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园幼儿科学微项目活动研究的不断推进,教师构建微项目的经验增多,专业素养也在提升。园区教师构建微项目更多的是从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中去挖掘,其构建的内容和框架不仅突显生本,更重要的是构建的内容更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接受能力。文章围绕构建微项目内容来源、内容挖掘、内容筛选趋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园区教师新构建的十六个微项目中,部分是从幼儿周边环境(包括幼儿园、小区、社区等)的互动中去筛选内容的。2020年,因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幼儿园推迟开学时间,5月下旬幼儿才开始入园上学。疫情之下,幼儿园的变化引起了幼儿对园内环境、活动形式、活动场地等方面的兴趣。幼儿的关注点在每天的游戏生活中直观地表现出来,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构建了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微项目内容。
(一)当下周边环境中的共同话题
由于开学便是五月了,大班幼儿面临着毕业。不管家长还是教师在与幼儿的聊天中,“毕业”一词高频出现,幼儿知道自己马上要上小学了。对于“毕业”一词,不同的幼儿理解也是不同的。当幼儿在班级里谈论毕业的话题时,教师抓住时机,将探究的空间交给幼儿,而教师则参与到幼儿的调查、讨论、计划、准备及创设环境等各种活动中,据此构建符合班级幼儿自身特点的微项目“我们毕业了”。
(二)疫情防控下周边环境的特殊变化
因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幼儿园开展全园无死角消杀,同时为了配合疫情防控,每个班级应有独立的活动场地。幼儿园充分挖掘园内每一处区域,包括种植区域等可利用的场地。种植区容易滋生蚊蝇,园区在做好灭蚊工作的同时,还请专业人员修剪树木,大面积修剪了园区内的桑树。修剪后的桑树不仅给幼儿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还引发了幼儿对桑树命运的讨论。
“哎呀,你们看,桑树怎么了?”“桑树太可怜了,会不会死呢?”“我觉得桑树是被剃头了,不过马上会长出来的。我就常常剃头。”大多数幼儿对桑树的现状产生了担忧,教师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生命教育的契机,能够自然地引导幼儿关注生命,于是便构建了“桑树怎么了”微项目。
(三)疫情防控下周围环境引发的活动变化
为了更好地落实疫情防控,一校一策下的幼儿一日活动安排突出了分场地、分周次轮流户外活动。分场地分周次的户外活动,使幼儿可以在某一个游戏场地进行持续一周的探索与互动,改变了以往预约或者每周一次的场地安排,给幼儿创造了深入游戏互动的机会。比如有两位教师结合班级幼儿在沙池区域开展的活动,构建了“别有‘洞’天”“奇趣沙之旅”两个微项目。前一位教师构建的微项目内容是由幼儿玩沙水游戏发现洞洞引發的对洞洞的探究,而后一位教师构建的内容是由幼儿挖沙、造渠引发的沙水探究。教师追随幼儿探究的足迹,挖掘符合幼儿成长需求的内容,因此内容的适宜性毋庸置疑。
在将自然要素整合到儿童游戏和学习环境的过程中,以及在与儿童分享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方面,早期教育发挥关键的作用。教师对于如何筛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应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并且在项目推进中特别注重环境的支持和创设。
微项目内容选择具有年龄特点,教师要全面观察了解幼儿,在选择内容时从幼儿的兴趣、特点和需要入手。
(一)从幼儿发展目标出发构建微项目
熟悉和掌握幼儿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各领域的目标,教师才能对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过程中的兴趣点或需求进行筛选。
大班S教师构建的微项目“我们毕业了”,围绕什么是毕业,毕业了还能跟朋友见面吗,毕业了怎么跟好朋友联系,毕业典礼在哪里举行,有多少人参加毕业典礼等进行,这是以教师对幼儿的全面观察了解为基础开展活动并不断深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制作毕业海报、名片等,教师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引导幼儿“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将目标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之中。教师鼓励幼儿开展关于“毕业”话题的讨论,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大班幼儿发展的目标以及活动建议,设计了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学习活动。比如开展“什么是毕业了”“毕业了想做什么”活动,充分给予幼儿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机会,让幼儿愿意与大家讨论问题。幼儿在组织准备毕业典礼的过程中,自己设计海报、为毕业典礼选场地、安排观众座位等,充分锻炼了他们的绘画、观察、比较、统计、表现等能力。
(二)结合幼儿发展水平确定内容和目标
大班微项目“有趣的体温”也是基于新冠疫情下班级全日观察体温记录而构建的内容。大班幼儿马上要进入小学,大多数孩子对数字认知、书写有了一定概念,看到教师每次测温后记录下体温,幼儿对此产生了兴趣。“我的体温我能自己写吗?”这样的主动申请获得了教师的认可。很多幼儿主动要求自己填写体温,那该怎么写呢?
大班幼儿已经获得相当丰富的感性数学知识和经验,因此,每天记录体温可以让幼儿更真切地发现数学在不同生活情境中会反复出现,感知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为小学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早期教育情境内,应围绕可持续性的问题、主题和经验,开展具有改革性、赋权性和参与性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重视鼓励、支持儿童在他们自己的环境中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解决者和行动者。微项目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给幼儿带来了更大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活动内容。
微项目的构建,突破了原有教学模式,给幼儿做决定、做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赋予了他们自己做事的权利。在“沙子的世界”“哇,有蚂蚁”“桑树怎么了”等微项目中,教师将自然环境作为学习的媒介,鼓励、支持幼儿进行探究,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满足好奇心,获得同情、关爱以及对自然界动植物的热爱。
虞永平教授认为,儿童的问题经常代表生态逻辑,儿童的知识没有隔阂,其思维无疆界,问题也无疆界。在微项目内容的构建中,教师应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用联系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问题,去理解幼儿的思维、认知与情感。教师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带领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内容更“微”,主题更小,活动更“真”。真正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幼儿的发展上,让幼儿在活动中去感知和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城中园区)
一、适宜的内容来源——周边环境
园区教师新构建的十六个微项目中,部分是从幼儿周边环境(包括幼儿园、小区、社区等)的互动中去筛选内容的。2020年,因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幼儿园推迟开学时间,5月下旬幼儿才开始入园上学。疫情之下,幼儿园的变化引起了幼儿对园内环境、活动形式、活动场地等方面的兴趣。幼儿的关注点在每天的游戏生活中直观地表现出来,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构建了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微项目内容。
(一)当下周边环境中的共同话题
由于开学便是五月了,大班幼儿面临着毕业。不管家长还是教师在与幼儿的聊天中,“毕业”一词高频出现,幼儿知道自己马上要上小学了。对于“毕业”一词,不同的幼儿理解也是不同的。当幼儿在班级里谈论毕业的话题时,教师抓住时机,将探究的空间交给幼儿,而教师则参与到幼儿的调查、讨论、计划、准备及创设环境等各种活动中,据此构建符合班级幼儿自身特点的微项目“我们毕业了”。
(二)疫情防控下周边环境的特殊变化
因新冠疫情防控需要,幼儿园开展全园无死角消杀,同时为了配合疫情防控,每个班级应有独立的活动场地。幼儿园充分挖掘园内每一处区域,包括种植区域等可利用的场地。种植区容易滋生蚊蝇,园区在做好灭蚊工作的同时,还请专业人员修剪树木,大面积修剪了园区内的桑树。修剪后的桑树不仅给幼儿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还引发了幼儿对桑树命运的讨论。
“哎呀,你们看,桑树怎么了?”“桑树太可怜了,会不会死呢?”“我觉得桑树是被剃头了,不过马上会长出来的。我就常常剃头。”大多数幼儿对桑树的现状产生了担忧,教师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生命教育的契机,能够自然地引导幼儿关注生命,于是便构建了“桑树怎么了”微项目。
(三)疫情防控下周围环境引发的活动变化
为了更好地落实疫情防控,一校一策下的幼儿一日活动安排突出了分场地、分周次轮流户外活动。分场地分周次的户外活动,使幼儿可以在某一个游戏场地进行持续一周的探索与互动,改变了以往预约或者每周一次的场地安排,给幼儿创造了深入游戏互动的机会。比如有两位教师结合班级幼儿在沙池区域开展的活动,构建了“别有‘洞’天”“奇趣沙之旅”两个微项目。前一位教师构建的微项目内容是由幼儿玩沙水游戏发现洞洞引發的对洞洞的探究,而后一位教师构建的内容是由幼儿挖沙、造渠引发的沙水探究。教师追随幼儿探究的足迹,挖掘符合幼儿成长需求的内容,因此内容的适宜性毋庸置疑。
在将自然要素整合到儿童游戏和学习环境的过程中,以及在与儿童分享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方面,早期教育发挥关键的作用。教师对于如何筛选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应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并且在项目推进中特别注重环境的支持和创设。
二、适宜的内容挖掘——具有年龄特征
微项目内容选择具有年龄特点,教师要全面观察了解幼儿,在选择内容时从幼儿的兴趣、特点和需要入手。
(一)从幼儿发展目标出发构建微项目
熟悉和掌握幼儿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各领域的目标,教师才能对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过程中的兴趣点或需求进行筛选。
大班S教师构建的微项目“我们毕业了”,围绕什么是毕业,毕业了还能跟朋友见面吗,毕业了怎么跟好朋友联系,毕业典礼在哪里举行,有多少人参加毕业典礼等进行,这是以教师对幼儿的全面观察了解为基础开展活动并不断深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制作毕业海报、名片等,教师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引导幼儿“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将目标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之中。教师鼓励幼儿开展关于“毕业”话题的讨论,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大班幼儿发展的目标以及活动建议,设计了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学习活动。比如开展“什么是毕业了”“毕业了想做什么”活动,充分给予幼儿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机会,让幼儿愿意与大家讨论问题。幼儿在组织准备毕业典礼的过程中,自己设计海报、为毕业典礼选场地、安排观众座位等,充分锻炼了他们的绘画、观察、比较、统计、表现等能力。
(二)结合幼儿发展水平确定内容和目标
大班微项目“有趣的体温”也是基于新冠疫情下班级全日观察体温记录而构建的内容。大班幼儿马上要进入小学,大多数孩子对数字认知、书写有了一定概念,看到教师每次测温后记录下体温,幼儿对此产生了兴趣。“我的体温我能自己写吗?”这样的主动申请获得了教师的认可。很多幼儿主动要求自己填写体温,那该怎么写呢?
大班幼儿已经获得相当丰富的感性数学知识和经验,因此,每天记录体温可以让幼儿更真切地发现数学在不同生活情境中会反复出现,感知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幼儿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为小学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适宜的内容筛选趋向——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早期教育情境内,应围绕可持续性的问题、主题和经验,开展具有改革性、赋权性和参与性的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重视鼓励、支持儿童在他们自己的环境中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解决者和行动者。微项目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给幼儿带来了更大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活动内容。
微项目的构建,突破了原有教学模式,给幼儿做决定、做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赋予了他们自己做事的权利。在“沙子的世界”“哇,有蚂蚁”“桑树怎么了”等微项目中,教师将自然环境作为学习的媒介,鼓励、支持幼儿进行探究,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满足好奇心,获得同情、关爱以及对自然界动植物的热爱。
虞永平教授认为,儿童的问题经常代表生态逻辑,儿童的知识没有隔阂,其思维无疆界,问题也无疆界。在微项目内容的构建中,教师应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用联系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问题,去理解幼儿的思维、认知与情感。教师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带领幼儿进行深度学习,内容更“微”,主题更小,活动更“真”。真正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幼儿的发展上,让幼儿在活动中去感知和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城中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