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回答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依据新课标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达到对课文的真切理解和感悟,就必须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作为立足点,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阅读教学不竭的源泉。同时,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备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更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灵活的阅读指导。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是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继承和吸纳人类一切进步文化的营养,同时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学科,内容最丰富多彩,充满情趣,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语文学科是基础的基础,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形成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知识、技能的单纯训练,一切围绕升学成绩进行教学。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充分展示初中语文母语教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在传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应当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与训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这些与语文教师课堂的精心设计和灵活的阅读指导是分不开的。
一、设计精美的导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前都要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创设一种意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整个课堂是在学生聆听歌声《愚公移山》,观看图片,想象愚公移山的艰辛过程中开始,学生们嘴里哼着歌,眼睛关注着图片,脸上流露出了喜悦兴奋之情。在描述画面内容的过程中争先恐后,异常踊跃。然后再带领学生走進课本,教师适时点拨,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师力争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如激励的语言、图片、形体语言、多媒体等,力求让学生始终保持在激昂的情绪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依照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体验,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针对不同的文体创设不同的情感体验氛围,突出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等。如《老王》一课的阅读设计:画出描写老王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从人物描写句中归纳老王的性格特征;探讨老王性格形成的原因并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加以品味、推敲,既让学生充分领悟到老王的“苦”与“善”,又能激起学生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注,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失时机地运用课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整个阅读教学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人手,在“画一读一品一议―悟”中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创造性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对课文提出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除了从教材、资料书中直接获取知识外,还将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知识,师生构建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各抒己见,异彩纷呈,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不断地引导不同的学生说出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情感体验,才能在师生思维不断的碰撞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不断提升。
四、品味优美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品味。如学生学习《春》时,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品味描写“春”的五幅不同画面的语言,才能在字里行间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鼓励引导学生在反复品味文本优美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五、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自我教育才有了可能。”由此可见,加强课外阅读,不仅能使学生陶冶思想情操,拓宽知识视野,促进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启迪学生的学习悟性,提高阅读能力,增进写作水平,并发展个性、特长,使他们受益终身。课外阅读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有统一的课文进行统一的教学,它相对来说有较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而个性、特长之所以被重视,那是因为它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更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养成习惯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对之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并在阅读中给予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在阅读的基础上积极筹备我们自己的板报,而有关的各项工作均由学生担任,这也是展示学生才华的时候,全班同学人人行动起来:爱好文学写作的积极投稿,爱好诗歌创作的献上几首小诗,爱好哲理的写上几段“花季心语”,爱好美术的进行美术设计……同学们兴致高昂地各尽所能,各显身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让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课外阅读的收获,品尝到了个性中的甘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更需要学生用心地体验,以“读”带动“品”,以“品”促进“写”,继而真正实现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华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4,(17).
[2]张志军.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及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5,(08).
[3]刘晓梅.近十年我国阅读教学问题检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4,(24).
[4]黄丽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J].教育导刊,2015,(09).
[5]许若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J].教育导刊,2014,(06).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是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继承和吸纳人类一切进步文化的营养,同时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学科,内容最丰富多彩,充满情趣,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语文学科是基础的基础,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形成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知识、技能的单纯训练,一切围绕升学成绩进行教学。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充分展示初中语文母语教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在传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更应当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与训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这些与语文教师课堂的精心设计和灵活的阅读指导是分不开的。
一、设计精美的导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前都要设计一段精美的导语,创设一种意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整个课堂是在学生聆听歌声《愚公移山》,观看图片,想象愚公移山的艰辛过程中开始,学生们嘴里哼着歌,眼睛关注着图片,脸上流露出了喜悦兴奋之情。在描述画面内容的过程中争先恐后,异常踊跃。然后再带领学生走進课本,教师适时点拨,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师力争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如激励的语言、图片、形体语言、多媒体等,力求让学生始终保持在激昂的情绪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依照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突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体验,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针对不同的文体创设不同的情感体验氛围,突出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等。如《老王》一课的阅读设计:画出描写老王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从人物描写句中归纳老王的性格特征;探讨老王性格形成的原因并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加以品味、推敲,既让学生充分领悟到老王的“苦”与“善”,又能激起学生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关注,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不失时机地运用课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整个阅读教学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人手,在“画一读一品一议―悟”中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鼓励创造性思维,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对课文提出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师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除了从教材、资料书中直接获取知识外,还将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新知识,师生构建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各抒己见,异彩纷呈,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不断地引导不同的学生说出对同一文本的不同情感体验,才能在师生思维不断的碰撞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不断提升。
四、品味优美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品味。如学生学习《春》时,教师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品味描写“春”的五幅不同画面的语言,才能在字里行间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鼓励引导学生在反复品味文本优美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五、加强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自我教育才有了可能。”由此可见,加强课外阅读,不仅能使学生陶冶思想情操,拓宽知识视野,促进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启迪学生的学习悟性,提高阅读能力,增进写作水平,并发展个性、特长,使他们受益终身。课外阅读不像课堂教学那样有统一的课文进行统一的教学,它相对来说有较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而个性、特长之所以被重视,那是因为它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更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养成习惯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对之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并在阅读中给予广阔的发展空间。如在阅读的基础上积极筹备我们自己的板报,而有关的各项工作均由学生担任,这也是展示学生才华的时候,全班同学人人行动起来:爱好文学写作的积极投稿,爱好诗歌创作的献上几首小诗,爱好哲理的写上几段“花季心语”,爱好美术的进行美术设计……同学们兴致高昂地各尽所能,各显身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让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的课外阅读的收获,品尝到了个性中的甘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更需要学生用心地体验,以“读”带动“品”,以“品”促进“写”,继而真正实现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华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4,(17).
[2]张志军.新课改下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及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5,(08).
[3]刘晓梅.近十年我国阅读教学问题检讨[J].当代教育科学,2014,(24).
[4]黄丽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J].教育导刊,2015,(09).
[5]许若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J].教育导刊,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