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改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主要内容是:一、科学知识、技能;二、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法;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四、科学伦理、情感和价值观。学生借助化学实验直接与物质及其变化打交道,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精神,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物质观,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在解释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化学实验;科学素养
在平时的化学实验教学中,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是重点,这里就不重复探讨,今天从下列三方面探索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方法和思维
作为一个多年学习科学知识和传授科学知识的教师,如果有学生问你,“什么是科学方法”?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很熟悉,但真要回答又不知该从何说起!有一种观点是:科学是关于世界的事实和信息的收集,当事实的数量越来越多,达到淹没了记忆的程度时,人们就找出把这些事实相联系在一起的模式。这些事实的收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就叫做自然定律,理论原理等。例如:初中化学第五单元,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通过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以及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两个实验事实都分别说明了一个特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证明后就把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由此:什么是科学方法的问题,又有了另一答案,科学是用来揭露关于世界事实和理论的过程。“过程”意指科学家(和他人)用于揭露事实和定律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换言之:科学方法就是揭露事实和定律之间联系的方法。是从事实到定律的一个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我们首先要告诉学生的是: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个实验不是只有科学家才会做,我们的同学也会做。其次根据客观事实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相互联系,这些思维方式不是只有科学家有,同学们也有。只要我们教师以实验事实为根据,长期引导学生向结果这个方向进行探索,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思维。
二、科学精神和态度
科学精神的含义较广,包含求真、求实的客观精神,创新精神、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精神、人文精神、不断求知精神……等。而对于中学生来说,重要的是培养它们的求真、求实的客观精神,要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我们必须把这种精神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在初中化学教材中,选编的实验一般都是经典实验,但是经典的不等于是尽善尽美的,有的实验经常会出现有些现象与教材中描述的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例如:初中化学全一册(老教材)第六章第一节铁的性质【实验6-1】,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然后分别注入5ml的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反应现象,教材是这样描述反应现象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铁跟酸的反应与锌跟酸的反应相似,即铁与酸接触后,立即发生化学反应。在大量氢气生成的同时,试管中液体的颜色由无色逐渐变成浅绿色(FeCl2溶液或FeSO4溶液的颜色)。但实验的结果却是:学生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生成氢气,但观测不到液体的浅绿色。出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不能回避事实。我的做法是:组织感兴趣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一小组将铁钉换成铁粉与盐酸反应,5小时后观察到浅绿色;二小组把课堂上的铁钉与盐酸反应的试管保存下来继续观察,第三天观察到浅绿色。这样的结果既能激发学生探索化学反应的热情,又能通过自己探索的結果,明白浅绿色是FeCl2浓度达到一定程度,肉眼才能观察到。可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精神。
三、科学伦理和情感
科学伦理和情感是指:科学是以造福人类为目标,反对利用科学伤害他人的利益和他人生存的环境。2003年在我地区发生了一件事,某村的一个男生在与母亲争吵的过程中,用硫酸伤害其母,经调查硫酸来源于某废弃的厂矿中学搬迁后不注意留下的,硫酸是中学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化学试剂,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但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不是用于造福人类,而是用于伤害他人。这件事给我这个普通的化学教师的内心触动很深,如果我们只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而不注重科学伦理教育,到头来说不定受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本着对社会、对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都应该把科学伦理努力融入科学知识的传授中。
总之,化学实验的本来面目就是实践性和生动性,如果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实践性和生动性,学生借助实验直接与物质及其变化打交道,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精神,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物质观,自然观和价值观,学生学生在解释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与学》
(作者单位:云南省安宁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化学实验;科学素养
在平时的化学实验教学中,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是重点,这里就不重复探讨,今天从下列三方面探索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方法和思维
作为一个多年学习科学知识和传授科学知识的教师,如果有学生问你,“什么是科学方法”?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很熟悉,但真要回答又不知该从何说起!有一种观点是:科学是关于世界的事实和信息的收集,当事实的数量越来越多,达到淹没了记忆的程度时,人们就找出把这些事实相联系在一起的模式。这些事实的收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就叫做自然定律,理论原理等。例如:初中化学第五单元,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通过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以及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两个实验事实都分别说明了一个特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证明后就把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由此:什么是科学方法的问题,又有了另一答案,科学是用来揭露关于世界事实和理论的过程。“过程”意指科学家(和他人)用于揭露事实和定律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换言之:科学方法就是揭露事实和定律之间联系的方法。是从事实到定律的一个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我们首先要告诉学生的是: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个实验不是只有科学家才会做,我们的同学也会做。其次根据客观事实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相互联系,这些思维方式不是只有科学家有,同学们也有。只要我们教师以实验事实为根据,长期引导学生向结果这个方向进行探索,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思维。
二、科学精神和态度
科学精神的含义较广,包含求真、求实的客观精神,创新精神、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精神、人文精神、不断求知精神……等。而对于中学生来说,重要的是培养它们的求真、求实的客观精神,要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我们必须把这种精神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在初中化学教材中,选编的实验一般都是经典实验,但是经典的不等于是尽善尽美的,有的实验经常会出现有些现象与教材中描述的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例如:初中化学全一册(老教材)第六章第一节铁的性质【实验6-1】,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然后分别注入5ml的稀盐酸和稀硫酸,观察反应现象,教材是这样描述反应现象的: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铁跟酸的反应与锌跟酸的反应相似,即铁与酸接触后,立即发生化学反应。在大量氢气生成的同时,试管中液体的颜色由无色逐渐变成浅绿色(FeCl2溶液或FeSO4溶液的颜色)。但实验的结果却是:学生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生成氢气,但观测不到液体的浅绿色。出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不能回避事实。我的做法是:组织感兴趣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一小组将铁钉换成铁粉与盐酸反应,5小时后观察到浅绿色;二小组把课堂上的铁钉与盐酸反应的试管保存下来继续观察,第三天观察到浅绿色。这样的结果既能激发学生探索化学反应的热情,又能通过自己探索的結果,明白浅绿色是FeCl2浓度达到一定程度,肉眼才能观察到。可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精神。
三、科学伦理和情感
科学伦理和情感是指:科学是以造福人类为目标,反对利用科学伤害他人的利益和他人生存的环境。2003年在我地区发生了一件事,某村的一个男生在与母亲争吵的过程中,用硫酸伤害其母,经调查硫酸来源于某废弃的厂矿中学搬迁后不注意留下的,硫酸是中学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化学试剂,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但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不是用于造福人类,而是用于伤害他人。这件事给我这个普通的化学教师的内心触动很深,如果我们只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而不注重科学伦理教育,到头来说不定受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本着对社会、对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都应该把科学伦理努力融入科学知识的传授中。
总之,化学实验的本来面目就是实践性和生动性,如果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实践性和生动性,学生借助实验直接与物质及其变化打交道,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精神,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物质观,自然观和价值观,学生学生在解释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中,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科学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教与学》
(作者单位:云南省安宁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