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想要阐述某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就必须从从其长期赖以生存的语言生态上进行研究,一种语言的话语生态是研究其文化和潜在规定的必要条件。在二十世纪,汉语文学打破了平衡,走向了新的话语生态时期。字八十年代以来,汉语言文学经过了多方渗透融合,已经形成了由古典文学,民间语文,公共语文和外语环境的复合形态,将语文的话语生态扩展到了多种元素,创造出了当代的汉语文学话语生态研究。
【关键词】当代汉语文学 话语生态 研究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031-01
一、当代汉语文学话语生态的转变
在现今社会,对语文的关注就是研究其宏观和微观的文学领域,忽视了其话语生态研究。正是这种忽视,让研究人员失去了对根本的考察和解决一些问题的可能性。只有文学意义才能生长出话语生态,更能有效的化解很多的文学观念的不同。例如,自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发现在汉语言中已经添加了很多的陌生元素,但人们总是习惯性的随着自身的意识形态来进行解释,就好比用一张温度的变化图揭示了某一种植物的全部生长过程,这对文学话语生态研究来说,无疑是错误的。
1.从文言文到现代口语的转变
在现实中,不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五四革命,都带来了一场语言生态的变革,对汉语文学带来最本质的改变,一些原本的目的,都随著时代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消失,唯独这种语言上的革命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话语生态的改变,将文言文的表达法方式放弃,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但是这种变革在话语生态的意义上是不同的,文言文这种表达方式并不会被彻底废弃,而是成为了白话文的一部分,让现代汉语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纵深感。现代文学中倡导白话文,无疑是将话语生态延伸到生活中去,让现代汉语言的表达和书写达成同步意识。
2.从外来话语到民间话语的交替
在五四革命以来,如同鲁迅先生的表述一般,当一种就文学形式面临死亡的时候,另一种取而代之的新文学会从民族文学和外来文学中汲取营养。新时代的到来,大批的作家和留学诗人,用一种全新的话语生态来影响本土的先进人士,此后许多作家的诗作和文学形式都参杂着外来的话语生态。例如胡适和巴金等作家的近代诗歌和散文作品,这种形式自那以后越来越多起来。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大批的作家和诗人都以使用民间话语生态为荣。
3.两种形式结合
一种形式是与政治运动为文学基础,另一种是以纯粹的个人经验为基础,两者结合构成了现代文学的第三种形式。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有着自身的公共话语。所谓公共,就是生态话语的一种属性,所谓文学写作,就是将内心思想通过某一种属性的形式展现出来,是一种对个人性质的助长,若是将写作建立在对公共话语的组合上,那么结果注定是失败的。五四运动以来,一些个人话语经常会受到来自政治上的抵制,遭受到不平等的评判,尤其是左翼作家,不停地被卷进政治当中。
二、成语和古典文学
成语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写作形式,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被废除,但是其身影依然存在于语言中。每一位汉语文学的爱好者和写作者都应该相信,成语和古典诗词依然存活着,大量的文学话语中还存在着古典文学的身影,也正是这种古典文学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底蕴。作为一种话语生态,古典文学对于当代文学的影响大都是通过成语来表现的,加之经典诗句和古文名段,都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传统的韵味。例如,现在口语中表达对人或事物的惊叹时,使用这一句:“真实不识庐山真面目!”
古典文学对于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有些是通过种族文化进行无意识的影响,也有一些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形成。在幼时的课本中,都要接受一些古典文学的教育,例如古诗和古文。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中,幼儿和儿童还处于无意识阶段,对其今后的影响力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贯穿一生。这其实是一个种族或国家的文化传承形式,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传递下去。
三、民间口语
在一个种族中,文化的传承途经无非是文字和口语,当一门语言要通过文字进行记录时,就已经处于僵死状态,只有口述的方式才能体现出语言的生命力。五四运动和文学革命就是通过革命的方式来趋利避害,放弃僵死的书写,用现代口语化的语言进行代替,唤醒语文真正的魅力。在我的四大名著中可以见到,文言文版的话语其实就是当时的口语叙述方式。我国汉语口语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夹杂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历代歌谣和民间传说。
在当代的文学中,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大力推广普通话,民间口语也得到了一定的统一,规范化的进行交流,但是许多光彩之处也随之消失或削弱。在民间现代小说中,从赵树理,周立波等人上述到八十年代的高校生和贾平凹等人的乡土小说,都一律使用了民间口语进行写作。其中,作者赵树理的方言写作让民间口语成为了现代文学的话语因素,用这种形式成就了自己鲜明的写作特色。
四、时代语言
在任何一个时代中,流行话语都是由流行文化而来,使这个时代的无意识造成的。流行文化是一个时代的作家们产生共同作品风格的基础,例如诗歌或是文学小说,经常可以让读者在当时的时代引起阵阵舆论潮流,勾起读者和当代人们对作品中事物的回忆。每个时代都有其公共话语:
首先,第一个阶段从四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此阶段中,政治是中国的流行文化源头,新的社会制度刚刚确立,国民将爱国热情都化作了时代的语言进行表达,主要精神就是反对贫富不均的自由主义文学作品。
其次,文化大革命后形成了第二个阶段,主流作品都围绕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推崇。在这一阶段中,虽然其他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却都不能成为主流文化。
五、总结
当代汉语文学的生态组成有几个方面:古典文学,民间口语和时代语言几种形式。在时间长经过了半个多实际的应用和碰撞,相互融合成了多元化的结构。本文对各时期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研究了话语生态的影响因素和意义,希望有助于大众对当代文学发展的理解。另外,对于坚持写作的的作家和诗人,可以结合当代的话语生态进行作品的创作,寻找适合自己作品的环境和水土,通过无意识的作品来找到自己的创作灵感。
参考文献:
[1]蓝敬瑶.当代汉语文学话语生态分析[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3):14-15.
[2]泓峻.叙事的寓言性与汉语文学叙事的语义生成[J].广东社会科学,2015(4):156-163.
[3]张晶.“汉语文学跨界写作”笔谈[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4):30-30.
[4]王素,梁道礼.汉语文学方言写作嬗变的历史考察[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5(11):936-941.
【关键词】当代汉语文学 话语生态 研究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031-01
一、当代汉语文学话语生态的转变
在现今社会,对语文的关注就是研究其宏观和微观的文学领域,忽视了其话语生态研究。正是这种忽视,让研究人员失去了对根本的考察和解决一些问题的可能性。只有文学意义才能生长出话语生态,更能有效的化解很多的文学观念的不同。例如,自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发现在汉语言中已经添加了很多的陌生元素,但人们总是习惯性的随着自身的意识形态来进行解释,就好比用一张温度的变化图揭示了某一种植物的全部生长过程,这对文学话语生态研究来说,无疑是错误的。
1.从文言文到现代口语的转变
在现实中,不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五四革命,都带来了一场语言生态的变革,对汉语文学带来最本质的改变,一些原本的目的,都随著时代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消失,唯独这种语言上的革命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话语生态的改变,将文言文的表达法方式放弃,取而代之的是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但是这种变革在话语生态的意义上是不同的,文言文这种表达方式并不会被彻底废弃,而是成为了白话文的一部分,让现代汉语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纵深感。现代文学中倡导白话文,无疑是将话语生态延伸到生活中去,让现代汉语言的表达和书写达成同步意识。
2.从外来话语到民间话语的交替
在五四革命以来,如同鲁迅先生的表述一般,当一种就文学形式面临死亡的时候,另一种取而代之的新文学会从民族文学和外来文学中汲取营养。新时代的到来,大批的作家和留学诗人,用一种全新的话语生态来影响本土的先进人士,此后许多作家的诗作和文学形式都参杂着外来的话语生态。例如胡适和巴金等作家的近代诗歌和散文作品,这种形式自那以后越来越多起来。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大批的作家和诗人都以使用民间话语生态为荣。
3.两种形式结合
一种形式是与政治运动为文学基础,另一种是以纯粹的个人经验为基础,两者结合构成了现代文学的第三种形式。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有着自身的公共话语。所谓公共,就是生态话语的一种属性,所谓文学写作,就是将内心思想通过某一种属性的形式展现出来,是一种对个人性质的助长,若是将写作建立在对公共话语的组合上,那么结果注定是失败的。五四运动以来,一些个人话语经常会受到来自政治上的抵制,遭受到不平等的评判,尤其是左翼作家,不停地被卷进政治当中。
二、成语和古典文学
成语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写作形式,虽然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被废除,但是其身影依然存在于语言中。每一位汉语文学的爱好者和写作者都应该相信,成语和古典诗词依然存活着,大量的文学话语中还存在着古典文学的身影,也正是这种古典文学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底蕴。作为一种话语生态,古典文学对于当代文学的影响大都是通过成语来表现的,加之经典诗句和古文名段,都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传统的韵味。例如,现在口语中表达对人或事物的惊叹时,使用这一句:“真实不识庐山真面目!”
古典文学对于当代文学产生的影响有些是通过种族文化进行无意识的影响,也有一些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形成。在幼时的课本中,都要接受一些古典文学的教育,例如古诗和古文。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中,幼儿和儿童还处于无意识阶段,对其今后的影响力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贯穿一生。这其实是一个种族或国家的文化传承形式,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传递下去。
三、民间口语
在一个种族中,文化的传承途经无非是文字和口语,当一门语言要通过文字进行记录时,就已经处于僵死状态,只有口述的方式才能体现出语言的生命力。五四运动和文学革命就是通过革命的方式来趋利避害,放弃僵死的书写,用现代口语化的语言进行代替,唤醒语文真正的魅力。在我的四大名著中可以见到,文言文版的话语其实就是当时的口语叙述方式。我国汉语口语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夹杂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历代歌谣和民间传说。
在当代的文学中,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大力推广普通话,民间口语也得到了一定的统一,规范化的进行交流,但是许多光彩之处也随之消失或削弱。在民间现代小说中,从赵树理,周立波等人上述到八十年代的高校生和贾平凹等人的乡土小说,都一律使用了民间口语进行写作。其中,作者赵树理的方言写作让民间口语成为了现代文学的话语因素,用这种形式成就了自己鲜明的写作特色。
四、时代语言
在任何一个时代中,流行话语都是由流行文化而来,使这个时代的无意识造成的。流行文化是一个时代的作家们产生共同作品风格的基础,例如诗歌或是文学小说,经常可以让读者在当时的时代引起阵阵舆论潮流,勾起读者和当代人们对作品中事物的回忆。每个时代都有其公共话语:
首先,第一个阶段从四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此阶段中,政治是中国的流行文化源头,新的社会制度刚刚确立,国民将爱国热情都化作了时代的语言进行表达,主要精神就是反对贫富不均的自由主义文学作品。
其次,文化大革命后形成了第二个阶段,主流作品都围绕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推崇。在这一阶段中,虽然其他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却都不能成为主流文化。
五、总结
当代汉语文学的生态组成有几个方面:古典文学,民间口语和时代语言几种形式。在时间长经过了半个多实际的应用和碰撞,相互融合成了多元化的结构。本文对各时期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研究了话语生态的影响因素和意义,希望有助于大众对当代文学发展的理解。另外,对于坚持写作的的作家和诗人,可以结合当代的话语生态进行作品的创作,寻找适合自己作品的环境和水土,通过无意识的作品来找到自己的创作灵感。
参考文献:
[1]蓝敬瑶.当代汉语文学话语生态分析[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3):14-15.
[2]泓峻.叙事的寓言性与汉语文学叙事的语义生成[J].广东社会科学,2015(4):156-163.
[3]张晶.“汉语文学跨界写作”笔谈[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4):30-30.
[4]王素,梁道礼.汉语文学方言写作嬗变的历史考察[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5(11):936-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