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boy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永恒的活动,是人类本性和本质力量的最高表现。自人猿揖别,钻木取火,到宇航太空,无一不是人类创新的光辉结晶。然而,人尽管具有创新的潜能,但如果不经过后天的开发与培养,就不能从事后天的创新活动。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凸显学生“主体性”,增强创新意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的“自主”就是强调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创新意识的社会活动主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是被动、机械地获取知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无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语文课堂,是不能唤醒学生创新意识的。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彻底改变这种授课模式。本人教莫泊桑《项链》(必修3)时,组织学生探究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意义:“假如玛蒂尔德为了还项链,不是采用小说里告诉我们的办法,而是采用其他的办法,又会是怎样的玛蒂尔德呢?”这个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这样假设下的玛蒂尔德与教学参考书中的“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就不一样了,因为玛蒂尔德花去了十年青春,勤勤恳恳,吃了很多苦来偿还债务,这其中就不乏她诚实、坚强的一面。课堂中学生积极主动,表达了许多独特的结论。还有,本人留下一道课外练习:“最后玛蒂尔德知道丢失的项链是假的,她会怎样想,怎样做?”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里,结论异彩纷呈,其中不少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路自然打开。教法上的创新使学生们较深地理解了教材,掌握了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最终达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逐步增强,直至成为能独立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并非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而应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掘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禁锢的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生命成长才能找到活水之源,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将因此增强。因此,语文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在没有先入为主的基础上自由地直接与文本对话,那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创造的。再则,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地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可以调动学生自我探索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热情。把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教学中来,不但是新课程改革下新教学方法的一种特点,而且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创新意识的必由之路。当然,让学生在没有先入为主的基础上自由地直接与文本对话,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只是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是为了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凸显学生“主体性”,增强创新意识。
  
  二、引导质疑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是创新的起点,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过程不在于结论性的知识的传授、接受,而在于通过质疑的引起,鼓励学生从自我的视觉来分析问题。如本人教曹禺《雷雨》(必修5),概括周朴园这一形象时,向学生解析了周朴园这个人物自私冷酷、专横暴戾、虚假伪善、心狠手辣的思想性格特点。此时,一个学生抓住第三幕中对周朴园始终保持周公馆三十年前的旧模样这一描述,说:“从周公馆三十年不变的摆设中是否可以表明周朴园还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其中是不是另有隐情呢?”学生们讨论很激烈,本人没发表意见,下课时说:“同学们这作为课后练习回家思考。”第二节课,本人组织学生到电教室观看电影《雷雨》。学生对整个剧情把握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有限度的。在对他现在的地位、声誉、利益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他可以去怀念前情,一旦“往事”对他今天的名誉、地位和“最圆满的家庭”有威胁时,他那伪君子面具下的丑恶嘴脸就原形毕露了。通过前后反差,这段“重感情”的剧情加深了对其伪善本性的揭露。正如曹禺所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这种由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教学方式,激励了学生同中见异的创新热情。
  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已有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材内容,自己解决问题,生成新的知识,寻求新的发现。汉语中的字形字音、特定语境下词语、句子的含义、文章的艺术、作品的思想情感乃至人生、社会、自然的真谛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来探究。例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必修1)时,学生通过自读发现了许多问题。有学生提出: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是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的学生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这两种有创见的解读,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学生在的探究过程中尝试创新,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教育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它能拓展学习时空,能在生动、多样、探索性的活动中建构语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教师们面对的粤版语文新教材共有必修五册,选修三册,课时紧、任务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对教材进行延伸,科学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
  面对语文教学课时紧、任务重的局面,语文教师必需把语文课向课堂外延伸。本人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事物,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就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灵活机动地因人而异地超越课程标准、教材的某些限制,可以给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如高二第一学期学完选修《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后,我把本学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定为:“广告语语言特色研究”。高二第二学期学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后,我把本学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定为:“古代诗歌‘月’意象的赏析”、“王维诗中的画面艺术”任选一题。“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学生能把语文学习带出课堂,最大限度地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思考,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内化为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实践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新课程理念的充分认识、对教材不理解以及教学方法的过于陈旧,部分老师不能有效把握教材内容与实际教学中呈现方式的关系,导致“教”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难以达到三维目标的实现。下面以化学教材为本,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如何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  一、注重探究的学习过程  《化学课程标准》中把“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而且化学探究恰恰是
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标教育理念。其实质就是让学生在“用中学, 在学中用, 学用结合”。  一、角色的转变  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变,由原来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助学者、创造者”,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1. 组织者。成功的课堂在于高效的组织。在任务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明确的
乡镇初级中学,从生源、教学设备、教师素养等方面,都处于相对薄弱状况。按素质教育要求,要想提高乡镇学校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是学生初中阶段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呢?这是摆在我们广大乡镇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  1. 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我校称之为“学教案”。“学教案”就是制定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案。在教学前,
一、让学生亲身感受,鼓励大胆表达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本能的喜欢写喜欢表达的欲望,不喜欢,也就没有写作的动力了;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最为重要。让学生走入生活,亲身感受生活,发现理解生活,让学生认识生活后,有了了解,有了体会,有了激情,有了感想,也有了材料,这样才会有兴趣写,才乐于表达,才会从“
叶澜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设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生成”过程。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统一,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同时应该关注生成、智慧的驾驭生成,让学生的问题与课堂一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