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言得到验证之后,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就此事致信全校。他说:“这个成就,始于爱因斯坦:一种广阔的人类意识,可以形成一个超越当时实验能力的概念,而他的后人用了百年时间,发明工具,证明了其有效性。”他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今天庆祝的发现体现了基础科学的悖论:它是辛苦的、严谨的和缓慢的,又是震撼的、革命性的和催化性的。没有基础科学,最好的设想就无法得到改进,‘创新’只能是小打小闹。只有随着基础科学的进步,社会才能进步。”复旦大学杨玉良院士也曾说过:我们关注人类发展的根本问题,并对此进行研究和讨论,给出我们的回答。有些问题看起来可能是非常规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这些问题恰恰是为国家、民族、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精神资源和新的思维方法。大学所关注的问题均属于基础研究领域。基础研究就是通过对基本事实和基本规律的观察、分析与思考,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和基本规律,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知和科学把握。可以说,基础研究就是原始创新。如果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了重大发现和理论突破,携带而来的必然是密集的知识大迸发。这确是大学的价值所在。
  关于大学为什么倾注于基础研究,作者认为这是由人类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对于人类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作者大致概括了三方面:从时间层面看,时间的流变性使我们每一代人都只是停留于时间的节点,我们能见到的只是我们所面对的“当下”,而难以形成“既往”和“未来”的连续认知;从空间层面看,空间的多维性让我们所有人都只是漂浮于空间的微粒,我们能感知的只是我们所面对的“局部”,而难以形成“整体”和“系统”的全局认知;从现实层面看,社会的多元性让我们所有人都只是游移于社会的个体,我们能触摸的只是我们所面对的“实际”,而难以形成“群体”和“社会”的理性认知。由于这些局限,我们的思维往往具有“片段式”“零散性”“功利化”的特点,难以形成真正反映基本事实和基本规律的正确认知。倘若在基本事实和基本规律的认知上出现偏差,我们就会陷入狭隘的“思维暗障”而无法自拔。作者的概括切中要害。
  古希腊先哲柏拉图有过这样一个比喻,他形容洞穴里的囚犯只能看到洞壁上火光的影子,全然不知道洞外的大千世界。我们往往如同这样的囚犯,身在黑暗的心狱而不自知,只见幻影不见真实,于是也就导致了一种自我膨胀、自我癫狂、自我强迫的心理倾向。现实社会中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不重视基础研究,不清楚基本道理,不遵循基本规律,不坚持基本规则,更谈不上为人类守望未来的长线考量。如果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群体的人或不同的个体)都局限于狭隘的自我思维,那么我们面临的问题就如同化学形迹,随时都会发生急剧变化,接踵而至的就是越来越多的次生问题、越来越复杂的矛盾纠葛、越来越混乱的思想状态。错误认知的叠加,会让我们越来越远离真实;错误做法的迭代,会让我们越来越悖逆规律。这也是我们面临的“实现困境”。比如对待气候变化,每当气候一发生变化,就有人称是极端气候,于是,便在慌乱中采取许多人为的干预措施。如果我们对气候变化进行长期观察并给出变化曲线,便会发现短期内所显示的陡然变化,若在长期内就是一个正常的周期性变化而已。然而,恰恰是因为不断的人为干预所产生的迭代效应,破坏了自然规律,极端气候非但没有遏制,反而产生了进一步加剧的倾向。一些社会政策措施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因此,恩格斯才字字入骨地警示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正是在此意义上,黑格尔认为人们所说的现实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无根草”或“无实在性”的东西。为了避免陷入自我欺骗的幻觉,我们必须对自身的局限保持警醒,学会以长远、全面、客观的视角对事物进行冷静的观察和思索,从普遍性中探究该事物的本质规律。
  凡事须务本,本立而道生。如果没有对基本事实的认知,没有对基本规律的尊重,没有对基本原则的遵守,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就会支离破碎。为了避免思维误入歧途,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对基本事实的正确认知和对基本规律的科学把握,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观察一切社会现象的重要方法。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指出:“科学不允许我们只为眼前这样或那样的一时需要去思考,而将重要的东西置之不顾。”美国学者皮尔逊也强调:“在现代社会,一个理想的公民就是具有摆脱个人偏见的判断。而科学的首要目的就在于在个人的判断中消除自我,提出对每一个心智同样为真的论据。在事实上形成不受个人情感偏见影响的判断是我们将之称为科学的心智框架的特征。”大学关注的是基本事实,从事的是基础研究,传播的是公共理性,谋求的是社会公益。因此,有人称大学为国家之“公器”。既然是国之公器,大学就要以广阔的人类情怀,追求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有所贡献。大学可能对一时一地或无所贡献,但持之恒久,必能增进人类之智慧与社会之福祉。
  作者通过触摸大学的历史、品咂大学的内涵、解读大学的密码之后,为我们明晰了大学的价值所在。诚如曾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的任鸿隽先生概括的那样:“大学者,智识之府也。对于既往,大学为其承受之地。对于现在,大学为其储蓄之地。对于将来,大学为其发生之地。”寥寥言语,意味隽永。正是大学的这一神圣性,大学才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拔基石、人类社会创新的巨大力量。
  大学从悠远的历史走来,虽在江流潮涌般的时代变迁中迭经千载,却依然气象兴盛、云蒸霞蔚、福泽万千。我们心目中的神圣殿堂,大学当之无愧!
其他文献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书写“我乡我土”———地方性与20世纪40年代中国小说》,李松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农民说理的世界:赵树理小说的形式与政治》,李国华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贺桂梅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  《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增订本)》,陈平原
期刊
今年适逢戴逸先生九十诞辰,中国素有为长者祝寿的传统,去岁中国人民大学遂有“戴逸与清史研究”研讨会的举行,一时群贤毕至,济济一堂,共叙先生治学做人之风范恩谊。今岁先生若干及门弟子与先生亲手创办的清史研究所同人,再以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为先生行九十寿礼。  先生出生于人文渊薮之区常熟,常熟自明清以来就是出大学者大文人的地方。但先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却并非得自于正规的学塾训练。先生曾自称,其史学启蒙大约来源于
期刊
令狐萍 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历史系前主任、教授,兼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长期从事中美文化传播研究。  李金铨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讲座教授兼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历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与台湾政治大学讲座教授,是国际中华传播学会创始会长。  张 萱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担任访问学者
期刊
当下的文坛,常常会在不经意中涌现出实力不俗的作家,浮现出值得一读的作品,给人们带来意料之外的欣喜。2015年底,四川作家李明春的长篇小说《半罐局长》(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年11月版),就以其别具一格的人物、自出机杼的意蕴,给略显平淡的长篇小说创作,增添了一抹特别的亮色。  据知,李明春长期在川东大巴山区从事文教工作,有着坚实而丰富的基层工作体验,以及丰沛而盈实的生活积累,近年来这些人生体验与生活
期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孙正聿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现代出版社,2016年7月,文中简称《马哲智慧》)以此命名,通过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哲学观变革,对激活哲学智慧、提升理想境界等展开深入研究,立意高远、视角新颖、思想深邃、逻辑缜密,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期刊
“伟大也要有人懂”,这是鲁迅先生在议论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时发出的一声感叹。这句话被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巧妙借用,作为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一起来读毛泽东”的书名,有着一种力透纸背的分量。  古今中外,评价“伟大”,评价“伟人”,历来是一件难事。或者说,越是“伟大”,越是“伟人”,争论越多,评价越难。对伟人毛泽东的评价、解读,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一件难上加难的难事。说不尽
期刊
“中等收入陷阱”(以下简称“中阱”)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当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以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既不能在劳动力低成本方面同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高新精尖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同高收入国家较量,最终出现经济增长缓慢,人均收入长期处于中等收入水平,难以跃升到高收入国家行列这样一种状态。  确实
期刊
按照我们惯常的评价标准,阿凌·达尔(ErlingDahljr.)的《爱德华·格里格的音乐与生平》([挪]阿凌·达尔著,张莚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以下简称《格里格》)一书并不能算作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学术著作,它没有这类题材常见的艰深难懂的语言和专业人士特有的表述方式。正如挪威钢琴家安斯尼斯(Leif OveAndsnes)所说,本书“既有个性又充满激情,作家以对格里格与其音乐的熟
期刊
一、狐狸的无奈———“东方主义”的概念出新与学理问题  “汉学”的出现,既是以欧洲为主体的西方学术在新的学术和知识范式之下的必然现象,同时不可避免地也就附带上它所依靠的文明体所特有的势境特征。所以“汉学主义”这一概念的出现,自然也就有其合理性。当然,相比较萨义德凌厉无比地祭出“东方主义”的撒手锏,“汉学主义”的概念则多少有些“仿拟”的味道了,当然究竟是“青出于蓝”还是“东施效颦”则还有待观察和公论
期刊
如果从1995年汪晖先生撰写《关键词与文化变迁》一文算起,时至今日,国内“关键词热”已历二十余年。继早期《南方文坛》《外国文学》的专栏介绍与《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等专书翻译后,国内学者吸纳文化研究的观念与方法,推出一系列关键词研究的论文和著作。《诗》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李建中教授所著《体:中国文论元关键词解诠》(以下简称“李著”)正是会通这一理论而考察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  “体”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