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2年,美国地理学家布赖恩·贝利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程度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趋势,我们要科学地探索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的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城市发展、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二课“城市与城市化”的教学中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城市化的含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空間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吸纳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城市化和经济增长角度来看,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要素从人均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非农业部门的结构性配置,有利于总产量的增加;同时,城市的聚集经济有利于知识交流和技术创新,能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它是辩证统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所以说城市的发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发展。同时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我们的就业机构,社会保障体制,收入、教育、文化、价值观念,等等,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使得城乡之间各方面不断趋同。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乡村经济结构向城市经济结构不断转化的过程,即第一产业人口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产物。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社会生产的分工方式和程度,严格地制约着城市化水平及历史过程。
原始社会人们刀耕火种,处于原始农业生产当中。到青铜器、铁器时代,农业生产进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的分离,并促进了各自的发展,而在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上各自都有了若干剩余产品,即经济的增长并产生了积累,这就会为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开始了商品的交换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交换成为经常性的活动,就必然出现固定交换的场所。后来这些场所就逐渐演变为集市。随着生产力和经济进一步的发展,第二次大分工出现,即农业与手工业分离。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的范围,集市逐步发展为城市。从以上的综述我们知道,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前,由于生产力发展相当缓慢,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也表现得十分缓慢。到十八世纪中叶,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欧美各国相继实现了产业革命,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才开始加速发展。到十九世纪下半叶,1870年比利时工程师格拉姆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在工业领域开始代替蒸汽成为主要的能源和动力的来源,带领人类进入了被称为“电气时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并使得城市化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世界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使得世界城市化进入了空前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其人口规模迅速膨胀;在大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同时,城市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呈现出以下特点:产业革命之前缓慢发展,十八世纪中叶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迅速发展阶段,二十世纪中叶进入空前发展阶段。
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起步早。第一次产业革命就是从发达国家开始的,他们的生产力发展更早,经济发展也更早。
2.城市化水平高。由于很早就进入了产业革命,而且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经济水平也达了非常高的程度。到十九世纪末,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到75%;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1925年前后达到高潮,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已达到70%左右。
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人们在物质财富有了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此时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而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起步晚,发展快。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晚进入工业社会,所以城市化起步更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很低。之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经济发展迅速,又由于此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是相当高,因此,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而且比发达国家以往的最高速度还要快。
2.城市化水平较低。虽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由于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还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城市发展不合理。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而城市经济发展又不能为这些剩余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出现了城市人口压力过大,因此带来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空間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吸纳农村人口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城市化和经济增长角度来看,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要素从人均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效率较高的非农业部门的结构性配置,有利于总产量的增加;同时,城市的聚集经济有利于知识交流和技术创新,能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它是辩证统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所以说城市的发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发展。同时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我们的就业机构,社会保障体制,收入、教育、文化、价值观念,等等,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使得城乡之间各方面不断趋同。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乡村经济结构向城市经济结构不断转化的过程,即第一产业人口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人口逐渐增加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产物。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社会生产的分工方式和程度,严格地制约着城市化水平及历史过程。
原始社会人们刀耕火种,处于原始农业生产当中。到青铜器、铁器时代,农业生产进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的分离,并促进了各自的发展,而在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上各自都有了若干剩余产品,即经济的增长并产生了积累,这就会为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开始了商品的交换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交换成为经常性的活动,就必然出现固定交换的场所。后来这些场所就逐渐演变为集市。随着生产力和经济进一步的发展,第二次大分工出现,即农业与手工业分离。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换的范围,集市逐步发展为城市。从以上的综述我们知道,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前,由于生产力发展相当缓慢,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也表现得十分缓慢。到十八世纪中叶,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欧美各国相继实现了产业革命,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才开始加速发展。到十九世纪下半叶,1870年比利时工程师格拉姆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在工业领域开始代替蒸汽成为主要的能源和动力的来源,带领人类进入了被称为“电气时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并使得城市化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世界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使得世界城市化进入了空前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其人口规模迅速膨胀;在大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同时,城市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呈现出以下特点:产业革命之前缓慢发展,十八世纪中叶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十九世纪中叶开始迅速发展阶段,二十世纪中叶进入空前发展阶段。
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1.起步早。第一次产业革命就是从发达国家开始的,他们的生产力发展更早,经济发展也更早。
2.城市化水平高。由于很早就进入了产业革命,而且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经济水平也达了非常高的程度。到十九世纪末,英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到75%;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1925年前后达到高潮,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一般都已达到70%左右。
3.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已达到相当高度,人们在物质财富有了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此时的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而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出现了与城市化过程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四、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起步晚,发展快。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晚进入工业社会,所以城市化起步更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很低。之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经济发展迅速,又由于此时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已是相当高,因此,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而且比发达国家以往的最高速度还要快。
2.城市化水平较低。虽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由于乡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还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城市发展不合理。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而城市经济发展又不能为这些剩余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出现了城市人口压力过大,因此带来了就业困难、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