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需读书,需读 “整本书”,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如何引导学生读“整本书”呢?笔者从这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交流批注,整体感知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共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通过批注的方式对书籍中每一个篇章有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批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交流自己的阅读认知。批注阅读可以让学生从篇章阅读逐渐过渡到书籍阅读,通过核心点、阅读感受的提炼达到贯穿通篇书籍的阅读效果。
比如,我在进行初中语文《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阅读《周恩来与他的世纪》的任务。这本书本身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互联系,让学生阅读,一方面降低了学生“整本书”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通过此书的阅读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阅读,对于其中的重点章节进行批注,让同学通过彼此沟通的方式深化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有的同学在阅读“创建红军”一章时,在旁边批注:“为周总理的精神所感动。”有的同学在阅读“同毛泽东结终生之盟——海岸和海洋”时,批注:“革命的友谊,伟大的友谊。”正是同学之间的沟通,正是同学们所进行的批注阅读,让他们被深深感动,被周总理的事迹深深震撼。
二、重构材料,专题探究
不同的学生在进行书籍阅读的过程中,由于阅读习惯不同,感受力不同,阅读基础不同,他们从思想上会对书籍产生不同的认知,也会产生不同的疑问。通过资料的重构、专题的研究则可以让学生逐渐窥探到书籍的“奥秘”,可以让学生读出其中的重要思想。因此,教师在“共读”过程中要注重设计不同的“专题形式”,让学生撷取书籍中的精华。
比如,我在进行初中语文《海燕》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文本能够从微观、宏观多方面予以认识,便将书籍《春天的旋律》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书籍的阅读能够感受到“海燕”的力量。因为书籍体裁为诗歌,我在与学生进行“共读”过程中,开展了“专题研究”,让学生与教师一同进行诗歌的探索。我让同学们搜集高尔基所创作的各种诗歌,将其与《春天的旋律》进行对比,并说说对比“结果”。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有的学生说道:“这是高尔基一篇独具特性的散文。”有的同学说道:“其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俄国革命春天的到来。”正是因为专题性讨论的开展、对比性手段的应用,同学们逐渐感受到了不同诗歌所表现的不同情感。
专题研讨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针对书籍中的某一个点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书籍脉络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可以让学生的书籍阅读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深化学生的思想大有裨益。
三、深度对话,交流分享
对书籍的阅读绝不仅仅是“独乐乐”,其最大的阅读成效在于“众乐乐”,也就是说只有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才能够更好地感受书籍的真知。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整本书”共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要注重让学生从宏观方面对“整本书”予以掌控,并做好相应的备注,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启发,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比如,我在进行初中语文《威尼斯商人(节选)》教学的时候,便将莎士比亚的书籍《威尼斯商人》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让同学们通过自由结组的形式就所学习的文章与阅读的书籍进行分析。同学们通过讨论认识到教材中所节选的《威尼斯商人》仅仅是书籍(剧本)中的一部分,整个剧本依托于三条线索展开故事的讲述,“一磅肉”仅仅是三条线索中的一条,而这条线索不仅救了安东尼奥的性命,更加反映了西方人的“契约精神”。同学们还就书籍中的其他两条线索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一个侧面认识了英国的发展,也更加认识到了英国莎翁的与众不同之处。
四、撰写书评,升华认知
单纯依靠阅读无法让学生对书籍产生深刻印象,撰写书评则可以让学生重温书籍内容,可以让学生深度思考,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捕捉阅读过程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共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进行书评的撰写,让学生通过撰写评论的方式升华阅读认知。
比如,我在进行初中语文《幼时记趣》教学的过程中,便与学生一起阅读高尔基的《童年》。虽然同样是记述童年往事,但是其内容却大相径庭。《幼时记趣》所记述的都是作者童年時候发生的趣事,而《童年》一书中所记述的都是作者在童年时候所经历的苦难。但是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将作者高尔基打倒,而是激发了其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阅读之后我让学生就所阅读的书籍撰写一篇书评,既可以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也可以对书籍进行品评,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予学生们一个情感“发泄”的渠道。有的同学写道:“高尔基所具有的苦难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有的同学写道:“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不如说这是作者的辉煌历程。”书评让学生感受到了书籍背后沉淀的情感积淀,得到了精神上的再度升华。
书评的形式不一定需要长篇大论,其最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思想予以更好的表达。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撰写书评时不要拘泥于形式,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给予学生一定的情感自由,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
一、交流批注,整体感知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共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通过批注的方式对书籍中每一个篇章有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批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们能够交流自己的阅读认知。批注阅读可以让学生从篇章阅读逐渐过渡到书籍阅读,通过核心点、阅读感受的提炼达到贯穿通篇书籍的阅读效果。
比如,我在进行初中语文《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阅读《周恩来与他的世纪》的任务。这本书本身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互联系,让学生阅读,一方面降低了学生“整本书”的阅读难度,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通过此书的阅读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阅读,对于其中的重点章节进行批注,让同学通过彼此沟通的方式深化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有的同学在阅读“创建红军”一章时,在旁边批注:“为周总理的精神所感动。”有的同学在阅读“同毛泽东结终生之盟——海岸和海洋”时,批注:“革命的友谊,伟大的友谊。”正是同学之间的沟通,正是同学们所进行的批注阅读,让他们被深深感动,被周总理的事迹深深震撼。
二、重构材料,专题探究
不同的学生在进行书籍阅读的过程中,由于阅读习惯不同,感受力不同,阅读基础不同,他们从思想上会对书籍产生不同的认知,也会产生不同的疑问。通过资料的重构、专题的研究则可以让学生逐渐窥探到书籍的“奥秘”,可以让学生读出其中的重要思想。因此,教师在“共读”过程中要注重设计不同的“专题形式”,让学生撷取书籍中的精华。
比如,我在进行初中语文《海燕》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文本能够从微观、宏观多方面予以认识,便将书籍《春天的旋律》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书籍的阅读能够感受到“海燕”的力量。因为书籍体裁为诗歌,我在与学生进行“共读”过程中,开展了“专题研究”,让学生与教师一同进行诗歌的探索。我让同学们搜集高尔基所创作的各种诗歌,将其与《春天的旋律》进行对比,并说说对比“结果”。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有的学生说道:“这是高尔基一篇独具特性的散文。”有的同学说道:“其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俄国革命春天的到来。”正是因为专题性讨论的开展、对比性手段的应用,同学们逐渐感受到了不同诗歌所表现的不同情感。
专题研讨的形式可以让学生针对书籍中的某一个点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书籍脉络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可以让学生的书籍阅读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深化学生的思想大有裨益。
三、深度对话,交流分享
对书籍的阅读绝不仅仅是“独乐乐”,其最大的阅读成效在于“众乐乐”,也就是说只有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才能够更好地感受书籍的真知。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整本书”共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要注重让学生从宏观方面对“整本书”予以掌控,并做好相应的备注,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启发,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比如,我在进行初中语文《威尼斯商人(节选)》教学的时候,便将莎士比亚的书籍《威尼斯商人》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让同学们通过自由结组的形式就所学习的文章与阅读的书籍进行分析。同学们通过讨论认识到教材中所节选的《威尼斯商人》仅仅是书籍(剧本)中的一部分,整个剧本依托于三条线索展开故事的讲述,“一磅肉”仅仅是三条线索中的一条,而这条线索不仅救了安东尼奥的性命,更加反映了西方人的“契约精神”。同学们还就书籍中的其他两条线索进行了分析研究,从一个侧面认识了英国的发展,也更加认识到了英国莎翁的与众不同之处。
四、撰写书评,升华认知
单纯依靠阅读无法让学生对书籍产生深刻印象,撰写书评则可以让学生重温书籍内容,可以让学生深度思考,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捕捉阅读过程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共读”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进行书评的撰写,让学生通过撰写评论的方式升华阅读认知。
比如,我在进行初中语文《幼时记趣》教学的过程中,便与学生一起阅读高尔基的《童年》。虽然同样是记述童年往事,但是其内容却大相径庭。《幼时记趣》所记述的都是作者童年時候发生的趣事,而《童年》一书中所记述的都是作者在童年时候所经历的苦难。但是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将作者高尔基打倒,而是激发了其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阅读之后我让学生就所阅读的书籍撰写一篇书评,既可以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也可以对书籍进行品评,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予学生们一个情感“发泄”的渠道。有的同学写道:“高尔基所具有的苦难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有的同学写道:“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不如说这是作者的辉煌历程。”书评让学生感受到了书籍背后沉淀的情感积淀,得到了精神上的再度升华。
书评的形式不一定需要长篇大论,其最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思想予以更好的表达。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撰写书评时不要拘泥于形式,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给予学生一定的情感自由,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