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给故乡拍遗像的人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acky_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瓦白壁马头墙,来到这里的摄影师,无不架上长枪短炮,拍一套山水如画的徽州糖水片。但在张建平眼中,“一个好的摄影家,一定是一个好的社会学家”。当别人把现代徽州拍得好像吴冠中画作一样美时,他却称自己是“给故乡拍遗像的人”。二十五年来,他把镜头对准了正在倒塌的徽州老屋,胶片里凝聚的是一段关于故乡的历史。
  所谓故乡也并不存在
  1997年春天,19个40尺货柜从中国安徽省运往美国马萨诸塞州。在这些货柜里,装着2700块木头、8500块砖瓦和500块石块,还有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在那之前的近两百年间,它们曾经坐落在黄山脚下的黄村里,搭建在一起名叫“荫余堂”。在被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看中之前,这座徽州老宅正面临着废弃拆除的命运。
  六年之后,当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扩建完工重新开幕的时候,一同亮相的还有这座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徽州老宅。翘檐的马头墙、环楼的跑马廊、天井中的小池塘以及门口长满青苔的石板路,荫余堂在异国他乡得以重生。一位犹太裔女作家站在荫余堂门前,伫立沉思之间早已泪流满面,仰望着天井她感慨遭“站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片天空。”
  后来,她真的来到了荫余堂的故乡黄村。当年参与荫余堂在黄山的中美徽州文化交流项目的张建平问她:“是什么力量驱使你来到徽州?”她说:“我在世界各地漂流,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故乡,直到见到了荫余堂。”张建平感动之余并没有告诉她另一段故事,“我不想让她觉得,所谓故乡也并不存在。”
  原来,当年的这个中美文化交流项目,最初圈定的范围是徽州各地的六座老宅。而在荫佘堂迁移之后,剩下的五座老宅的命运都颇为惨淡。除了一栋古城岩的万安老屋被整体迁移保存下来,剩下的四座老宅全都灰飞烟灭了。“休宁五城中学的那座房子,2007年被拆走了;商山镇的一座明代老屋,被卖掉了;齐头村口的一座清代民宅,我昨天去看也没有了踪影;还有一座也是明代老宅,大概前两年也被拆掉了。”
  惨淡的不仅是这几座老宅,曾经辉煌一时的微派建筑,如今大多都落得如此田地。张建平每天扛着相机走村串寨,给徽州老宅拍下了一张张遗像,眼见着老宅一座座地倒下去。经他粗略计算,近十年徽州老宅倒了足有七成,现在剩下的不到5000座,更别说这其中有多少空屋、有多少危楼了。每一座老宅的消失都如此掷地有声、叫人心痛,而他也只能把这些心痛定格在胶片上成为历史。
  南溪南村有一座标准的官厅,有前厅和后厅,大门前有一对气派的旗杆石,屋旁有马厩,屋前还有一个偌大的庭院。这座豪宅最初的主人,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户部尚书吴中明。三年前有人蓄意放火企图烧了这片老宅,旁边的明代老宅已成一堆废墟,吴中明故居幸免于难,但本已残破不堪的老宅依然岌岌可危。张建平生怕自己下次再去的时候,是为这座老宅拍遗像。
  琶塘村的六房厅,这座古老的祠堂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2006年村民们集体决定拍卖祠堂,两年后卖给了一个旅游公司。但祠堂拆到一半遭人阻拦,原本保存完好的明代木梁,在南方三月的雨水中,不足一个月便开始发霉腐烂,祠堂的地面更被村民们圈地围田种上了菜。两年后,当张建平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垃圾场。
  黑瓦白壁马头墙,在徽州曾经是光耀门楣的象征,却被现代人视如草芥弃如敞履。如果微派建筑真的在徽州大地上消失殆尽,那些打着“中国画里的乡村”旗号招揽游客的地方,不知道还能想出什么新的口号。而张建平害怕有一天,吴冠中笔下的徽州山水,真的会变成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朴素是需要修养的
  在历史上,徽商文化始于南宋,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称霸一时。徽州人自古聚族而居,盛行敦本散祖之风,微商衣锦还乡自要光耀门楣。于是,他们或建宅邸体现身份,或修祠堂光宗耀祖,或立牌坊褒奖妇人,“黑瓦白壁马头墙”的徽派建筑随着微商文化的发展而自成一派。
  及至清朝末年,微商文化逐渐衰败,而徽派建筑也开始走下坡路了。又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时值今日,不仅微商文化成为历史,徽派建筑更是岌岌可危。“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这些以砖木结构古法营造的老宅,失去了“贾而好儒”的微商文化的庇护,变成了一座座有人住无人护的危楼,更惨的便是人去楼空无人问津,独自在风雨的蚕食中销声匿迹。
  徽派建筑的兴衰,与徽商文化一脉相承。微商向来贾而好儒,老宅中堂的楹联最能说明这一点。“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可见,在徽州,再富贵的人家也不如读书人家来得荣耀。
  也就是这样的思想,让徽派建筑独具雅致。虽然从根本上说这些老宅都生长于徽州大地的农耕文化中,但每一座老宅都记载着主人的修养,带着儒家文化的气质。徽州老宅,美在色彩上,青山绿水间的白墙黑瓦,不与自然争颜色;也美在体量上,依山傍水、顺势而建,不与树木争高低;更美在气度上,村寨错落、邻里和谐,不与邻屋争阳光。
  其实,这在儒家文化里,就是一个“让”字。“徽派建筑美在朴素,但是朴素不是那么简单的,朴素是需要修养的。”近几年,不少人来到徽州,老宅改造事业看上去如火如荼,但张建平看着胆寒。“我们的老宅改造和现代建筑,很多都因为私欲膨胀而不懂得让,结果欺负了自然。你没有那样的修养,只是随意地拼贴,甚至胡乱地改造,那肯定是不行的。”
  老宅改造的诸多案例中,有几处是被张建平肯定和推崇的,坐落在呈坎镇的德懋堂便是其一。这个度假别墅群的设计者,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博士卢强。其中三座徽州老宅,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微派文化。其他被张建平称为“新徽派建筑”的房子,正面保持了黑瓦白壁马头墙的微派特色,但从丰乐湖上看过来则是一片透亮的落地玻璃窗,现代人的生活情趣完全进入黄山腹地。
  在查济村,还有一座德公厅屋也是张建平口中的典范。十年前,法国人于连来到黄山脚下,因为爱上这里便买下了一处倒塌的后院,重新修复成自己的居屋。后来于连才知道,家门前的那座门楼,是建于元朝的历史遗迹。从外面看于连的家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进到里面才发现这里其实是中西合璧的,屋内有书架、有壁炉、有会客厅,也有西式厨房,一切都按照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来布置。   张建平赞同他们改造,毕竟徽派建筑都是有两三百年历史的老宅,无论是舒适度还是方便度都不能达到现代人的需求,所以改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改不是乱改,我们要心存敬畏,敬畏历史、敬畏自然、敬畏邻里,这才是老宅改造的哲学,也是新徽州人自己的修养。”
  徽州需要农耕文化
  徽州老宅的改造蔚然成风,但是真正改得好的并不多,更多的改造工程让张建平不忍目睹。这样大踏步地改造,让张建平开始思考:徽州究竟是需要公园文化,还是农耕文化?脱胎于农耕文化的徽派建筑,几百年来讲究的都是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但如今的一些改造工程,却将这些农耕文化的元素变成了公园。
  2000年,徽州的古村落西递和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引来了大量的游客。大概正是因为如此,西递开始悄无声息地改造工程,水田没了,变成了湖,周围建成公园,种上古怪的树,老石板被整齐划一地铺成了水泥地。这样的改造下,西递大有成为中国古村落样板村的架势,但如果各地的古村落都长一样,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为田园”的说法。极少的田园风光,是农耕文化中最珍贵的宝藏,这也形成了徽派建筑与自然相礼让的哲学。所以,在张建平的心中,毁田造房是他最反对的事情,把良田变成公园也是他无法理解的举动。西递村的改造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在众人的呼吁之下,才得以退园还田,让西递保留了原始的农村味道。
  类似的改造,在祁山镇也在步调一致地进行着。祁山镇是一座千年古镇,也是著名的祁门红茶的原产地。在城东的阊江上的两座古桥一带,是著名的祁门码头。在微商文化中,祁门码头是南下楚地的主要通道,古时这里白天舟楫往来,入夜双桥影影绰绰。但在改造工程中,老码头上斑驳的石块,被方方正正的砖块取代,承载了千年历史韵味的码头一下子变得毫无个性。
  “这样的改造工程,让历史和文化荡然无存,你看不到一点情怀。”当然,这些还不是让张建平最无奈的事情,徽州区投资2000万元的翼峰公园,才真的让他觉得匪夷所思。在潜口镇翼峰塔下建造的这个占地126亩的公园让徽州真正踏上了公园文化的康庄大道。但张建平依旧不解:“游客们来黄山,究竟是想看奇松、怪石和云海呢?还是想看一个在城市里到处都能看到的公园呢?你要有梧桐树,才能引来真凤凰,我觉得农耕文化才能种出徽州的梧桐树。”
  从良田到公园,改比不改更好。在现代生活中,这是很多人不懂的“无为”的真谛。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且不去谈那些改造者自身的修养如何,面对历史、面对自然,“无为”却往往是一种大有作为。徽州的城市改造和老宅保护,经常都需要这样一种境界和眼光,但具有这样眼光的人实在太少。张建平曾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有城市规划师,却没有乡村规划师?”
  在农耕文化和公园文化的取舍之间,其实就是乡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不同取向。是让徽州山水保留它的田园风光,还是大踏步地向城市格局迈进?或许明眼人都会有一个选择。徽州山水不仅孕育了徽商文化,也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新安画派。但如何不让故乡的山水停留在画中,如何在多年以后看到的是梦中的故乡而不是故乡的遗像?这道简单的选择题,或许正是徽州这片山水之地走向未来的道路。
其他文献
说到大理古城,许多人联想到的是南诏古都,是天龙八部里的大理王国,是苍山下洱海畔的古朴小镇,而如今的大理古城几乎见不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建筑,街道两旁是千篇一律的民族纪念品、连锁的过桥米线店,和沿街贩卖淘宝物品的嬉皮士小贩,大理这座古城也终归没能逃过全国热火朝天的商业化进程。  荣洁的鸟吧咖啡就坐落在大理古城熙熙攘攘的人民路上段,两层的砖木结构小屋,偌大的木窗向街面敞开着,通透自然。很少人知道,咖啡吧
期刊
万众瞩目的上海爱马仕大楼终于开了。这是继法国巴黎福宝大道24号旗舰店、美国纽约麦迪逊大道690-691号店、日本东京银座店及韩国首尔道山公园店后,全球第五座“爱马仕之家”。  当天你不仅可以欣赏到荷兰知名艺术家Levi van veluw先生为本次开幕所设计的艺术橱窗,以及由爱马仕全球专卖店的专属设计团队RDAI所精心设计的全新店铺。同时由爱民爱马仕家族第五代成员、艺术家PhilippeDumas
期刊
左靖的祖籍是宣城泾县,自唐代开始成为宣纸的原产地。小时候经常出入于徽州老宅的他,其实直不喜欢这些古老的建筑,阴冷潮湿还透着阴森的气息。但当他看见了猪栏酒吧一吧的改造,第一次感受到老宅也可以很舒适。于是,他来到碧山,改造了栋老宅,准备取名叫“碧山书院”,在这老宅子里搞一场乡村文艺复兴。  做一本古民居修缮手册  2007年,左靖还在北京798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担任艺术总监。那时,寒玉在西递的猪栏
期刊
十月的阳光温暖地洒在这个白族院落里,打开二楼的木窗,窗外红色的石榴压满了枝头。这是一家只有四间房的客栈,一家没有任何招牌的客栈。  坐西朝东的小院占地六分,穿过玻璃结构的阳光房,来到一个宽敞的院落。80年代的老房子保留着漂亮的石墙和瓦顶,框架结构的新建与之紧紧相联,并不显得突兀。  院子里有几棵果树,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形状。最大的那一棵苍老得皱皱巴巴,庞大的枝藤挣扎着往四方延伸。娇小一些的木瓜树,
期刊
如果你相信好人有好报,那ICICLE企业的成功是你喜欢听的故事。  叶寿增和陶晓马是一对非常般配的夫妇,两个人都很低调。晓马的笑声像脆铃似的,说着说着自己就笑了。我们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她给我们讲了他俩怎么创办ICICLE的故事,晓马边讲边笑,叶老师一边劝阻,一边笑。  原来“ICICLE之禾”起家的时候,第一笔资金是借的晓马父母的积蓄,因为钱总是还不上,所以干脆就把债主改为股东了。但是似乎不久,父
期刊
家总能勾起人们心中最柔软的事。每日出出进进,柴米油盐,时间伴着冬暖夏凉的惬意或冬凉夏暖的无奈从窗户缝里溜走了,落在墙角的是生活的尘埃。我们留恋家,因为书架上陈列着自己的过去,花盆里种着和自己一同生长的植物。我们的家,就是我们自己。  上海徐汇区复兴中路上,几棵高大的梧桐树后面是一幢灰色的西式大楼——黑石公寓。这座对临上海交响乐团的五层老洋房,建于20世纪20年代。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简化了巴洛克的繁
期刊
Hannah 实习编辑  在798看到的这两幅画,这效果很容易让我想到中国古代的山水写意的毛笔画风格,但却有些许不同:他们用黑色随意地挥洒在画纸上,并添加了活泼摩登的粉红色,如同当下的社会,有着厚重的历史沉淀,却也积极的吸收着国内、国外新鲜前沿的事物。  陈春天 运营总监助理  这张照片拍摄于7月9日凌晨,德国和巴西的半决赛上半场刚刚结束,德国5:0领先。这种大比分领先的局面使得所有的德国球迷都无
期刊
密云北庄山谷里的黄岩口村距离京城市中心90公里,需沿着水库和庄稼地一转再转,如果凭借足够坚强的方向感和莫名其妙的直觉终于进到村里后,也不可能发现特别惊人之处。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把村子建得杂乱无章,但干柴枝、石头屋的四周还有环绕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以及城里到了入夜都缺少的安静。  却能找到这样的地方,在挑高屋顶下泡泡浴,能看到黢黑夜空里的闪亮星星而完全不用担心被偷窥。“山里逸居”毫无声息地隐藏在
期刊
有纪录片为证,9月刊是时尚圈的大事。据说如果你从30层以上把一本9月刊扔下来,其厚度肯定能砸死人。  然而,网络时代的9月刊没什么新闻。2014年秋冬系列的时装秀,大品牌在今年春季的时候已经在纽约、伦敦、米兰、巴黎发布了,中国独立设计师也在5月分别在北京、上海发布了自己的2014年秋冬系列。这些如果不是同步在网上公布,也就是在相差两三天的速度在网上和大家见面了。  所以,厚厚的9月刊只有旧闻和广告
期刊
能即刻打动人的东西或者不需要太过深邃的含义及太多背后的故事,吸引、碰撞、感叹,是设计能带给人最美好的同时也是最简单直接的过程。“忠于真实的自己”,这句话包含在林炜所有的设计原则中,产品表达的精神、价值观和他所要传达的信息中。在“NoMoreLie”现有的两个系列中,“复古乐福鞋”系列在一些传统的元素及工艺上进行了放大化、夸张,同时也删减了许多部分,使其造型更突出而简洁。例如,他把鞋侧包边的宽度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