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显天地之宽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dy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往往也时常存在着一些遗憾。因此,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以及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语文;创设问题情境;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6-0004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那什么是问题情境呢?所谓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教师借助各类素材设计的包含着一系列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学习情境。它具有开放性、思考性、探索性的特点。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和处理教材。
  一、创设问题情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问题情境创设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又提高了教师指导的层次,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对丰富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一石激起千层浪,促进学生积极性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主动性逐渐加强,摆脱自然天性,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新课程的原则理念是“学生为本,学生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促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在问题情境中努力解疑、释疑,让学生主动探索,从而获得知识。布鲁纳也曾说:“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感兴趣了,学生才能认真学。所以,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其不仅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信息,而且还能营造起亢奋的心理环境,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发展的情感信息。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困境但又有解决疑难的可能性,从而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有兴趣学,乐于学,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培養学生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随着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强调学生是有独立人格与意识、有创造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接受与储存知识的容器。
  问题情境创设提供给学生一个“问题场”,使教学呈现出复杂性、创造性和生成性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欲望,使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但活跃,而且思维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课堂上呈现出一批批思维活跃的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锻炼了自己,培养了思维能力。
  3.艨艟巨舰一毛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习是一门艺术,在“情境”的作用下,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使其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得以唤起,从而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有重要意义。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融入到这种教学环境中去。一方面,提供了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全身心地把情感与理智投入到创造性学习中,惟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探究学习,学习活动才能成为主体活动,也只有当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达到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决定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承担自己的探究结果时,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课堂效率也才能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需把握的原则
  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可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认知任务之中,激发他们的认知内驱力,从而引发其解决问题的行为。既然我们意识到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创设问题情境需把握哪些原则呢?
  1.选择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某种特定的问题情境能够迅速、自然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之尽快进入角色。情境最好具有趣味性,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以疑激趣,引发探究的兴趣,强烈的释疑欲望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
  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底是由一连串的问题构成的,通过师生共同解答这些问题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一切知识都是因为问题的不断得到解决而积累的。由此可见,教师如何诱发问题,调动学生寻求问题,并通过适宜方式解答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笔者教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总是歌颂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笔者引用古语“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还引用杜甫写的《又呈吴郎》一诗: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诗真切地表现了诗人杜甫心系百姓之苦的可贵品质,千年以来,不知使多少读者动容。引用这首诗,对于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境界具有显著成效。
  2.聚焦学生思维,加深问题理解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合适地指导学生提问,以达到会问的目的。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   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抓住一个“变”字,进行课堂设疑提问,才能增强提问的艺术,因为文中奥楚蔑洛夫几处“变”,容易贴近学生思维,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握文章的主旨。所以,整体、集中的提问取代了那种琐碎、繁复的一个个小问题的不厌其烦地发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效度。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一定的“磨砺”中得到了提高。
  3.立足文章的重点,引导深入探究
  每篇文章都有重点,我们在教学时应该领悟。语文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有机融合的过程,一堂课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始终要以内在知识体系为灵魂,与知识体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要明白,本单元的重点,还有学习这篇文章是让学生学到哪些知识,然后确定文章的重点是什么。
  张志公先生就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依据,是学生与作者,与教师心灵对话的媒介。学习一篇文章,要让学生学到东西,而不是做一些脱离文本、对学生毫无益处的事情。
  例如,笔者在教学《散步》的时候,就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是讲“亲情”的,让学生感悟丰富多样的情感就是本文的重点。所以,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段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就是为了突出“亲情”的重要性,具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们的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4.培养学生能力,学会迁移知识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其主要的任务。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借助一篇篇作品作为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学习范例,向学生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但这些知识要经过迁移的过程,被学生吸收、内化之后,才能变为能力。
  在教學《昆明的雨》时,有一些用的比较好的句子,譬如“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就让学生细细体会,哪些字用的好,用了什么修辞,并且模仿造句,让学生领悟祖国美妙的语言,陶醉于文字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因此,好的问题一定要有效设计,才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陈望道.陈望道语文教育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
  [3]钱梦龙.导读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
  [4]王松泉,董百志.教学艺术论新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年6月.
  [5]田艳.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M].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实验中学322200)
其他文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首王安石的《元日》生动地描绘了春节时家家户户点燃爆竹的热闹景象。其中“爆竹”就是我們现在所说的鞭炮,那么你知道鞭炮是如何发明出来的吗?
摘要: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一节课堂教学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其改进为例,说明化学教学应由追求知识碎片走向构建核心概念的转变。在分子原子这一核心概念的建构中,基于学情诊断是前提,运用模型方法是关键。  关键词:分子和原子;学情诊断;模型方法;核心概念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0–002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教材解析  “分子和原子”是
摘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哪怕是专家学者也会出现错误,何况是初出茅庐的小学生?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错误,并引领他们分析错误的成因,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对完善错误的方法进行研讨。这样,通过纠正错误、完善错误,可以间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由此,便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指导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资源;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
哈克貝里·费恩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他有一个嗜酒如命的无赖父亲。父亲经常无故毒打哈克。为了掩人耳目,他把哈克强行带到远离人群的森林,关在一座黑木屋里。这天,哈克趁父亲出远门的时候,费了好大的劲儿从黑木屋里逃了出来。假设你就是哈克,快点开始这场惊险刺激的历险吧!
一开始,蜜蜂是在野外兜售蜜糖的。可想而知,那里能有多少人买呢?蜜蜂的生意是相当不好。  “你應该进城,城里到处都是爱吃糖的家伙。”蝴蝶这样建议,“城市是很大很大的,有很多买糖果和卖糖果的人。”  “那太好了!”蜜蜂小队长立刻飞回去喊同伴,“我回去准备一下,马上出发。”  蜜蜂家族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继续留在野外采蜜制糖,一部分去城市里开拓市场,也就是卖糖。按照蝴蝶指点的方向,小队长很快来到了城里。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摘要:技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社会进步、个人生活还是职业发展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是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技术素养是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重要途径。选取苏教版“硫酸的制备与性质”教学主题,从技术知识,技术能力与方法,技术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立足技术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以期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关键词:技术素养;教学设计;硫酸制
由云南省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全国第十届化学实验教学研讨会,于4月23—26日在昆明召开,有来自全国2120个省市的333位教师、教研员参加了会议。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晶同志出席会议。本次会议,无论从参加的省市、参加教师的规模、参与演示的实验、还是参与评选的论文都是历届最多的。为使实验演示、论文评选公正进行,会议分别成立了评委会,并设置总监。  本次会议参加实验演示的
快來看看这些创意十足的甜点吧,看看它们搞怪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你想不想来上一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