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目标展示和学法指导的运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sey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一个新的概念时,常会遇到一种很典型的现象,就是学生很难透彻地把握概念。譬如在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时,学生也很仔细地听了概念的讲解。讲完新教材以后,教师问学生:“你们有哪些疑问?”教室里没有人提出问题。于是,教师就认为学生对教材了解了。可是,当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被喊到黑板前,让他们把老师讲的东西复述一遍时,他们的回答却是一知半解,对教材并没有清晰地理解。教师不得不重复地讲解,并生气的对学生说:“原来你们什么也没弄懂,那为什么不把问题提出来呢?”
  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提不出问题,并不足为奇。学生并未意识到他们对概念懂了还是没懂,因为教师在讲课开始的时候就没有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究竟什么是必须理解的,在学习该知识的思维过程中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应怎样达到这一目的?本人根据实践经验,认为要使学生能透彻理解、掌握和运用新概念,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新概念讲授前明确教学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新学习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产生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先展示目标,既能引起学生注意,又能为学生的学习导向产生动力。例如在学习“速度”这一新概念前我想学生提出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有两辆汽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某灾区运送物资,甲汽车三小时跑了126公里,乙汽车五小时跑了215公里,问谁先到达灾区?学生七嘴八舌答案各不一致。最后我告诉了正确答案。学生提出疑问,你是怎样判定的呢?在疑问中我向学生展示了“速度”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了要求,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安心,使学生的思维有了目的性,了解了这堂课必须掌握的内容。
  二、加强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怎样使学生在教学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新知识呢?这也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加强课堂中的学法指导是解决这一难题有效措施,因为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新概念中不仅要使学生理解该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使他们能够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要使学生识记的东西越多,就越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推理掌握知识。如果我们把传授知识变成单调地、机械地往学生头脑里“装载货物”,学生往往会很难记住所学的知识,就是记住了也根本不会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很多的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困难:许多学生在小学里接受新知识很顺利,而到了中学对新知识的接受却变得愚笨、困难。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苦恼和沉重的劳役。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当学生的头脑需要考虑、沉思和研究问题的时候,教师却直接告知了结果,这样表面上看学生脑力劳动变得轻松,然而实际上却是他们掌握知识变得更困难了,这就好比是给聪明伶俐的头脑做催眠,使它变得迟钝起来。
  近年来,我尝试进行了“课堂目标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每堂课中体现学法指导。教案中把学生放在主题位置,克服了学生死学、教师硬灌现象。充分体现了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会转变为会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可见,提前向学生“展示目标和学法指导”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一項有效措施,也是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侗族,一个自称以“歌养心”的民族,这“歌”便是闻名于世的侗族大歌。根据史籍的记录,它已经历时长达五百年之久。其卓越的艺术价值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作为侗族文化的三大瑰
婚姻作为民族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一直是民族学所热衷的课题之一。然而,由于民族及其文化复杂多样的客观存在,不同民族的婚恋习俗也是相互迥异的。较之于汉族传统婚恋习俗而
内蒙古呼伦贝尔、科尔沁、乌珠穆沁、浑善达克、毛乌素五大沙地是蒙古族较为集中的地方,其中呼伦贝尔、科尔沁两大沙地中生活的蒙古族约有250万,约占全区蒙古族人口的60%。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