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和希腊、希伯来泥土造人神话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bin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话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在“造人说”神话中,“泥土造人”的故事流传最广,比如中国古代的“女娲造人”,希伯来神话中的“上帝造人”以及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捏人。中国及两希神话中关于泥土造人的神话,自然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本文将综合前人的研究,再次探讨三个民族的泥土造人神话的共同来源和神话中潜藏的民族心理及文化精神异同。
  神话是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斗争、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在诸多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中,以“造人说”的神话最为丰富,如中国古代的“女娲造人”,希伯来神话中的“上帝造人”以及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捏人。
  中国以及两希神话中关于泥土造人神话的来源,“确认的是人与土地的本质关联,即人的土地根性。土地一直是人类生存的载体,它赋予了人类延续生命的物质资源。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这片广阔无垠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延续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因此,在人类的生命思维中,土地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三个民族“泥土造人”神话所反映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精神则不尽相同。
  一、来源
  (一)生殖崇拜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蜗传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接,乃引玄亘于泥中,举以为人”,中国神话“女娲补天”中提到女娲用河边的湿土来捏人。两希神话中也提到了天神用泥土捏了人形,之后吹入了神气让人鲜活起来。那么为什么不是其他东西而是泥土呢?这和原始人的崇拜有关系。原始人拥有生殖崇拜,在物质生活条件落后的地方,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不易,渴望人群部族的壮大,因此,生殖力旺盛的事物往往成为他们的崇拜。而土地,作为孕育了一切树木草本的母亲,拥有极其强大的繁衍能力,土地通常意味着生机,自然成为先民眼中的崇拜。泥土造人则蕴含了先民希望自己同土地一般拥有极强的繁衍能力生存下去的愿望。
  (二)土地崇拜
  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国来说,土地是至关重要的。《释名·释地》云:“土,吐也,吐生万物也。地,底也,言其底下载万物也。”生存依赖于土地,所以不难看出先民对于土地的重视。而两希地区,虽说不以农业耕种为主要生存方式,但是土地赋予他们一种家园的归属感。两希神话中,漂泊苦难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到安居的陆地,在本质上是对家园的依恋。在希腊神话中,土地是力量的源泉,大地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竭。同时古希腊人认为:“大地是巨大单平面,并呈圆形,奥林匹斯山——神的住处,就座落在大地的中央。”所以在两希文化中,人是地,神为天。天在地之上,神在人之上。因此两希神话中,用泥土造人更多反映了文化中的神人差距。
  (三)陶器制造
  三个民族的神话里提到神用泥土造人,这个详细的造法是指捏。捏是一门精细的手工活。女娲捏土为民,普罗米修斯依照神形用土捏成人,上帝依照自己的样子用土捏成人。再看神话产生的时期,恰好是人类进入了陶器时代。制作陶器需要精细的手工和丰富的想象,通过对泥土的塑造捏酌最后形成理想的样子。这点能让先民联想起造人,也就是说,制造业的出现使得神造人有了具体的手段。
  二、文化异同
  (一)造人之神
  中国造人神话里的女娲是一位女性,她捏出来的孩子们称呼她为母亲。只知其母而无其父,是早期母系氏族的特点,可见“女娲造人”的神话大致产生于母系氏族后期。而两希神话中,创造出人的神都是男性,这时已经结束了母系氏族进入了父系社会的时期。同时,在希伯来的神话中,上帝的形象也通常被默认为男性,在文中的描述也多用HE而不是SHE来称呼。女人被看作是从男人体内诞生的,男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创造女性的神。可见,希伯来的文化本质上就是倾向于男性,是一个男权社会。
  (二)泥土本源
  中国神话和两希的神话都提到了泥土造人,可是在对于泥土的本性定义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希伯来的神话中,蛇是匍匐于土地的生物,是土地的化身。《圣经》里称蛇是恶魔的化身,诱使人犯下罪过,使人不配居于上帝精细打造的花园中。因此土地被视作不洁之物,用泥土捏出来的人自然也是有罪的。希腊神话里的普罗米修斯造出来的人尽管有神气的加持,最后还是堕落了,导致天神降罪,以洪水来洗清地上的罪恶。当土地被洪水淹没的时候,罪恶也不见了。这里要注意的是,希伯来神话中的上帝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自然厌弃罪恶低贱的泥土。而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厌恶泥土是因为创造出人类的普罗米修斯是大地的孩子,他和前一代神系之神不和。区别于两希神话认为泥土不洁的观点,中国的神话则是出于对泥土的尊敬和崇拜,认为泥土是孕育一切的。中国的地形和气候决定了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社会形态决定了社会意识,有土地才能生存的想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先民的观念。因此中国对于泥土是尊敬的,将土地视为立足之本。
  (三)神性和人性
  中国神话和两希神话中体现的神性和人性也是不同的。“女娲造人”中,女娲用泥土捏出人形,放到地上之后人就有了自己的神智,能够自由跑动。这说明女娲所造出的是独立的人,他们的精神和形态是同时具备的,可是说是神性和人性统一的。而两希文化互相影响渗透,他们都表现了神人分离的特点。希伯来神话中,上帝捏出了人的形态,还需要朝他吹一口气才能赋予人类神智。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捏出人的形态,从动物身上提取部分特质注入人体内后还要雅典娜吹一口气,使得人最终成为了人。可以看出,两希文化里的人的神性和人性是分隔的。没有神的“神气”加持,人仅仅是一具躯壳,而并非一个独立的整体。所以,两希文化里崇尚的是二元化,精神和肉体是分割的两个存在。
  (四)神人关系
  神和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国神话和两希神话在“造人”的神话上体现了平等和统治两个极端,这一点从神性和人性上能体现出来。在中国神话里,神是人的精神寄托和理想庇佑;在两希神话里,人是神的信奉者。
  女娲是大地孕育而生的灵物,她捏做出来的人落地即有灵智。也就是说,女娲将原本就有灵性的泥土捏成了人形,使土成为能活动的灵物。她和人从本源上来说是一家的,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两希神话中,神人的关系是不平等。从本源来看,上帝是一个超灵体,他用泥土捏出人形并赋予神智,让人来协助自己管理世间万物。这样的关系里存在着一个阶级层次,上帝和人类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希腊神话中也是如此,普罗米修斯和雅典娜是一个赠送者的形态,而人则是被赠者。赠者和被赠者之间有个微妙的阶级差异——神高于人,神统治人。以至于神话发展的后期,两希神话里出现了洪水灭世的说法,视为神降罪于人或者神惩罚人类。
  三、结语
  希伯来神话中造人的上帝不仅不是用泥土造成的,也不是由任何质料构成的,他从根本上说没有任何具体质料,是一种精神性存在。在两希神话中,人神是相对的、分裂的,中国神话中,人神是同一的、一致的。人神的同一,决定了人自身本质构成的同一。中国神话中的人不是内在分裂的人,他没有精神与本能、灵与肉、感性与理性的固定分裂与冲突结构,而是浑融为一的。而在二元神性里,两希神话对于土地的态度是贬抑性和否定性的。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所产生的神话有相似之处——创世神话的起源离不开早期原始人对自然的崇拜,然而不同的文化环境、政治思想以及地理位置决定了这些相似起源的创世神话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同,才铸就了丰富灿烂的世界文化。因此,在解读这些文化的时候,人们应当设身处地地将自己置身于該文化背景下,这样才能理解和把握它们的精髓。
  (三明学院)
其他文献
艺术及体育专业的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在我国的高校中是一群相对特殊的学生群体,其特殊性的之一体现在其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所用的相关教材。近年来,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也不断进行中,国内出版和发行了很多大学英语教材,而艺术、体育等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其他专业有很大差距。然而,随着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进程的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学生英语的素质和运用能力对艺术专业同样适用。  一、高
期刊
1989年元旦,四川文学翻译家协会(后于1991年更名为四川省翻译文学协会)创办《四川文学翻译报》(发行3期后更名为《文学翻译报》)。它重视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对翻译方法、态度等有深刻见解;举办全国性翻译大奖赛、建立“翻译家档案”、启动“中国新诗英译金库计划”,有一定的先进性;美中不足的是,由于经费、编制等问题,译报遗憾停刊。本文阐释该报在翻译方面的先进性,同时也分析其历史局限性。  《文学翻译报
期刊
儒家诗教传统要求诗的表现要委婉含蓄,直到西晋陆机“诗缘情”出现,才使诗歌突破了儒家正统诗论的界限。王国维的“境界”说强调了“意向”作为美学范畴的重要地位,明确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对诗歌美学的继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诗学走向自觉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以儒家诗学观为代表的“诗言志”阶段是政教诗学的形成期;以汉代《毛诗序》为代表的“情志合一”阶段走向自觉的过渡期;以陆机《文赋》为代表的“诗
期刊
问 秋  夜将近  灯初上  把盏借月光  酒斟满  诗两行  秋意问情殇  语又止  笑还颦  何处消惆怅  饮未尽  点滴量  摔杯溅沧桑  茫茫茫  迎风望向你的方向  寂寞从寂寥的地方走来  思念穿过无常  寻一崖最美的风景  迎风望向  你的方向  仿佛看见  那束爱的秋风  摇动一树相思  泛起一湖离愁  轻启你的轩窗  温润着所有的时光  任你淋漓得安然静好  樹 愿  夜的入口  
期刊
我是一个偏感性的人,向往自由、长情的生活,喜欢民族与宗教相关的事物。选择唐卡作为此次论文的初衷有两点:一、相识一个在西藏生活了很久的朋友,绘制唐卡是她的事业,更是她的生活。当我说想把她这些年的故事写出来的时候,她很高兴,用我听着有些生硬的普通话,缓缓地对我说:“如果你写好了,也是对唐卡的一种宣传,能让更多人去关注和了解。藏族同胞给予了我太多太多的东西,我们有义务去做这其中的纽带……”从她生活中所折
期刊
《红楼梦》中贾惜春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七,其父贾敬只好道炼丹,其余诸事一概不管。惜春的母亲又早逝,于是她一直在荣国府的贾母身边长大。由于缺少家庭关爱,她自小就养成了一种孤介的性格,与众姐妹也关系平常。抄检大观园时,面对丫鬟入画的恳求毫不动摇,决议撵走。拥有百年基业的贾府逐渐走向没落,以及“三春”各自的经历、悲惨命运,最终促使她彻底放手,迈入佛门。  《红楼梦》以贾府为故事主要背景,刻画了众多女性人
期刊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在破碎重整中找回自我。  顾名思义,《孤独六讲》是一本讲述孤独的书。蒋勋先生说:“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该书总共分为六辑:残酷青春里的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绑的“伦理孤独”。蒋勋先生还说:“《孤独六讲》要谈的不是如
期刊
本文试图从《慈悲》所写的众多人物中采取抽样分析的方式,分别从师父辈的温情和荒诞、水生辈的不同选择、复生辈的桥梁作用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来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在文本叙述中的不同作用。  路内是最杰出的70后小说家之一,以“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而驰名文坛,他的作品擅长描写发生在小城的事件和人物的群像,来表现小城市20世纪70到90年代的众生相。他的新作《慈悲》也
期刊
王安忆《长恨歌》写的是一个上海弄堂的女儿王琦瑶的悲剧,虽是一个人的悲剧,但悲剧折射出的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同样的命运。悲剧的产生和结局,总和各种因素息息相关,受到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但悲剧的故事不代表主人公的一生都是失败的、有怨有恨的,它也许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给历史一个符合规律的交代。本文就从社会背景、家庭因素、女性命运和价值观念等造成王琦瑶悲剧的成因入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得出最终结论。
期刊
在公共生活空间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当代公共雕塑,不仅美化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也体现着国家、地区的文化生活及城市的精神性,具有时代性的现实意义。当代公共雕塑与传统雕塑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以雕塑家理查德·塞拉的作品为例,浅谈当代公共雕塑的现实意义及其与传统雕塑的关系。  传统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从出现原始石雕、骨雕开始,一直服务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