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具有民族文化凝聚的特点。语文教材始终保持着特有的民族素质标志的思想道德积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既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需要,也符合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新课程下,我们应抛弃以往那种过分注重知识体系的教学形式,给学生营造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教育氛围。
一、感悟作品,陶冶情操
新課程下的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文章题材广泛,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熏陶巧妙地结合起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这些文章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让文中的情景触发学生丰富的心理体验,产生共鸣,使学生真正读懂作品、读懂文章,受到美的熏陶。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所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形象的再创造,就能获得审美所带来的心理愉悦。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篇短小精美的文章,犹如一道道精神的美味,芬香四溢,等待我们去品尝。王国维说过:“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如《背影》平淡质朴文字中的父子深情,莫怀戚《散步》所体现的人性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情,《沁园春·雪》中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悠远的意境,《春望》里诗圣杜甫的忧时、伤乱、思家的真挚深情,还有曹操东临碣石的豪情壮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丰富的情感境界又怎能不让我们为之怦然心动,产生审美情感呢?教师应力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榜样作用,言传身教
在教学上获得成功的教师,与他在教学中的强烈感情是分不开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某一个人、事、物引起你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使你心动,使你向往,使你心情愉快,使你恍然大悟,使你豁然开朗之时,讲起课来便会思路开阔,妙语连珠,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一节课下来,得意极了。而学生呢?也会随着教师的讲解,听得如痴如醉、激动不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想象。此时此刻,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如行云流水,泉从地涌,自然天成。师生之间的配合好像珠联璧合,整个课堂气氛是妙趣横生。反之,教师上课无动于衷,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内容硬塞给学生。学生也就会听得恹恹欲睡,感觉度日如年,从而对教师产生厌倦之感。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情感教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内化学生,做学生的典范。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所授知识之中,以热烈的情趣、饱满的精神进行教学,以亲切信任的态度聆听学生的回答,以热情的态度给学生以点拨启迪,才能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才能收到优良的教学效果。赞科夫说的好: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的知识,达到“共振共鸣”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也才会用心去体会、品味你所教学科的内容。而且教师还要让这种情感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以使学生求得崇高的知识美与人格美。如果我们能够达到这一教育目的,那就是我们铸魂的巨大成功,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效果将对社会的进步与文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所以,教师只有把教学内容所蕴含的积极情感通过自身折射出来,才能让学生直观地、尽快地受到熏陶。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直到能激起自己情感的波涛为止,使自己真正进入角色,才能教化学生、感化学生。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实施情感教育,埋藏爱的种子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关爱普通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培养学生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写作记叙文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关于莲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文人赋予莲的美好品质,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互相协作的能力、口语的交际能力。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又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再如学习《谈骨气》一文,教师分析完文中所举的文天祥、古代穷人、闻一多等三个事例后,要引导学生弄清“骨气”的三个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理解本文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从而教育学生在今天仍然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骨气”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思想教育还可贯穿于语文活动之中,比如举行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对于一些问题,在学生自己准备演讲稿和辩论材料时,会形成对问题独到的见解,并在思想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成熟,从而能够明辨是非,使思想日臻完善。如针对学生中浪费粮食和水的现象,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使他们了解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因缺粮缺水而挣扎在死亡线上;了解到农民种粮的辛苦和水资源的严重缺乏,使学生认识到节约粮食和水的重要性,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另外,还可进行中华古诗词诵读大赛,能让学生在体会语言的无穷魅力的同时,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它克服了政治思想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空洞说教的弊端,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因而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感悟作品,陶冶情操
新課程下的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文章题材广泛,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熏陶巧妙地结合起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这些文章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发挥想象,进行再创造,让文中的情景触发学生丰富的心理体验,产生共鸣,使学生真正读懂作品、读懂文章,受到美的熏陶。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所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形象的再创造,就能获得审美所带来的心理愉悦。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篇短小精美的文章,犹如一道道精神的美味,芬香四溢,等待我们去品尝。王国维说过:“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如《背影》平淡质朴文字中的父子深情,莫怀戚《散步》所体现的人性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情,《沁园春·雪》中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悠远的意境,《春望》里诗圣杜甫的忧时、伤乱、思家的真挚深情,还有曹操东临碣石的豪情壮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丰富的情感境界又怎能不让我们为之怦然心动,产生审美情感呢?教师应力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榜样作用,言传身教
在教学上获得成功的教师,与他在教学中的强烈感情是分不开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当某一个人、事、物引起你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使你心动,使你向往,使你心情愉快,使你恍然大悟,使你豁然开朗之时,讲起课来便会思路开阔,妙语连珠,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一节课下来,得意极了。而学生呢?也会随着教师的讲解,听得如痴如醉、激动不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想象。此时此刻,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如行云流水,泉从地涌,自然天成。师生之间的配合好像珠联璧合,整个课堂气氛是妙趣横生。反之,教师上课无动于衷,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内容硬塞给学生。学生也就会听得恹恹欲睡,感觉度日如年,从而对教师产生厌倦之感。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情感教育,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内化学生,做学生的典范。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所授知识之中,以热烈的情趣、饱满的精神进行教学,以亲切信任的态度聆听学生的回答,以热情的态度给学生以点拨启迪,才能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才能收到优良的教学效果。赞科夫说的好: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的知识,达到“共振共鸣”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也才会用心去体会、品味你所教学科的内容。而且教师还要让这种情感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以使学生求得崇高的知识美与人格美。如果我们能够达到这一教育目的,那就是我们铸魂的巨大成功,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效果将对社会的进步与文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所以,教师只有把教学内容所蕴含的积极情感通过自身折射出来,才能让学生直观地、尽快地受到熏陶。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直到能激起自己情感的波涛为止,使自己真正进入角色,才能教化学生、感化学生。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三、抓住教学的有利时机实施情感教育,埋藏爱的种子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例如在《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关爱普通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培养学生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写作记叙文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关于莲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文人赋予莲的美好品质,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互相协作的能力、口语的交际能力。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实现了提高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又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再如学习《谈骨气》一文,教师分析完文中所举的文天祥、古代穷人、闻一多等三个事例后,要引导学生弄清“骨气”的三个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理解本文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从而教育学生在今天仍然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骨气”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思想教育还可贯穿于语文活动之中,比如举行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对于一些问题,在学生自己准备演讲稿和辩论材料时,会形成对问题独到的见解,并在思想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成熟,从而能够明辨是非,使思想日臻完善。如针对学生中浪费粮食和水的现象,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使他们了解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因缺粮缺水而挣扎在死亡线上;了解到农民种粮的辛苦和水资源的严重缺乏,使学生认识到节约粮食和水的重要性,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另外,还可进行中华古诗词诵读大赛,能让学生在体会语言的无穷魅力的同时,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它克服了政治思想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空洞说教的弊端,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因而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