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改新理念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上被运用,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也伴随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误区。
一、合作学习形式上的误区
很多教师把合作学习形式简单化,认为就是把学生简单分组。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很多教师是这样操作的:“请一、三、五排的学生转到后边,跟后边的同学四人一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学习就这样开始了,一堂课看似热热闹闹,至于实际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认为教师必须在实施合作学习前认真做好分组工作,否则,就会使合作流于形式,导致效率低下,这与合作学习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个性特点、生活环境、兴趣愿望和能力特点等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在学习中有特定的优势和不足。所以,实施合作学习,分组恰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在教学中,要按照合作学习倡导和强调的“异质”分组原则,根据事先对学生情况(学习成绩、组织能力、性别、能力等)的摸底,把全班同学每4~8人分成一组,坐在前后两排座位上。这样就使每一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而且是互补的,便于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而且保证了每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以体现合作学习的异质分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要求。
二、在保证分组公平的基础上,在进行组内分工协作,明确责任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优秀学生“一言堂”、成绩差的学生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或是各自为政的局面,没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在每次合作学习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每组学生明确责任,承担各自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协作,并常常有意识地让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承担适合自己的任务。我在教学操作中规定小组发言让最差的学生优先发言,依此类推,优秀学生最后总结发言。这样,既使每位同学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实现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合作,培养了他们的相互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合作学习内容上的误区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于是学生便开始合作学习,认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这些做法是与合作学习的要求相背离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究竟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合作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思想政治课非常适宜开展合作学习,因为其中学生“争议”交流的问题很多。如:“中学生可以上网吗?”、“中学生可以有异性朋友吗?”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是极具交流价值的,合作学习的效果远好于让学生单独回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性格内向、平时不愿回答问题和差生都在积极的发言,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和“独舞”的舞台,而是学生们思维碰撞、交流和展现自我的场所。
2.涉及价值判断的内容。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很多涉及到较多价值判断和选择、有多种决策途径可供选择或权衡利弊得失的内容,这些内容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如初三教材每个单元后“走进生活”、“我判断”等问题。
3.学生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问
题。当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与实践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撰写小论文,而且考试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灵活和开放性。受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限制,单个的学生个体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这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四、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地位和
作用的误区
很多教师认为开展合作学习把问题交给了学生,自己就可以“解放”轻松了。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我认为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任务更重了。一方面要做好分组工作,合作讨论问题的精选工作,更主要是在合作学习过程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监控。
自主不等于自流。在教学中,每次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对活动开展顺利的小组,及时予以表扬;对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的小组,帮助学生明确角色,使他们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对讨论偏离主题的小组,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他们引回到学习任务中来;对讨论时要求深入理解的问题,拿出来供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引导各小组关注该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总之,以上是我对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粗浅认识,目的是让合作学习这一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一、合作学习形式上的误区
很多教师把合作学习形式简单化,认为就是把学生简单分组。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很多教师是这样操作的:“请一、三、五排的学生转到后边,跟后边的同学四人一组合作讨论问题。”合作学习就这样开始了,一堂课看似热热闹闹,至于实际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认为教师必须在实施合作学习前认真做好分组工作,否则,就会使合作流于形式,导致效率低下,这与合作学习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个性特点、生活环境、兴趣愿望和能力特点等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在学习中有特定的优势和不足。所以,实施合作学习,分组恰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在教学中,要按照合作学习倡导和强调的“异质”分组原则,根据事先对学生情况(学习成绩、组织能力、性别、能力等)的摸底,把全班同学每4~8人分成一组,坐在前后两排座位上。这样就使每一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而且是互补的,便于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而且保证了每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以体现合作学习的异质分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要求。
二、在保证分组公平的基础上,在进行组内分工协作,明确责任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优秀学生“一言堂”、成绩差的学生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或是各自为政的局面,没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在每次合作学习之前,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每组学生明确责任,承担各自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协作,并常常有意识地让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学生承担适合自己的任务。我在教学操作中规定小组发言让最差的学生优先发言,依此类推,优秀学生最后总结发言。这样,既使每位同学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实现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合作,培养了他们的相互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合作学习内容上的误区
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于是学生便开始合作学习,认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这些做法是与合作学习的要求相背离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究竟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合作学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合作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思想政治课非常适宜开展合作学习,因为其中学生“争议”交流的问题很多。如:“中学生可以上网吗?”、“中学生可以有异性朋友吗?”等问题。显然,这些问题是极具交流价值的,合作学习的效果远好于让学生单独回答。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性格内向、平时不愿回答问题和差生都在积极的发言,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和“独舞”的舞台,而是学生们思维碰撞、交流和展现自我的场所。
2.涉及价值判断的内容。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很多涉及到较多价值判断和选择、有多种决策途径可供选择或权衡利弊得失的内容,这些内容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如初三教材每个单元后“走进生活”、“我判断”等问题。
3.学生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问
题。当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与实践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撰写小论文,而且考试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具灵活和开放性。受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限制,单个的学生个体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这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四、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地位和
作用的误区
很多教师认为开展合作学习把问题交给了学生,自己就可以“解放”轻松了。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我认为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任务更重了。一方面要做好分组工作,合作讨论问题的精选工作,更主要是在合作学习过程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监控。
自主不等于自流。在教学中,每次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学习小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对活动开展顺利的小组,及时予以表扬;对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的小组,帮助学生明确角色,使他们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对讨论偏离主题的小组,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他们引回到学习任务中来;对讨论时要求深入理解的问题,拿出来供全班同学思考、讨论,引导各小组关注该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总之,以上是我对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粗浅认识,目的是让合作学习这一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