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具有灵活、稳定、全面的特征,学校中的课程教育和活动是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它可以抓住小学生成长中的过程对其进行长期及全面的教育,通过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班级公民意识、在学科教育中渗透、与各式各样的活动相结合、榜样示范作用等都可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制定纲要,让学生确立“班级”公民身份
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是班级,班级生活是小学生的主要生活和重要的社会生活。作为老师要以班级文化建设为阵地,着力从小培养学生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意识。在学期开始,可召开主题班会,制定好“班级管理纲要”,明确提出班级中所有成员具有的权利和义务,班委会、“班级代表大会”这些组织机构由选举产生并定期改选、公开竞聘,从班级管理中体现我国宪法中的“公民具有选举和被选举”的精神。
接着通过班委会对班级的常规事务分工落实到个人,同时要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让孩子在班级的常规事务分工落实到个人,在班级中找到自己服务集体的权利和义务,将课室的门窗、黑板、地板等保洁实行轮值,实行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确保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也可在班级中让每位学生轮值,每人当一天的班主任,让学生亲身体验班级管理的过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增强主人翁的意识,同时感受到在班级中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义务。
二、学科渗透,强化“班级公民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树立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强化学生的民主法制和平等观念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就是公民教育的任务,学校必然会选择承担这一教育任务的核心课程,在广东,这门课程就是《品德与社会》,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学生进行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使学生养成关心和热爱社会生活的态度,培养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现代化国家的公民基本素质打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这一课程教学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点滴的渗透,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除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其他学科的教材中,都蕴含着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教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如语文学科的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讲真话,不说假话、空话,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在体育竞赛中,号召学生同心协力,为集体争荣誉,做个优秀的小公民。继续深化课堂改革,学校要在公民教育背景下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让“自主”“民主”成为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以民主方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模式、推选上课小老师,以点带面引领全班学生共同学习探究。通过人文学科渗透公民教育,在涉及历史及综全实践这些学科中,不乏民主与法制等内容,利用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还可以根据对公民责任、公民公德、法制意识等编制公民教育校本教材,纳入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计划,分年级加以落实,通过课时保障,使我们的公民教育更有针对性。
三、与活动相结合,在互动交流中内化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是多样的,我们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民教育专项活动,要求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进行专题性教育,定期开展公民知识讲座、演讲比赛等,班级的板报要定期更换内容,开辟城市发展、培养“公民意识”栏目,粘贴报纸新闻,引导学生关注实事。让板报成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教育平台。结合我市的创文活动,开展“我眼中的文明城市”主题征文及“文明广州行”为主题的特色摄影展,在学校中开展“告别陋习,牵手文明”系列活动,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自查互查行动,寻找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进行深度调查,利用班会课交流、分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让学生写下心得体会,找差距。结合民族精神和活动强化责任意识、爱国意识,结合法制宣传日强化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小公民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公民教育活动中逐步增强公民意识。
责任编辑 邱 麗
一、制定纲要,让学生确立“班级”公民身份
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是班级,班级生活是小学生的主要生活和重要的社会生活。作为老师要以班级文化建设为阵地,着力从小培养学生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意识。在学期开始,可召开主题班会,制定好“班级管理纲要”,明确提出班级中所有成员具有的权利和义务,班委会、“班级代表大会”这些组织机构由选举产生并定期改选、公开竞聘,从班级管理中体现我国宪法中的“公民具有选举和被选举”的精神。
接着通过班委会对班级的常规事务分工落实到个人,同时要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让孩子在班级的常规事务分工落实到个人,在班级中找到自己服务集体的权利和义务,将课室的门窗、黑板、地板等保洁实行轮值,实行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分工,确保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也可在班级中让每位学生轮值,每人当一天的班主任,让学生亲身体验班级管理的过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增强主人翁的意识,同时感受到在班级中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应履行义务。
二、学科渗透,强化“班级公民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树立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意识、强化学生的民主法制和平等观念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就是公民教育的任务,学校必然会选择承担这一教育任务的核心课程,在广东,这门课程就是《品德与社会》,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学生进行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使学生养成关心和热爱社会生活的态度,培养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现代化国家的公民基本素质打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利用这一课程教学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点滴的渗透,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
除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其他学科的教材中,都蕴含着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教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如语文学科的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讲真话,不说假话、空话,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在体育竞赛中,号召学生同心协力,为集体争荣誉,做个优秀的小公民。继续深化课堂改革,学校要在公民教育背景下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让“自主”“民主”成为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以民主方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模式、推选上课小老师,以点带面引领全班学生共同学习探究。通过人文学科渗透公民教育,在涉及历史及综全实践这些学科中,不乏民主与法制等内容,利用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公民意识。还可以根据对公民责任、公民公德、法制意识等编制公民教育校本教材,纳入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计划,分年级加以落实,通过课时保障,使我们的公民教育更有针对性。
三、与活动相结合,在互动交流中内化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是多样的,我们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民教育专项活动,要求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进行专题性教育,定期开展公民知识讲座、演讲比赛等,班级的板报要定期更换内容,开辟城市发展、培养“公民意识”栏目,粘贴报纸新闻,引导学生关注实事。让板报成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教育平台。结合我市的创文活动,开展“我眼中的文明城市”主题征文及“文明广州行”为主题的特色摄影展,在学校中开展“告别陋习,牵手文明”系列活动,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自查互查行动,寻找身边的不文明行为,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进行深度调查,利用班会课交流、分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让学生写下心得体会,找差距。结合民族精神和活动强化责任意识、爱国意识,结合法制宣传日强化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小公民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公民教育活动中逐步增强公民意识。
责任编辑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