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课堂

来源 :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ai1988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什么?是有着整齐桌椅的教室?是打着急促上课铃的讲堂?是收获知识的学校?我想,这是许许多多的人对课堂的既定印象。其实不然,美丽的大自然、多元的网络……我们都可以从中受益匪浅。这不,春节前,在乡下奶奶家生火,使我不仅学到一门技能,也懂得了一个道理。
   腊月二十八的早上,晨光熹微,村里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飘着袅袅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地上腾、消隐。爸爸在奶奶家的大锅灶上煮饭,香气将馋猫似的我“诱”进了厨房。难得来一次农村,见到如此庞大、笨重的大锅灶,我不由感到好奇和新鲜,得到爸爸的允许后,便坐在灶门前生火。
   灶堂内由木柴燃起的熊熊烈火像一只猛兽,肆无忌弹地伸展着它的手臂,企图将所有柴草化作灰烬。它扭曲着、扩张着、吞噬着、燃烧着,像死神的镰刀般挥舞着,劈断脚下的根根木柴,如蟒蛇般蔓延着、缠绕着,发出“嘶嘶”声响。那些无可奈何的柴“噼里啪啦”地呻吟着,黑红的或弯曲或烧成碎块,滚落进灶堂下方的黑色的灰烬中。个头较大的碎木块显出红色,个头较小的碎块则显出金黄,像繁星镶嵌在黑夜中,没了呻吟与衰怨,寂静地等待身上那点或红或黄的火星灭去,然后像身后的灰烬一样彻底消失,融进黑暗中。
   “加一把柴。”灶前的爸爸说。“哦。”我抬头一看,火苗不再像刚刚那么猖狂,小小地散发出温暖的热量来。我拾起身边的大铁火钳,嗬,还挺重。我费了好大劲,才将一把厚实的柴塞进灶堂里。“往里塞,不要把火苗引出灶堂了,不然会引发火灾。”爸爸边对我说边往锅里倒油。我小心翼翼地用火钳将柴抵到最里面,然后,轻轻将那把柴打散。“嘶嘶”,火蛇又像是发现了猎物,吐出长长的火芯,“唰”地包围住了柴,越缠越紧,越烧越旺。爸爸看着我被火光照亮的小脸,满意地点点头。我笑了笑饶有兴趣地望着灶堂内的火苗,感受着冬日的温暖。
   猛然间,我突然醒悟:那些看似不起眼又被烈火灼烧的柴身上不正透露着一种奉献精神吗?它们燃烧自己却煮熟了饭菜,让我们吃得香,吃得饱。它们不像火为了自己利益选择杀戮,还是为了他人的利益选择奉献。我突然想到巴金爷爷说过的句名言: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是的,我们应奉献,要像柴一样,燃烧自己,创造他人的幸福。柴正如当前疫情期间奋斗的每一个人,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用自己的汗水来守护生命。奉献,是多么可贵的精神。
   处处留心皆學问。在这次生火中,我也学到了知识,也掌握了一门技能。只要用心观察,用心感悟,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课堂上,都能受益良多。
  (指导老师:王勇)
其他文献
摘 要:“父亲”一直是许多文学作品乐于探讨的话题,父亲与子女的关系更是意蕴丰富的主题。论文分别从“无父”“审父”“弑父”的叙事语言、爱与恨裹挟的父子关系形态、互相伤害的父子伦理关系这三部分浅谈邵丽小说中的父子关系。  关键词: 父权 父爱 审父 父子关系  邵丽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数百万字,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当代》《十月》《作家》等全国大型刊物,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 《新华文摘》
摘要:本次调查以华东理工大学为重点,围绕“大学生对昆曲传播的认知”主题,就大学生对昆曲的了解程度和途径、对昆曲的看法和认识、昆曲进校园三个方面展开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昆曲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大学生对昆曲艺术表示认可,但是对昆曲感兴趣的大学生屈指可数,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昆曲进校园”的想法得到普遍支持和赞赏。基于对本次调查的分析和思考,我们探索出昆曲传播的新途径——昆曲“四化”及“大
摘要: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兰桂竹木”“门”“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喻象都是作者情感思绪的寄托与象征;而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既是父爱的浓缩,又是作者对父亲认识感悟、情感体验的转折和升华。  关键词:喻象 门 象征 背影 父爱 认知 体验  一、《项脊轩志》的喻象与精神原型  《项脊轩志》是一篇叙写伦理亲情的巅峰之作,其朴质无华的真情实感、丰富蕴蓄的内涵和纯熟自然的语言,的确是散文的佳构与精品,成为
摘 要:本文借助葛浩文英译本《丰乳肥臀》,对文学作品中的描述性称谓展开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阐述描述性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并探究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语用功能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应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文化内涵,在译语中得到保留。  关键词:描述性称谓 《丰乳肥臀》  2012年10月,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随即在国内引起一阵“莫言热”。据透露,葛浩文英译本对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
摘 要: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智慧超群的鲜活生动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的阶级地位有天壤之别,性格也迥然不同,但从管理的视角出发,她们又都有一个管理者的身份,尽管所属管理地位有高低之差。以尊卑而论,贾母、王夫人、王熙凤、林黛玉同属一个阶梯,而薛姨妈、薛宝钗、李纨、邢夫人、尤氏、贾探春可归入同一级,鸳鸯、平儿、袭人亦属一类,晴雯、紫鹃、莺儿也可划入此属。旺儿家的、周瑞家的等管家婆婆可归于
摘要: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日益缺乏温情与敬意。在传统文化的危机中,历史学家钱穆深入研究中国史,寻找中国不会亡的根据。在课程实践中,钱穆为传统历史课程注入了新的历史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課程内容。  关键词:钱穆 历史课程 课程思想  近代中国在与东洋、西洋的交锋中屡战屡败,固有之学问、制度和技术都不足以应对时代的挑战。对外战争的失败引发了民族文化的危机。历史学家钱穆观察到“近代
摘 要: 生活在 “审美泛化”的时代,人对美的追求到达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时代的审美观却似乎陷入了误区: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人们过多地借助于金钱和技术(整形美容、PS技术、美颜相机等);对美,特别是人之美的认识,却过于肤浅,忽略了人之美乃是一个复杂、暧昧的复合体。而老庄的审美智慧则提供了匡正时代审美观的另一维度,给予人们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人造美人 审美误区 消费文化 审美观 道家美学  
摘 要: “干将莫邪”的传说从西汉流传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流变时期,从原型批评的理论视野去看,它已作为一个故事原型而存在。而《铸剑》《鲜血梅花》和《刺杀小说家》这三部小说都是基于这一故事原型而创作的作品。如果说文学是移位的神话,那么在这一“移位”过程中,作家们开拓的疆域和背负的旧习都值得去深究。面对这一原型中“父报子仇”的内核,鲁迅探寻复仇价值并将其等同于行动本身,余华质疑复仇的价值并用虚无消解了复仇
摘 要: “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讲述者,是纪录片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展示了纪录片的灵魂,更传递了纪录片最重要的特质。因此,纪录片中如何对“人”的形象进行塑造并展现其特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性格的塑造应该从三个方面谈起,一是剧本创作,二是镜头拍摄,三是后期剪辑,这三个环节贯穿着电影创作的始终,环环相扣,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掌握其塑造的方法,进而探究纪录片中人物形象塑造
摘 要: 《三国演义》呈现出“尊崇刘备”整体倾向的原因,除了有传统认为的刘备“汉室宗亲”的正统出身以及对刘备、诸葛亮“仁政”的肯定,更在于 《三国演义》 广泛流传过程中,说书人广泛吸收了普通百姓对刘备白手起家、拼搏上进、与兄弟患难与共的进取精神的肯定,树立这个精神坐标,能够给当下佛系文化盛行的时代注入一股积极的清流。  关键词:尊崇刘备 白手起家 屡败屡战 肝胆相照 拼搏进取  初读《三国演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