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心理情感特征分析给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提供了大可借鉴的研究方法,使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运用更为精确的研究方式,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工作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
由教育部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至今已是第十一个年头。在新课标中所制定的有关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体以及分段目标、实施建议日益完善,改变着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观念行为、教学方式。在人才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为宝贵资源的情况下,基础教育关系到国家、社会、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科教兴国的重要部分,而“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起始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用情感教育来指导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以支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将其转化为教学技能和修养,这是实施素质教育亟需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一、语文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最具人性感染力的字眼,是社会变革运转以人为本的普遍要求。所谓情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明确指出:“1、指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各种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恨、悲哀、快乐、恐惧、爱慕、厌恶等。2、感情。”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它是指遵循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科本质特点,对学生进行有关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刺激和系统化教学,从而产生对该学科的关切、喜爱之情,从中体会学习该科知识的快乐,享受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自我满足感与愉悦感,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品质的过程(其中包含了人生观、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转变)。通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小学生的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情感自我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向上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全的、独立的人格特征。
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符合其学科性质的根本体现,是作为小学生未来成长全面发展潜质的必要性因素。我们如果单纯从理性知识的角度掌握分析,只注重考试能力、运用能力的实用价值,只关注现实性、技术性和一些没有与社会生活整合的知识,而忽略了小学生首先是人(不是没有情感的知识容器)的主体属性,这将会造成语文教育的悲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情感教育,只有立足于情感这块人文土壤,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展示其学科的重要特色——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达到有如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境。当然,情感教育与知识学习密切相关,不能一谈情感教育就丢弃知识的完整学习。只有在掌握一定量的语文基础知识前提下,情感教育才能具备源头活水。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小学生情感特征分析
只有准确把握小学生情感特征,才能采取有效的情感教育针对措施,做到因材施教。
俗话说:“小孩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这句话实质上表明了小学生情感的不稳定性,易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他们还没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情感丰富,对外在的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总喜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一类的问题。但由于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他们对客观事物又不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情感不够深刻,好恶停留于口头或面部表情上,常说的是“哼,我不跟你玩了”“我生气了”之类的,不但情感外露,而且遇事容易冲动,意志力较差,自制力不强。上一分钟两人还在互相敌对仇视,下一分钟又好得如胶似漆,情感转变速度难以把握。
就笔者以往教学经验而言,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虽然一开始卯足劲头,但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在完成某一任务或者作业时,常靠外部压力(父母或者老师),而不是内部自觉的行为。自我评价较薄弱,几乎依赖于老师;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自我客观评价。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学生的情感意志逐渐增强,趋向于平稳,能够自觉完成作业或解决问题。到了高年级(五六年级),对成人的依赖性明显减少,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求日益强烈,情感道德也初步发展。此时的好恶已不再仅仅停留于表面,而经常付诸于行动。能把自己和别人形成对照,进行独立评价。另外,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也逐渐突出,情感教育对于他们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上可以看出小学生的情感特征,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理解和把握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有效的指引和帮助。
(二)语文教师情感教育策略
具体分析小学生心理情感的特征,将为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实践打开视野,使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研究与发展在理论上更为充实,在实践过程中更具说服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相统一”的学科优势,使情感教育有效、合理地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服务。笔者以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时,应采取以下策略:
行为示范,从我做起
语文教师要唤起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好感,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必须从我做起,进行良好的人格外化,形成强大的鼓舞力。语文教师行示范是每个教师心灵的轨迹,是指教师在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教育指导思想和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塑造品德、培育人才的教育活动中,必须将自己展示给学生,因为无论给儿童什么样的教育,无论给他什么聪明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是他周围同伴、看护人行动的榜样。比如,在低年级课堂教学时,让小学生不要捣乱,结果是这个不说了,那个又乱;于是我换一种方式,安静而又微笑地站在讲台前看着他们,孩子们一个个自动自觉地静了下来。这就是“喊破嗓子也不如做出样子”。对于语文学习的情感,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喜欢语文,那么可以想见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也不会太丰富和充沛。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自己应该先投入其中,作为情感信息的发出者和示范者,教师只要做到以情传意,情景交融,就能创设出更多的教学情境(包含故事、情感、审美、问题等),就能较好地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以致形成共鸣,多形式、高效率地实施情感教育,真正做到言为心声。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体会舐犊关爱之情,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体会寂寥清静之感……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 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
由教育部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至今已是第十一个年头。在新课标中所制定的有关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总体以及分段目标、实施建议日益完善,改变着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观念行为、教学方式。在人才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为宝贵资源的情况下,基础教育关系到国家、社会、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科教兴国的重要部分,而“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起始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用情感教育来指导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以支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将其转化为教学技能和修养,这是实施素质教育亟需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一、语文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最具人性感染力的字眼,是社会变革运转以人为本的普遍要求。所谓情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明确指出:“1、指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各种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恨、悲哀、快乐、恐惧、爱慕、厌恶等。2、感情。”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它是指遵循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科本质特点,对学生进行有关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刺激和系统化教学,从而产生对该学科的关切、喜爱之情,从中体会学习该科知识的快乐,享受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自我满足感与愉悦感,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品质的过程(其中包含了人生观、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转变)。通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小学生的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情感自我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向上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全的、独立的人格特征。
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既是学习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符合其学科性质的根本体现,是作为小学生未来成长全面发展潜质的必要性因素。我们如果单纯从理性知识的角度掌握分析,只注重考试能力、运用能力的实用价值,只关注现实性、技术性和一些没有与社会生活整合的知识,而忽略了小学生首先是人(不是没有情感的知识容器)的主体属性,这将会造成语文教育的悲哀。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情感教育,只有立足于情感这块人文土壤,小学语文教学才能展示其学科的重要特色——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达到有如春风化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境。当然,情感教育与知识学习密切相关,不能一谈情感教育就丢弃知识的完整学习。只有在掌握一定量的语文基础知识前提下,情感教育才能具备源头活水。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小学生情感特征分析
只有准确把握小学生情感特征,才能采取有效的情感教育针对措施,做到因材施教。
俗话说:“小孩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这句话实质上表明了小学生情感的不稳定性,易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他们还没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情感丰富,对外在的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总喜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一类的问题。但由于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他们对客观事物又不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情感不够深刻,好恶停留于口头或面部表情上,常说的是“哼,我不跟你玩了”“我生气了”之类的,不但情感外露,而且遇事容易冲动,意志力较差,自制力不强。上一分钟两人还在互相敌对仇视,下一分钟又好得如胶似漆,情感转变速度难以把握。
就笔者以往教学经验而言,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虽然一开始卯足劲头,但往往虎头蛇尾,不能持久。在完成某一任务或者作业时,常靠外部压力(父母或者老师),而不是内部自觉的行为。自我评价较薄弱,几乎依赖于老师;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自我客观评价。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小学生的情感意志逐渐增强,趋向于平稳,能够自觉完成作业或解决问题。到了高年级(五六年级),对成人的依赖性明显减少,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求日益强烈,情感道德也初步发展。此时的好恶已不再仅仅停留于表面,而经常付诸于行动。能把自己和别人形成对照,进行独立评价。另外,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也逐渐突出,情感教育对于他们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上可以看出小学生的情感特征,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理解和把握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正确的、有效的指引和帮助。
(二)语文教师情感教育策略
具体分析小学生心理情感的特征,将为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实践打开视野,使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研究与发展在理论上更为充实,在实践过程中更具说服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相统一”的学科优势,使情感教育有效、合理地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服务。笔者以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时,应采取以下策略:
行为示范,从我做起
语文教师要唤起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好感,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必须从我做起,进行良好的人格外化,形成强大的鼓舞力。语文教师行示范是每个教师心灵的轨迹,是指教师在从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教育指导思想和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塑造品德、培育人才的教育活动中,必须将自己展示给学生,因为无论给儿童什么样的教育,无论给他什么聪明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是他周围同伴、看护人行动的榜样。比如,在低年级课堂教学时,让小学生不要捣乱,结果是这个不说了,那个又乱;于是我换一种方式,安静而又微笑地站在讲台前看着他们,孩子们一个个自动自觉地静了下来。这就是“喊破嗓子也不如做出样子”。对于语文学习的情感,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喜欢语文,那么可以想见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也不会太丰富和充沛。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自己应该先投入其中,作为情感信息的发出者和示范者,教师只要做到以情传意,情景交融,就能创设出更多的教学情境(包含故事、情感、审美、问题等),就能较好地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以致形成共鸣,多形式、高效率地实施情感教育,真正做到言为心声。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体会舐犊关爱之情,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体会寂寥清静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