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的创新是精彩的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ag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与困惑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陶先生最珍爱孩子,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崇尚创造、勇于开拓,是我国创造教育的伟大先驱。他研究总结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今的教学,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奋斗在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纷纷掀起了向陶行知先生学习的热潮。
  但在创新实践中,仍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难免产生疑虑和困惑。不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案例——
  《长征》——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壮丽诗篇,虽只有56个字,却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教师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学生读了,但是语气中并没有表现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大家想一想,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时是怎样的情景呢?”教者随机一动,想出了一招,意在启发学生的想象,创设较为真实的情景,为朗读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对于学生而言,凭空想象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的场面,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讨论讨论,推选出最优秀的朗读高手。”教者大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又想出了一“绝招”。效果怎样呢?几个优等生读得是兴趣盎然,理所当然的赢得了教师的夸奖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这个案例乍看上去,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传统的教育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自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教育方式是缺乏创造性的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而这堂课恰恰把学生放在了首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完全符合新课改精神,与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也不谋而合。
  但也有人提出:这样的教学能不能称得上是创造性地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的教学是不是有效的?
  
  二、分析和诊断
  
  一开始,教者让学生比较朗读,体会“冷”与“暖”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也可以说是教学中的一大亮点。但教者没有把握好时机,匆匆让学生讨论。学生是合作学习了,却是被迫无奈的,根本谈不上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课堂是热闹了,却仅仅是几个优等生的舞台,没有真正实现以全体学生为主体。所以,这种合作学习是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是苍白无力的,不可能碰撞出思维创新的火花。
  就《长征》这篇课文来说,教者可以准备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在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形象想象 “卢沟桥烽火”、“巧渡金沙江”等战斗的激烈场面,想象红军战士过草地、爬雪山时遇到的种种艰难之后,进行全文范读。试想,浑厚的嗓音加上激昂的配乐,学生怎能不于瞬间真切感受到“暖”与“冷”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学生再次朗读,此时的那份感动定是溢于言表。
  至此,可能又有人要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范读,这已是老掉牙的方法了。这样做,不就是与大师的创新思想相悖而行吗?在当今呼唤素质教育改革浪潮中,岂可再用?
  我的答案是:可以!完全可以!
  创新点又体现在哪里?就在于教师找准切入点,把握好读的时机,把读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教师捧起书本与学生一起大声读,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长期坚持,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学生心中也会刻下深深的烙印:学习语文,少不了朗读。我想:这比教师千遍百遍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有效得多。
  再比如说,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内容丰富多彩,或深沉委婉,或欢畅愉悦,或豪迈悲壮。但有部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教师为何不痛痛快快地来一番导读,为接下来的教学减轻负担?
  讲读课文中,当学生体会不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得不到位时,教师充满感情的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文本,缩短学生和文本间的距离,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困惑到豁然,我们明晰了概念,经历了教育大师精神的洗礼,更应该深刻认识到:创新并不代表着抛弃传统教育的一切观念和方法。朴实中的创新,往往是精彩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言行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去探索,而非简单的复制。在课改征途中,我们必须明确目标,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及时改进,才能取得成功!
  (责编 夏 天)
其他文献
“财产权平等保护”乃现代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但不同性质之财产权在保护上并非绝对平等。国家公产应优先于私有财产保护,国家私产与私有财产应平等保护,私法债权应优先于公法债
鲁迅一生孜孜不倦,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生活中却总是不修边幅。有一天,他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肯定也没几个钱,理发时便草草应付了事。鲁迅却没生气,从口袋里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多给了好多钱,乐坏了,心想自己碰上的原来是一位不露富的“大爷”!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大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实践表明,阅读效果的好差与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强弱有关。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
教育是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基础,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民族教育的关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改革民族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从西部少数民族
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及特征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绝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由此,“关注学生发展”成了新课程评价的根本理念。这一理念包含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与理解,对学生生命发展过程的关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及个性化的发展提供机会。新课程的评价更倾向于主体取向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上也产生了根本变革。这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评价呈现出以下鲜明
文章基于陇南240户农户开展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村经济金融发展中呈现的新变化:主要经济来源向多元化发展,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缺少“资金”和“致富途径”,个人创
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个性、情趣、动机、兴趣等心理因素也都直接起着调节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只是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学会阅读的实践活动。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这就充分说明了要教会学生阅读,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
雨会落下来.雪会落下来。聪明的你,请告诉我.云为什么就落不下来呢?
网络课程作为开展网络教学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教学资源,它的建设需要一种良好的共享和重用机制.本文主要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关注网络课程建设中各类知识的运行规律,并融入知识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在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是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对话,实现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一种表现。为了让质疑问难进行得更深入、生动、有效、高效,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从学生的质疑问难中发现学生在知识、情感和心理上不断生成的需要,并对自己预设的教学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一、梳理重组,纲举目张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