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领域渎职犯罪防控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检察官·司法务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782072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医疗卫生领域渎职犯罪呈现出社会危害性大、作案时间跨度大、犯罪手段相对隐蔽、窝案串案问题突出、执法随意性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独特原因。应当采取强化思想教育、加大一把手问责、推行政务公开、健全和强化制度落实等措施,进一步防控医疗卫生领域渎职犯罪。
  关键词:医疗卫生 渎职犯罪防控 非法行医 徇私舞弊
  近年来,非法行医现象迅速滋生蔓延,而部分卫生监督执法人员长期以罚代刑,导致大量无资质的“黑门诊”得以长期经营,极大影响了医疗服务市场的正常秩序,威胁到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为此,必须强化对医疗卫生领域渎职犯罪的防控工作。
  一、医疗卫生领域渎职犯罪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第一,社会危害性大。医疗卫生市场的规范管理与运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健康保障,社会关注度高。实践中,由于部分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徇私谋利,严重背离了国家医疗卫生领域相关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以罚代刑,不能及时取缔“黑门诊”,导致那些无资质的“黑门诊”能够长期经营,进而给周边群众造成错觉,认为该门诊是正规医疗机构;而“黑门诊”看病更加方便、价格更加低廉,导致一些不明真相群众为了贪图方便、便宜而选择“黑门诊”就医,致使病情加重,疾病扩散传播,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带来了重大隐患。同时,在执法过程中部分执法人员,滥用公权,不依法依规操作,在不向当事人开具任何收据的情况下,随意没收当事人的医疗药品器具,损害了政府执法公信力。
  第二,作案时间跨度大。实践中,基层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因人力资源匮乏、责任心缺失等原因,针对辖区医疗场所巡查发现的非法行医行为,往往仅采取行政处罚措施,而未能严格予以取缔。这就造成开办“黑诊所”成本低廉,形成“罚了又开、开了又罚”的恶性循环,导致大量无资质的“黑诊所”长期经营。如江苏某县非法行医诊所有七、八十家之多,且大部分“黑门诊”早在2005年之前就已经开展诊疗活动,长期经营直至案发。
  第三,犯罪手段相对隐蔽。对于两次非法行医被行政处罚再次非法行医构成非法行医罪,应该移交司法机关办理的行为,执法人员为了个人私情私利,往往通过多种方式加以掩饰,以达到非法行医人不被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目的。如在对无证行医场所进行执法检查时,故意将被行政处罚人姓名写成他人名字,如实际行医人配偶的名字,借此掩饰非法行医人多次因无证行医被行政处罚的事实。再如,在对非法行医人进行行政处罚时,只对其处以罚款,而不按规定形成行政处罚卷宗档案,导致该次行政处罚案件难以被发现。
  第四,窝案串案问题突出。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查处非法行医行为时,为实现个人私情私利,有时甚至主动替非法行医人说情,减低或减轻处罚,保护非法行医人非法利益。同时,卫生监督部门作为一个整体,为了实现部门科室利益,部门及科室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共同进退,接受或替非法行医人说情,往往形成一查一片、一带一串的局面。
  第五,执法随意性较强。《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这就给卫生监督部门的行政处罚留有裁量空间。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在实际执法中,对已下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内容并不完全执行,往往是在有人说情后随意降低罚款额度,等被处罚人缴纳罚款后,再根据实际缴纳的金额重新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加大了执法的随意性。
  二、犯罪原因多元化
  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履行法律职责。部分卫生行政执法人员长期受“官本位”思想及“个人至上”等观念影响,放松自身内在思想道德修养,导致其在价值观上产生了个人与社会的错位,把法律赋予的公共权力视为私人特权,把个人利益、小集体利益凌驾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在查处无证非法行医过程中,不能严格遵照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接受涉案人员吃请、说情,随意降低处罚标准,甚至想方设法庇护涉嫌违法犯罪的多次非法行医人。
  第二,制度执行不到位,变通执行问题突出。卫生行政部门在规范行政管理方面制定了较为规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部分单位和个人往往选择性执行,对自己有利的就落实,对自己不利的就不落实,该公开的内容不公开,该走的程序不走,大搞“暗箱操作”、“变通处理”,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有的甚至与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徇私舞弊、枉法弄权,为渎职犯罪埋下了隐患。
  第三,权力监督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健全。现实中,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乏力,上级因“鞭长莫及”无法监督、下级怕“穿小鞋”不敢监督、同级怕得罪人不愿监督,甚至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造成内部监督制约流于形式。在外部,由于卫生系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加上长期以来有意无意形成的神秘性,使得社会各界无法实施有效监督,造成外部监督制约乏力、刚性不足。内、外监督的弱化和匮乏,导致了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现象的发生。
  第四,谋取集体利益,以罚代刑现象普遍。各级卫生监督部门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的全民事业单位,除在编人员工资外,其他资金如办公经费、车辆费用、水电费、过节费、目标考核奖等需要卫生监督部门自行解决。实践中,这些经费较大部分来源于罚没款,其中查处无证行医罚没款又占了所有罚没收入的大部分。为了保证部门办公经费来源、提升人员福利待遇、实现科室利益,加上来自内外部人员找关系说情,卫生执法人员更愿意将刑事案件做行政案件处理,导致应移交公安机关立案查处不移交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加强医疗卫生领域渎职犯罪防控的建议
  第一,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工作,筑牢预防渎职犯罪思想防线。渎职犯罪案件的发生,首先根源于行为人自身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蜕变。各级卫生执法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每一位公职人员明白“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道理,确保每一位执法人员都要树立正确的“四观”,算清“四笔账”,解决好“人该怎么做、情该怎么系、法该怎么执、权该怎么用”四个问题。
  第二,全面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做到令行禁止。要严格遵照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杜绝同种违法行为不同处罚的现象。要化明察为暗访,改变走马观花式的例行检查模式,加大暗访和突击检查力度,真实掌握各项制度的落实状况,并督促制度落实。要坚持查处违法违纪、查办职务犯罪是预防职务犯罪的主要方式,坚决打击“选择性执法”、“办人情案”等违纪违法行为。
  第三,建立健全一把手问责制度,坚持民主集中监督机制。尝试引进引咎辞职机制,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主动管理下级执法行为。卫生监督部门相关领导同志要本着严管厚爱的精神,对于下属办理的行政处罚案件要勤于主动过问,督促承办人定期汇报案件查处工作。要严格落实重大案件合议制度,扩大集中讨论的案件范围,让办私案现象无生存空间。
  第四,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提升卫生行政部门执法透明度。要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尤其是涉及被行政处罚人权利与义务的事项一定要公开。通过深化财务管理改革,建立健全透明、公开的财务管理机制,实施对财务管理权的监督制约,重点公开财政预算外的收支款项明细,公开非税罚没收入明细,从源头上压缩被行政处罚人托关系说情减低处罚的空间。卫生监督部门要将行政处罚案件向社会公开,将查处的非法行医场所和人员向社会进行公开,保障百姓看病求医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形成打击非法行医的合力。
  第五,建立健全责任倒查机制,实行案件办理终身负责制。卫生监督执法人员渎职犯罪无一不与权力滥用紧密相连。有些执法人员在办理卫生行政处罚案件时,不能正确看待案件承办人所享有的权力和应承担的义务,认为被处罚对象缴纳罚款就案结事了,有的承办人更是认为自己只是普通承办人员,即便发生问题,责任也可以推给科室负责人或是部门领导,导致个别行政案件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极不负责任,恣意行使手中的权利。对此,应当先提升卫生行政执法人员责任意识,建立完善的责任倒查机制,建立案件终身负责制,使其敬畏手中的权利,办理每一起案件都要谨慎对待,不敢越雷池一步。
其他文献
今年以来,山东省东平县检察院按照“三项重点”工作的要求。立足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推进社区矫正法律监督工作,在相关政策、法律、规章规定的框架内大胆创新,成立了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机构,对全县14个社区矫正机构履行社区矫正情况全面监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全县430名符合社区矫正的人员全部得到有效监管,防止了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重新犯罪率为零,确保社区矫正各环节实现了无缝对接。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法律
200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和渎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以犯罪事实立案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经过几年的实施,《规定》有效地规范了以犯罪事实立案(以下简称以事立案),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深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规定》第4条指出:“侦查人员对案件材料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制作提请立案报告和立案决定书。”接着第五条又指出:“经过侦查,有
远程视频审讯又称远程视频提审,是指讯问人借助网络技术建立的音视频信息传输通道及终端设备等媒介,实现异地讯问的审讯方式。远程视频审讯是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审讯方式。与传统的审讯方式相比,远程视频审讯最大的特点在于讯问人可以在不直接面对被讯问人,而是通过在音视频信息交互传输的方式对其进行讯问,讯问人和被讯问人分别在检察院和看守所同步实时完成审讯活动。远程视频审讯相较于传统的审讯方式,
近年来,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反贪局查办了数起出版业的职务犯罪案件,并在工作中积累了侦破此类案件的丰富经验。在几起出版业案件中,发生在原子能出版社的贪污窝案较具代表性。此案源于群众匿名举报,举报线索模糊,但侦查员凭借其职业敏感性和扎实的基础工作,一举侦破了这起出版社社长、编辑部主任、办公室主任兼出纳共同贪污的复杂窝案。我们总结了该案的侦破过程,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借鉴。    一、审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媒体和社会各界对检察机关在办理反贪或反渎案件中缺乏监督的诘问一直都没有停止。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词“在被检察院调查期间死亡”,查阅各地检察机关在涉嫌职务犯罪的初查、侦查中被调查人、犯罪嫌疑人死亡的事件,可搜索出37万相关信息。与此类事件关联的报道往往是:吞吞吐吐披露真相的检察机关陷入舆论漩涡;家属怀疑解释,追问真相,愤怒地认为是检察机关将其亲属殴打致死;社会各界指责、
社区矫正这一新刑罚执行方式的出台,体现了恢复性司法的理念,承载着社会管理手段创新的使命。尽管我国已对社区矫正立法,但从法条到实践的探索任重道远,社区矫正法律监督也成为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新任务。在新法实施的当下,明确社区矫正的新法规定及其法律监督的现实困境,探究制约成因,继而制定出应对与完善之策,必将有利于检察机关做好社区矫正法律监督。本文将从观念的及时更新、前瞻的理论研究、完善的法律制度、健全的机
一、民事执行权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  (一)民事执行权的内涵及性质  所谓民事执行权就是指法院执行机构强制义务人履行民事义务而实现权利人民事权利的权力。民事执行权可以分为民事执行裁决权和民事执行实施权。民事执行裁决权指执行机构依法享有的在执行程序中对各种程序事项和相关的实体事项,依当事人及案外人申请或依职权作出裁断或决定的权力。民事执行实施权指执行机构为实现执行依据确定的内容之目的,依职权实施的执行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我們的聊天室!在这里,你需要扮演对话中的一个角色,根据语境选择你要说的话。怎么样,有没有信心?快来挑战看看吧!
根据《刑法》第397条之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应当定罪处罚。但作为犯罪构成的结果要件,“致使公共财产、国家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立法语言高度抽象,不仅在理论界广受诟病,也给司法实务造成混乱甚至发生“检法争议”[1]。自1997年《刑法》修改至今,最高司法机关先后三次发文对该条款进行整体性细化规定,以期统一入罪标准,分别是:1999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进程中,刑罚思想从报应主义到功利主义。发展到注重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的理性主义刑罚理论。伴随着人们对单纯刑罚缺陷的反思,“恢复性司法”理论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刑罚轻型化逐渐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而相对不起诉的被不起诉人,因其犯罪危害性和主观恶性较小,社区矫正便成为惩罚与矫正互补的优先选择模式。然而,对被相对不起诉人进行社区矫正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存在较多问题。    一、推行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