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诗歌又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美读法、专题法、活动法等讲授形式,以帮助学生提高诗歌品读的能力和兴趣。下面结合具体的课例简要地作一阐述。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可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嘆之不足,故歌咏之。”在琅琅读书声中,我们便会体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更可揣摩到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它的特点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地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诗的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偏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这一节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读出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作者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我们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思索,适宜饱含深情的咏叹。
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诗歌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比如意象、象征、意境等,对于学生来说,只要系统地了解并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可以自学了。教师不可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所有的诗歌,应该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开设一些专题讲座,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讲授“意象”时,可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读完后让学生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语感好的学生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地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这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在讲授新课前集中进行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可以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里自由翱翔。
三、活动法——以练带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可以引导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到诗歌中流淌的清泉,进入到诗歌的精髓之中。我们还可以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平时的语文水平的测评中,以此作为学生在校学习语文的综合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诗词,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就促使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它比教师单纯地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作品写出来后,教师再按其意境高低、技巧优劣等评奖,将优秀作品在校报上发表或者出成专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例如:在高中阶段,可以每年搞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他们会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适合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和创新精神,会远远超出我们教师的想象。这表明学生如同宝矿,其学习潜能挖掘不尽。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综上所述,诗歌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这样他们的语言才可得到训练,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这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作者单位:淮安市楚州职教中心)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可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嘆之不足,故歌咏之。”在琅琅读书声中,我们便会体味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更可揣摩到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它的特点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地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诗的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偏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这一节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读出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作者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我们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思索,适宜饱含深情的咏叹。
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诗歌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比如意象、象征、意境等,对于学生来说,只要系统地了解并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可以自学了。教师不可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所有的诗歌,应该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开设一些专题讲座,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讲授“意象”时,可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读完后让学生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语感好的学生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地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这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在讲授新课前集中进行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可以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里自由翱翔。
三、活动法——以练带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可以引导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到诗歌中流淌的清泉,进入到诗歌的精髓之中。我们还可以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平时的语文水平的测评中,以此作为学生在校学习语文的综合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诗词,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就促使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它比教师单纯地灌输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作品写出来后,教师再按其意境高低、技巧优劣等评奖,将优秀作品在校报上发表或者出成专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例如:在高中阶段,可以每年搞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他们会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适合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和创新精神,会远远超出我们教师的想象。这表明学生如同宝矿,其学习潜能挖掘不尽。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综上所述,诗歌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这样他们的语言才可得到训练,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这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作者单位:淮安市楚州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