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持续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全国两会中更是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现了我们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对农村人口生活水平提高的关注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吉林省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地之一,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0%以上,而农村人口又可划分为基本人口、劳动力人口及被抚养人口三类。在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村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发挥主导地位的是农村劳动力人口,而在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发展投入的这一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变化将对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在全省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全省农村劳动力较多,但主要从事的是传统农业耕作,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还不够,存在着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家庭生活负担重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农村产业链不够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为吉林省的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单一,虽然部分地区已经逐步实现了机械化,但还谈不上生态化。与耕作相关的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没有相关产业链的带动,往往在实现多种经营模式的农村经济体系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仅是对人力、财力的浪费,更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农牧、农林、农渔等产业系统发展不足,没有形成循环经济网络。
1.2农村劳动力资源呈逐年下降趋势 受就业观念的影响,全国范围内,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加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在农村从事传统劳作的人员逐年减少。在我国提出实现新型城市化政策后,为农村务工人员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这一政策也将从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进程。如何利用逐年减少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完成原有粮食生产任务,将是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亟需解决的问题。
1.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 吉林省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有比较明显的大陆性,冬季寒冷漫长。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的观念近年在农村已经形成。吉林省农村从业人员中仅有1/3全年从业时间超过6个月,而超过一半的人数全年从业时间为4~6个月,这主要是因为吉林省农村从业人员主要以从事种植业为主,受东北地区天气条件的限制,全年从业时间不足6个月。为了兼顾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多选择与家乡临近的城市,较少出省务工,因此,造成吉林省城市用工单位人力资源随季节性变化的特点。
1.4农村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不高 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吉林省在各受教育层次中,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所占比重达24.06%,受初中教育的人口占42.07%,大中专以上的人口所占的比重占26.76%。在农村人口中绝大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文盲率较高。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的占6.49%,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的占7.47%。由此可见,吉林省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女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文化水平更低。因此,吉林省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务工的选择上,只能选择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重体力劳动或服务行业,无法从事高技术、高收益的行业。
2.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转移进程
吉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还处在中下游位置,每年用工数量与南方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差距,造成每年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而农村人口呈现一种“举家外出”的进城务工形式,且永久迁移的意愿日益明显,同时这也是全国面临的一项重要难题。吉林省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过程中,还应充分重视务工与务农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处理好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增加与农村务农人员减少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已经进入到具体实施的阶段,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逐步迁移这一趋势在短期内不可逆。
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村从业人员主要以男性为主,这其中既有性别的原因,也受到中国社会历史因素影响。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女性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快于男性。特别是随着农村就业观念的改变,更多的人放弃守家务农的想法,愿意进城务工。男性劳动力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占了较大比例,使农村从业人员中男性的数量下降。50岁以下的农村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7.7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23%;20~40岁的从业人员所占45.4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37%,这部分人员正处在体力、精力最旺盛时期,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培育,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更好的利用农闲时间,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三产业仍然是吉林省外出从业劳动力首选的产业。我国中东部地区及西部地区均呈现出第二产业外出从业劳动力比重最高的特征,只有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外出从业劳动力比重最高。从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看,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占62.5%,这种行业分布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吉林省外出从业劳动力绝大多数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而获得收入的。
此外,近年频发的极端性恶劣天气也会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产生影响。目前吉林省农业大部分还处在“靠天吃饭”的阶段,每年气候因素的变化对粮食生产有极大的影响。2012年,吉林省中部地区入冬后第一场雪量就达到暴雪级别,时间也较往年提前,若再提前一周,将对吉林省粮食收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也将影响兼业性农村劳动力的返乡收割时间,使用工单位原有用人计划受到影响,从而波及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近年来频发的空气污染问题,也使一些农村劳动力迁移时考虑城市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从而减慢迁移的进程。
3.对策与建议
3.1增加对农村人口的教育投入力度 这是一个老话题,但在新形势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加强教育,不仅仅是对儿童的教育,更应该对成年人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应该包括农业生产知识与进城务工技术的培训。随着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势必导致一人完成原有两人或以上人员劳作任务的情况出现,因此,对仍然从事农业耕作的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作为支撑。目前吉林省每年都有“科技下乡”活动,但如何让更多的人受益还是一个问题,如偏远地区、土地耕性特殊地区的科技支撑就略显薄弱。
3.2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吉林省受气候条件影响,每年农闲时间较长,农村人口对精神文明需求非常强烈。丰富农闲时农村文化生活也是减缓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一个手段。
3.3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缺失预警机制 近年来,吉林省劳动力资源缺口很大,部分地区在多次提高工人待遇后,依然存在“用人荒”、“用工荒”的现象,这样的局面长久下去将影响到生产企业及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频发的各种不可预见性灾害,如2012年提前降雪事件对农耕的影响,将影响吉林省人力资源用人安全问题。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会因保收成而提前返乡,这样就会出现用人单位缺失劳动力的现象,扰乱全年的用人计划,进而影响到生产。建立人力资源缺失的预警机制,可降低出现类似情况的风险,提前建立应急预案,明确每年的工作时间,在应对农村兼业性劳动力时能尽可能平衡工与劳双方的利益。
3.4建立全省用工信息平台 吉林省目前劳动力流动缺乏目的性,多数信息来源是靠口口相传或同乡的带动,科学合理选择打工目的地的人不多,造成了有些地区出现劳动力过剩,同时又有的地区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出现。应发挥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媒体的作用,建立用人信息平台,使有打工意愿的劳动力可以简单直接地了解用人信息,及时更新,并配套岗位培训的基本知识,做到更加科学合理地分配劳动力资源。
3.5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投入偏重于工业和城市,农业在付出的同时,得到的却很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提升农村的生活水平,就是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吉林省应合理利用季节性因素,让农村人口在全年时间内都可以获取稳定的收入,这需要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面做到城乡接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在全省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全省农村劳动力较多,但主要从事的是传统农业耕作,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还不够,存在着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家庭生活负担重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农村产业链不够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为吉林省的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单一,虽然部分地区已经逐步实现了机械化,但还谈不上生态化。与耕作相关的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没有相关产业链的带动,往往在实现多种经营模式的农村经济体系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仅仅是对人力、财力的浪费,更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农牧、农林、农渔等产业系统发展不足,没有形成循环经济网络。
1.2农村劳动力资源呈逐年下降趋势 受就业观念的影响,全国范围内,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加工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在农村从事传统劳作的人员逐年减少。在我国提出实现新型城市化政策后,为农村务工人员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这一政策也将从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进程。如何利用逐年减少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完成原有粮食生产任务,将是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亟需解决的问题。
1.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 吉林省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有比较明显的大陆性,冬季寒冷漫长。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的观念近年在农村已经形成。吉林省农村从业人员中仅有1/3全年从业时间超过6个月,而超过一半的人数全年从业时间为4~6个月,这主要是因为吉林省农村从业人员主要以从事种植业为主,受东北地区天气条件的限制,全年从业时间不足6个月。为了兼顾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多选择与家乡临近的城市,较少出省务工,因此,造成吉林省城市用工单位人力资源随季节性变化的特点。
1.4农村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不高 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吉林省在各受教育层次中,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所占比重达24.06%,受初中教育的人口占42.07%,大中专以上的人口所占的比重占26.76%。在农村人口中绝大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文盲率较高。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的占6.49%,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的占7.47%。由此可见,吉林省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女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文化水平更低。因此,吉林省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务工的选择上,只能选择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重体力劳动或服务行业,无法从事高技术、高收益的行业。
2.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转移进程
吉林省经济总量在全国还处在中下游位置,每年用工数量与南方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差距,造成每年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而农村人口呈现一种“举家外出”的进城务工形式,且永久迁移的意愿日益明显,同时这也是全国面临的一项重要难题。吉林省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过程中,还应充分重视务工与务农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处理好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增加与农村务农人员减少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已经进入到具体实施的阶段,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逐步迁移这一趋势在短期内不可逆。
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村从业人员主要以男性为主,这其中既有性别的原因,也受到中国社会历史因素影响。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女性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快于男性。特别是随着农村就业观念的改变,更多的人放弃守家务农的想法,愿意进城务工。男性劳动力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占了较大比例,使农村从业人员中男性的数量下降。50岁以下的农村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7.7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23%;20~40岁的从业人员所占45.4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37%,这部分人员正处在体力、精力最旺盛时期,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加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培育,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更好的利用农闲时间,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三产业仍然是吉林省外出从业劳动力首选的产业。我国中东部地区及西部地区均呈现出第二产业外出从业劳动力比重最高的特征,只有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外出从业劳动力比重最高。从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看,建筑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占62.5%,这种行业分布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吉林省外出从业劳动力绝大多数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而获得收入的。
此外,近年频发的极端性恶劣天气也会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产生影响。目前吉林省农业大部分还处在“靠天吃饭”的阶段,每年气候因素的变化对粮食生产有极大的影响。2012年,吉林省中部地区入冬后第一场雪量就达到暴雪级别,时间也较往年提前,若再提前一周,将对吉林省粮食收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也将影响兼业性农村劳动力的返乡收割时间,使用工单位原有用人计划受到影响,从而波及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近年来频发的空气污染问题,也使一些农村劳动力迁移时考虑城市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从而减慢迁移的进程。
3.对策与建议
3.1增加对农村人口的教育投入力度 这是一个老话题,但在新形势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加强教育,不仅仅是对儿童的教育,更应该对成年人进行技术方面的培训,应该包括农业生产知识与进城务工技术的培训。随着农村劳动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势必导致一人完成原有两人或以上人员劳作任务的情况出现,因此,对仍然从事农业耕作的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作为支撑。目前吉林省每年都有“科技下乡”活动,但如何让更多的人受益还是一个问题,如偏远地区、土地耕性特殊地区的科技支撑就略显薄弱。
3.2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吉林省受气候条件影响,每年农闲时间较长,农村人口对精神文明需求非常强烈。丰富农闲时农村文化生活也是减缓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一个手段。
3.3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缺失预警机制 近年来,吉林省劳动力资源缺口很大,部分地区在多次提高工人待遇后,依然存在“用人荒”、“用工荒”的现象,这样的局面长久下去将影响到生产企业及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频发的各种不可预见性灾害,如2012年提前降雪事件对农耕的影响,将影响吉林省人力资源用人安全问题。大量农村劳动力资源会因保收成而提前返乡,这样就会出现用人单位缺失劳动力的现象,扰乱全年的用人计划,进而影响到生产。建立人力资源缺失的预警机制,可降低出现类似情况的风险,提前建立应急预案,明确每年的工作时间,在应对农村兼业性劳动力时能尽可能平衡工与劳双方的利益。
3.4建立全省用工信息平台 吉林省目前劳动力流动缺乏目的性,多数信息来源是靠口口相传或同乡的带动,科学合理选择打工目的地的人不多,造成了有些地区出现劳动力过剩,同时又有的地区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出现。应发挥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媒体的作用,建立用人信息平台,使有打工意愿的劳动力可以简单直接地了解用人信息,及时更新,并配套岗位培训的基本知识,做到更加科学合理地分配劳动力资源。
3.5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投入偏重于工业和城市,农业在付出的同时,得到的却很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合理利用农村劳动力,提升农村的生活水平,就是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吉林省应合理利用季节性因素,让农村人口在全年时间内都可以获取稳定的收入,这需要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面做到城乡接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