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2010年,浙江省宁波市教研室开展了信息技术疑难问题研训活动,将最重要的问题锁定在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效率上,并最终研发了备课的新工具——信息技术教学词典。开发该教学词典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教师的备课。因此,在研发完成教学词典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词典的教学应用,即如何将词典中的词条转化为教学设计。
一、阅读:了解词典的架构与内容
通过翻阅词典,了解词典的基本架构和大致内容,可以为教学设计做好提前准备。通读整本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词典,就会发现词典的词条分类主要是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的模块划分为依据的,分为信息基础篇、绘图篇、文字处理篇、网络应用篇和多媒体篇。每个“篇”由若干词条组合而成,同一“篇”中又按知识点的相近程度进行排序,这样就构成了教学词典的索引页。凭借索引页,我们就可以快速定位想要参阅的词条内容。例如,要设计一篇“我的课程表”教案,可以尝试在“文字处理篇”中查找“表格”之类的词条名;要设计一篇“五花八门的图标”教案,可以尝试在“信息基础篇”中查找“图标”或“快捷方式”之类的词条名。
为了规范数据、易于对照、便于提取,我们对每个词条的内容以相同的结构进行描述。整个词条分为基本部分和扩展部分。基本部分由定义、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内容组成。扩展部分则由任务范例、任务描述、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内容组成。相比较扩展部分,基本部分与词条名呈现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其内容一般保持不变,具有相对稳定性。扩展部分与词条名呈现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其内容更新相对频繁,具有相对扩展性。例如,“搜索引擎”词条中对应的任务范例有两个,分别是“图片音乐任我选”和“百科搜索大比拼”,这两个不同的任务范例又分别对应不同的任务描述、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今后,随着词典数据的更新,将有可能进一步增加新的任务范例与“搜索引擎”词条相对应。
二、对比:发现词条与教案的关系
虽然词条的表现形式独特,但它与教案毕竟来自于同一母体——教材,因此两者在本质属性上会有许多共同点或相似点。从多个视角分析词条与教案的异同,可以把握要转化的内容和转化的方式,为形成可操作的转化思路做好准备。
从知识点上看,基于教材设计的教案与基于教材提取的词条一般存在三种关系:重合、交叉和包含。重合是指两者指向的知识点完全一致,交叉是指两者指向的知识点有部分相同,包含是指两者指向的知识点呈子集关系。
从题材库上看,由于词条中的范例是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所创作的,相比较正统的教材范例,词条中的范例题材会更加彰显原作者的个性,更加活泼。丰富的题材库不仅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还有助于教师开启思路,找到基于目标的题材设计策略。
从环节层上看,词条的教学建议主要参考教学设计的流程,一般包括引入、教学、反馈、评价、小结等部分。需强调的是,虽然两者的环节层类似,耗时却不能等同。从词条与教案的知识点关系来看,当两者为重合关系时,整个词条的教学设计就等同于一堂课所有的教学环节;当两者为交叉关系时,词条的教学设计与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存在部分相同的现象;当两者为包含关系时,整个词条的教学设计就是一堂课的某个教学环节。
从评价面上看,词条中的评价建议更关注该词条“产出”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点,而教学设计中的评价则需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因而,在将词条向教学设计转化时,教师需进行一定维度的补充。
三、转化:让词条为教学设计所用
在充分了解了词典架构和内容,理清了词条与教案的关系后,我们可以找到将词条输出至教学设计的有效通道——转化。转化的方式包括拿来主义式、重组整合式和取其精髓式。
(一)拿来主义式
拿来主义式转化是指通过复制的方法,将词条描述的内容直接粘贴到教学设计文本中,“拿来即用”,直接减少了备课量,提高了备课效率。
1.整课替代式
这是指通过复制,将一个词条全篇转化为教学设计的一种方法。当词条与教学设计预期的知识点或教学重、难点基本一致时,教师就可以启用这种方法。在转化过程中,教师只需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补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并对照三维目标对教学环节进行少许修改即可。
2.题材引用式
题材引用式是指将词条设计的主题或素材引入教学设计中的一种方法。当教学目标已经确定,而教学框架尚未形成时,就可以启动这种引用方式。按引用程度的不同,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主题级引用和题材级引用。主题级引用是指只参考词条中的主题概念思想为教学设计所用。如在“边框和底纹”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词条所推荐的“学校文艺演出节目单的美化”主题,而素材则采用本年本校汇演的真实节目单。题材级引用是指将词条中推荐的主题和素材都“拿来”为教学设计所用。如,在对“自定义动画”进行教学设计时,直接搬用相关词条中的“唐僧收徒”动画制作主题,并连同配套素材一起直接引用。
3.环节复制式
环节复制式是指将词条教学建议中的部分设计引入教学设计的一种方法。环节复制法适用于教学设计预想与词条教学建议的描述不完全一致,而部分环节的教学策略相同的情况。例如,在对“画图中的曲线工具”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想用“气球”替代词条中的“雨伞”作为曲线的操作题材,但又认为该词条在难点(曲线绘制)突破方法上详尽、得当,于是将词条中的难点突破环节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
4.练习补充式
当以上“招式”都不适用时,教师还可以采用最灵活的一种转化方式——练习补充法。教师可将词条中的任务范例作为随堂练习或课外练习,使学生在不同题材的学习活动中磨练技能、领悟知识、增强情感,学会从容应对不同的应用情境,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组整合式
重组整合式是指将若干个词条聚合在一起,通过重组、整合等手段完成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当若干词条的知识点叠加起来恰好等于一课的教学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该方法。当然,在应用该方法时,教师需要在整合过程中下工夫,以确保教学设计的质量。教师可以先通读相关词条的描述,将若干词条的描述“装入大脑”,并围绕某一课的教学目标不断酝酿,再统一若干词条的推荐题材,提炼出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框架。接着,根据框架从若干词条中提取内容,作为教学框架的填充。最后,通读设计文本,进行细节优化,确保其流畅性。例如,在教学宁波版教材第三册《图标大本营》时,教师可以将“图标”和“快捷方式”两个词条合并起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和重组,最终输出一篇组合式教学设计。
(三)取其精髓式
拿来主义式的转化固然轻松,但受限于应用条件;重组整合式的转化虽然理想,但整合技术的应用难度较大。因此,我们更多提倡的是一种取其精髓式的应用。
1.活用定义
从词条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词条中的定义分为原义和本义。原义就是指某一词条在生活生产中的含义。本义就是指该词条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含义。“原义 本义”的描述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较为接近。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再将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联结,实现两者的“打通”,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有效理解。例如,在教学“计算机网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提问:“看到‘网’这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以此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网络概念,使他们在头脑中浮现出“蜘蛛网、电路网、交通网”等具体形象。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提升:“这些网都有什么特征?”最后,教师适时链接至“计算机网络”,促使学生将生活中的网络概念迁移至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加工。
2.参考分析
教学词典中每个词条均有分析部分,包括该词条与其他词条的关联性及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以一个词条的知识点作为观察点,我们把若干词条对学习该词条的影响,称为“前关联性”,把学完该词条知识点后对学习其他词条的影响,称为“后关联性”。把前关联性的知识与学习本词条知识的落差,推断为学生学习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关注前关联性的知识点。如果基础性的知识点已在学生头脑中,就想方设法地去激活它;如果基础性的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比较模糊,就想方设法地将它清晰化;如果基础性的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存在部分缺失,就想方设法地去补充它。通过强化前关联性的知识点,可以为新知识的建构作先行准备,并且有助于难点的突破。对于后关联性的知识点,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进行“展望”,向学生指出一条通向后一级知识的阶梯,让学生在课堂中意犹未尽。总之,教学设计不应孤立地分解一课的教学目标,而应把握本课教学目标在知识链路上与其他知识点的前后关系,丰富其链路,加强其链接,使学生形成网状知识结构。
3.领悟策略
每个教学词条均有教学策略描述以及相配套的任务范例、教学建议等内容。领悟策略就是要读懂词条教学策略的核心思想,研究如何将抽象的策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设计程序,从而把握教学策略的本质部分,学会在教学设计中举一反三。例如,“复制、剪切和粘贴”词条给出的教学策略是: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建议教师在教学时以游戏任务为学习的明线,复制、剪切和粘贴等相关操作为暗线……该词条配套的教学建议主要有三大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游戏入门。将“阿达连连看”游戏文件分散保存在若干文件夹中,告知学生需要通过阅读Readme.txt,才能找到重组的方法。第二环节:游戏探究。在组装游戏文件过程中让学生研究文件操作。第三环节:攻略汇报。通过讨论与板书提炼,总结复制与剪切的不同之处,从而突破难点。将教学策略与教学建议对照,我们可以提炼出本词条教学策略的核心思想:知识作为“暗层”,游戏作为“明层”,两层合一,将学习任务游戏化。由此,我们就可以抽取这一教学策略应用到其他知识模块的教学设计中。如在教学“画图”中图块的移动、复制等操作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活动:一群灰太狼进攻羊村,羊村某些城堡防守不够,需要紧急调派羊兵。这样,就在游戏活动中暗藏了知识技能层,使学生在浑然不觉的游戏挑战(对“羊兵”图块的移动、复制)中习得知识与技能。
从教材中来,到备课中去,是教学词典开发的初衷。减轻备课负担,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与效率是教学词典应用的目的。从拿来主义式到取其精髓式,我们尝试探索着将词条转化为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事实上,教学词典的开发与应用也仅是一种过程或载体。跳出教材看教学、把握精髓悟理念、组织团队研设计,才是信息技术教学词典研发与应用的启示。
参考文献
王劲松主编.疑难问题解决——小学信息技术积木化备课指导[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7.
一、阅读:了解词典的架构与内容
通过翻阅词典,了解词典的基本架构和大致内容,可以为教学设计做好提前准备。通读整本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词典,就会发现词典的词条分类主要是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的模块划分为依据的,分为信息基础篇、绘图篇、文字处理篇、网络应用篇和多媒体篇。每个“篇”由若干词条组合而成,同一“篇”中又按知识点的相近程度进行排序,这样就构成了教学词典的索引页。凭借索引页,我们就可以快速定位想要参阅的词条内容。例如,要设计一篇“我的课程表”教案,可以尝试在“文字处理篇”中查找“表格”之类的词条名;要设计一篇“五花八门的图标”教案,可以尝试在“信息基础篇”中查找“图标”或“快捷方式”之类的词条名。
为了规范数据、易于对照、便于提取,我们对每个词条的内容以相同的结构进行描述。整个词条分为基本部分和扩展部分。基本部分由定义、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策略等内容组成。扩展部分则由任务范例、任务描述、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内容组成。相比较扩展部分,基本部分与词条名呈现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其内容一般保持不变,具有相对稳定性。扩展部分与词条名呈现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其内容更新相对频繁,具有相对扩展性。例如,“搜索引擎”词条中对应的任务范例有两个,分别是“图片音乐任我选”和“百科搜索大比拼”,这两个不同的任务范例又分别对应不同的任务描述、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今后,随着词典数据的更新,将有可能进一步增加新的任务范例与“搜索引擎”词条相对应。
二、对比:发现词条与教案的关系
虽然词条的表现形式独特,但它与教案毕竟来自于同一母体——教材,因此两者在本质属性上会有许多共同点或相似点。从多个视角分析词条与教案的异同,可以把握要转化的内容和转化的方式,为形成可操作的转化思路做好准备。
从知识点上看,基于教材设计的教案与基于教材提取的词条一般存在三种关系:重合、交叉和包含。重合是指两者指向的知识点完全一致,交叉是指两者指向的知识点有部分相同,包含是指两者指向的知识点呈子集关系。
从题材库上看,由于词条中的范例是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所创作的,相比较正统的教材范例,词条中的范例题材会更加彰显原作者的个性,更加活泼。丰富的题材库不仅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还有助于教师开启思路,找到基于目标的题材设计策略。
从环节层上看,词条的教学建议主要参考教学设计的流程,一般包括引入、教学、反馈、评价、小结等部分。需强调的是,虽然两者的环节层类似,耗时却不能等同。从词条与教案的知识点关系来看,当两者为重合关系时,整个词条的教学设计就等同于一堂课所有的教学环节;当两者为交叉关系时,词条的教学设计与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存在部分相同的现象;当两者为包含关系时,整个词条的教学设计就是一堂课的某个教学环节。
从评价面上看,词条中的评价建议更关注该词条“产出”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点,而教学设计中的评价则需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因而,在将词条向教学设计转化时,教师需进行一定维度的补充。
三、转化:让词条为教学设计所用
在充分了解了词典架构和内容,理清了词条与教案的关系后,我们可以找到将词条输出至教学设计的有效通道——转化。转化的方式包括拿来主义式、重组整合式和取其精髓式。
(一)拿来主义式
拿来主义式转化是指通过复制的方法,将词条描述的内容直接粘贴到教学设计文本中,“拿来即用”,直接减少了备课量,提高了备课效率。
1.整课替代式
这是指通过复制,将一个词条全篇转化为教学设计的一种方法。当词条与教学设计预期的知识点或教学重、难点基本一致时,教师就可以启用这种方法。在转化过程中,教师只需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补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并对照三维目标对教学环节进行少许修改即可。
2.题材引用式
题材引用式是指将词条设计的主题或素材引入教学设计中的一种方法。当教学目标已经确定,而教学框架尚未形成时,就可以启动这种引用方式。按引用程度的不同,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主题级引用和题材级引用。主题级引用是指只参考词条中的主题概念思想为教学设计所用。如在“边框和底纹”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词条所推荐的“学校文艺演出节目单的美化”主题,而素材则采用本年本校汇演的真实节目单。题材级引用是指将词条中推荐的主题和素材都“拿来”为教学设计所用。如,在对“自定义动画”进行教学设计时,直接搬用相关词条中的“唐僧收徒”动画制作主题,并连同配套素材一起直接引用。
3.环节复制式
环节复制式是指将词条教学建议中的部分设计引入教学设计的一种方法。环节复制法适用于教学设计预想与词条教学建议的描述不完全一致,而部分环节的教学策略相同的情况。例如,在对“画图中的曲线工具”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想用“气球”替代词条中的“雨伞”作为曲线的操作题材,但又认为该词条在难点(曲线绘制)突破方法上详尽、得当,于是将词条中的难点突破环节作为教学设计的一部分。
4.练习补充式
当以上“招式”都不适用时,教师还可以采用最灵活的一种转化方式——练习补充法。教师可将词条中的任务范例作为随堂练习或课外练习,使学生在不同题材的学习活动中磨练技能、领悟知识、增强情感,学会从容应对不同的应用情境,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组整合式
重组整合式是指将若干个词条聚合在一起,通过重组、整合等手段完成教学设计的一个过程。当若干词条的知识点叠加起来恰好等于一课的教学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该方法。当然,在应用该方法时,教师需要在整合过程中下工夫,以确保教学设计的质量。教师可以先通读相关词条的描述,将若干词条的描述“装入大脑”,并围绕某一课的教学目标不断酝酿,再统一若干词条的推荐题材,提炼出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框架。接着,根据框架从若干词条中提取内容,作为教学框架的填充。最后,通读设计文本,进行细节优化,确保其流畅性。例如,在教学宁波版教材第三册《图标大本营》时,教师可以将“图标”和“快捷方式”两个词条合并起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和重组,最终输出一篇组合式教学设计。
(三)取其精髓式
拿来主义式的转化固然轻松,但受限于应用条件;重组整合式的转化虽然理想,但整合技术的应用难度较大。因此,我们更多提倡的是一种取其精髓式的应用。
1.活用定义
从词条的分析中,我们知道词条中的定义分为原义和本义。原义就是指某一词条在生活生产中的含义。本义就是指该词条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含义。“原义 本义”的描述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较为接近。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再将信息技术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联结,实现两者的“打通”,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有效理解。例如,在教学“计算机网络”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提问:“看到‘网’这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以此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网络概念,使他们在头脑中浮现出“蜘蛛网、电路网、交通网”等具体形象。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的提升:“这些网都有什么特征?”最后,教师适时链接至“计算机网络”,促使学生将生活中的网络概念迁移至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加工。
2.参考分析
教学词典中每个词条均有分析部分,包括该词条与其他词条的关联性及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以一个词条的知识点作为观察点,我们把若干词条对学习该词条的影响,称为“前关联性”,把学完该词条知识点后对学习其他词条的影响,称为“后关联性”。把前关联性的知识与学习本词条知识的落差,推断为学生学习上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关注前关联性的知识点。如果基础性的知识点已在学生头脑中,就想方设法地去激活它;如果基础性的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比较模糊,就想方设法地将它清晰化;如果基础性的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存在部分缺失,就想方设法地去补充它。通过强化前关联性的知识点,可以为新知识的建构作先行准备,并且有助于难点的突破。对于后关联性的知识点,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进行“展望”,向学生指出一条通向后一级知识的阶梯,让学生在课堂中意犹未尽。总之,教学设计不应孤立地分解一课的教学目标,而应把握本课教学目标在知识链路上与其他知识点的前后关系,丰富其链路,加强其链接,使学生形成网状知识结构。
3.领悟策略
每个教学词条均有教学策略描述以及相配套的任务范例、教学建议等内容。领悟策略就是要读懂词条教学策略的核心思想,研究如何将抽象的策略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设计程序,从而把握教学策略的本质部分,学会在教学设计中举一反三。例如,“复制、剪切和粘贴”词条给出的教学策略是: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建议教师在教学时以游戏任务为学习的明线,复制、剪切和粘贴等相关操作为暗线……该词条配套的教学建议主要有三大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游戏入门。将“阿达连连看”游戏文件分散保存在若干文件夹中,告知学生需要通过阅读Readme.txt,才能找到重组的方法。第二环节:游戏探究。在组装游戏文件过程中让学生研究文件操作。第三环节:攻略汇报。通过讨论与板书提炼,总结复制与剪切的不同之处,从而突破难点。将教学策略与教学建议对照,我们可以提炼出本词条教学策略的核心思想:知识作为“暗层”,游戏作为“明层”,两层合一,将学习任务游戏化。由此,我们就可以抽取这一教学策略应用到其他知识模块的教学设计中。如在教学“画图”中图块的移动、复制等操作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活动:一群灰太狼进攻羊村,羊村某些城堡防守不够,需要紧急调派羊兵。这样,就在游戏活动中暗藏了知识技能层,使学生在浑然不觉的游戏挑战(对“羊兵”图块的移动、复制)中习得知识与技能。
从教材中来,到备课中去,是教学词典开发的初衷。减轻备课负担,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与效率是教学词典应用的目的。从拿来主义式到取其精髓式,我们尝试探索着将词条转化为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事实上,教学词典的开发与应用也仅是一种过程或载体。跳出教材看教学、把握精髓悟理念、组织团队研设计,才是信息技术教学词典研发与应用的启示。
参考文献
王劲松主编.疑难问题解决——小学信息技术积木化备课指导[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