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学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ongyu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近六十年前,一位朋友受聘去当县立初级中学的教务主任。承他不弃,约我去教国文,以免饿死街头。
  糊里糊涂教到学期中间,忽有一天课堂后面靠学生的另一扇门开了,进来三个人。一是很少光顾学校的校长,一是个矮胖子,两人后面跟着我那位朋友。我当时正在向学生提问,照例找的是我估计还没学会的学生。他站在那里疙疙瘩瘩回答不好。我让他站着想,又叫起另一个程度差的学生,当然不会比前一个好。有的学生已回头去观望来宾了,我还未注意,又想问第三个。忽然惊醒,有参观的人,不能再展示坏学生。赶忙叫他们都坐下,我自己来解答。不料我没说几句,那三位不速之客已经不辞而别了。
  后来我那朋友笑着告诉我,他和校长陪同的是县教育局的视学员。他听课后给我的评语是四个字:不会教书。
  我一听,猛然觉得一只饭碗掉下来打碎了。
  朋友仍然笑着叫我不要在意,县里的人都是熟朋友,不会有什么的。可是我仍然有点忐忑不安。
  又过些时,我把这事差不多忘了,没想到旧戏重演。有一次我上课一多半,远处那扇门又开了,又进来三个人。原班人马只换了一个,矮胖子变成穿西服的高瘦子。当时我正在讲朱自清或是别的名家的一篇短文,大概是选的补充课文。我既未提问,也没有讲解难字难句段落大意,只是在自问自答。问:这段文为什么要这样讲?换个讲法行不行?为什么接下去一段又那样讲?能不能改头换面颠来倒去?这个词,这个句子,若不用,换个什么?比原来的好还是不好?为什么?答:作者这样写,这样挑选词句,是有用意的。用意是引起读的人想到他没说的什么。若是改了,不但文章不好,用意也不是缺了就是錯了。所以学文章一要探讨作者用词用句用意,二要想到同样意思自己还能怎么写,拿来比较。这样容易懂得人家也提高自己。我边讲边举例滔滔不绝。学生都不看书,只望着我,也不管有没有外人。我忽然想起,又来了客人,莫非又是来视察我的吧?连忙打断,改讲课文。不幸的是客人一听我讲的告一段落,转身就出了门,随后不久下课铃就响了。
  果然不错,后来教务主任朋友对我说,那是省里的视学员来检查学校教学。我一听,扑通一声,心中的饭碗顿时成为碎片。
  朋友问:“你猜他给你的评语是什么?”说着大笑起来。我没法回答,想:该不会是立即革职吧?
  “这位省视学听你讲课居然迷上了,一直听下去顾不得走,听完出门就下课了,还有一个班也不去听了。中午县里大家陪他吃饭时,他还发挥一遍,说是从省城出来到过几个县,这次才听到了新鲜课。这样讲书才能吸引学生,连他都觉得闻所未闻。他对你这堂课赞不绝口,说是没想到能这样讲文章。”
  “你是开玩笑吧?”我不相信。
  “哪里的话!那位视学员还想问你是什么大学毕业的。我只说是我的朋友,给蒙混过去了。你的名字也没告诉他,所以在座的县视学员也不知道说的是你。”
  “后来呢?”
  “后来上菜,就没有人提这和吃饭无关的事了。”
  “对我来说,这可正是和吃饭有关的大事啊!”我这样想,但没说出口。我到底是会教书还是不会教书呢?
  (安宝珊摘自东方出版中心《游学生涯》)
其他文献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他的母语的程度有很大关系。一个中国人除非生长在外国,从小就学那一国文字,自然就以那一国的文字为母语,如果那是英语,那么他的文化水平和他的英语水平有很大关系。  比起上一代的人,就是比我的老师或者父母辈,我的旧学底子差多了。但是在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说再跟下一代比起来的话,我们又好像学得稍微多一些,这个情况很不一样。  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些人在随便聊
工作了这么些年,没少听老婆唠叨:“你看看人家,啥都有了,你攒下了个啥?”别的事,我还敢回点嘴子,唯独在这件事儿上,我只能隐忍不发,顾左右而言其他。每一个硬币都有它的出口——要说我啥都没攒下,真的不至于。办公室里满坑满谷,堆的都是古今中外的好书。然而我断不能以实情相告。  近来,家里有些地方了,我寻思着搬回家。照同事们的意思,打好箱子,去楼下叫辆车,花不了几百块钱,一趟子,干脆利落。我连连摆手,不成
拍摄人:孙权  拍摄地点:日本,箱根  拍摄时间:2014年9月17日  这个位于箱根神社下、矗立于卢之湖水中的鸟居,据说是奈良时代的万卷上人为了降伏湖中的九头毒龙保一方太平而修造。置身于高大的鸟居下,面朝卢之湖,背依青山,无论是天上变幻的云彩还是湖面吹拂的清风,仿佛都在传递着来自神明的力量。
特别喜欢“净”字。“混沌散开,污浊逸去,无喜无忧,无生无死。”这是大净,是生的境界;“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是一个人悠然自得、淡然爽朗的气质。对我们凡人来说都是很远很远的佛音。于情感世界而言,净,是自怜自惜的底色,任你惜我弃我;是马蹄扬起尘土仍清流自许,任你见我不见我;是睡莲唱着汲水的歌谣,任你宠我薄我。  看朋友的博客,看到她写“相见”的话题。她说,想着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把
记得有个作家写过:“当一个城市的工作过于饱和的时候,人们就会制造出新的职业来填充它。”六回认为,把自己出租出去,就是创造了一种新的职业。  三十多岁的六回,以出租自己为生。从2015年至今,以66元起租,六回接了500多单。每一个出租故事都被他仔细地记录在微信公众号上。  这个事业不怎么挣钱,情况好的时候收入奇高,不好时一两个月都没什么收入。过得有点窘迫,但怀揣梦想的他,乐意坚持。他的宏图伟志是改
在储物间众多的杂物中,老鼠似乎对报纸情有独钟——简易鞋柜底部铺垫的报纸碎了一地。  我不知道老鼠是因为喜欢报纸的油墨味道,还是它根本就是拿报纸作了闲暇时磨牙的消遣。这种体态玲珑的啮齿类动物因着门齿无节制地生长,不得不时常咬噬一些木头、电线、建筑设备等物,将牙齿的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很奇怪这样的“合理”老鼠控制得很好,牙齿的生长从未影响到它们从容地享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滋味,包括酸甜苦辣咸,包括木头
有一个以善于攀爬树木而闻名的男子让人爬高树去砍树枝。攀登者到最高处时,他一言不发;等到攀登者下到屋檐那么高时,才开始说:“要小心,别失足了!”  我问道:“已经下到这个地方,稍微一跳就可以下来了,为何这么说呢?”  男子回答道:“正是应该到这个高度才说的。人爬到了最高点,枝危而目眩,自当有所戒备,因此不必多言。而失误常常发生于易处,因此就必說不可了。” (杨格林荐)
三岁的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五岁的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我和妻子记录了女儿啾啾的许多妙语,整理过一篇小文章,贴在这里与朋友们共享。  妈妈说:“你是妈妈和爸爸的开心果。”她反问:“我是零食呀?”  在姑姑家吃橙子,妈妈说:“酸到家了。”她不明白,问酸怎么会到家。妈妈解释了,她听懂了,却故意调侃:“我在姑姑家吃一个,酸到了自己家。在自己家吃一个,又酸到了姑姑家。”电视上在说“鱼类”,她跟着重复,面露困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了  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齊心聚力声援武汉  那一刻,我明白了  我愿做一位白衣天使  哪怕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  戴着口罩喘不过气  我也愿意  我愿做一名科学家  与我的团队研发疫苗  哪怕通宵达旦地工作  我也愿意  我愿做一名志愿者  每天出入小区  不分昼夜为居民送温暖  我也愿意  我愿做一名老师  天天在网上授课播撒知识的种子  哪怕累得嗓子嘶哑  我也愿意  为
过年时,互联网上有一场激烈的争吵。一个人逃票进动物园,误入虎山,被老虎咬死。很多网友论证这个人的死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又有人反驳,说他罪不至死,仍旧值得同情。两边因此大吵了一架。  该不该死,为什么在这么轻薄的一个判断上花费无数口舌?是对一个人作身后的审判吗?该或不该,这个人都死了。他清不清楚违规的代价,愿不愿意承担,都已经付出了生命。  争吵原本是为了讨论,但讨论的主题,是否构成具有讨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