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法国启蒙运动,一直争论不断。有人视之为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传播与社会自我觉醒的运动,并由此引发了法国大革命乃至席卷世界的革命浪潮;有人因为质疑紧随其后的革命的意义,看到了20世纪诸多“理性的灾难”,故而清算这场“激进的运动”,包括卢梭等启蒙思想家也被视为罪恶的源头。
避开上述两种政治化的解读,还有人索性钻进18世纪的故纸堆里,“自下而上”研究启蒙运动。这个人是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透过当年纳沙泰尔印刷工场保留下来的五万封书信,达恩顿断定所谓启蒙运动不过是一桩桩生意的拼盘。
几年前读《启蒙运动的生意》,虽然我并不十分认同达恩顿,尤其是他关于知识精英的一些观点,但是书中那位在乱世中左右逢源的庞库克(1736-1798)倒是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庞库克是位精明的书商,1768年购买了狄德罗版《百科全书》所有版权,多少有些冒险。在此前后,《百科全书》几度遭禁,都近乎灭顶之灾。1757年,路易十五曾下令任何书写或印制反教会、反政府的文字,甚至只是涉嫌扰乱思想的人都将被处死。《百科全书》因此被政府查禁,一直对百科全书派怀恨在心的教会更是不忘深入迫害。在庞库克接手后的1770年,因被人告发,六千册《百科全书》像思想犯一样被巴黎警方关进了巴士底狱。
庞库克“顶风作案”且能够有所作为,与以下若干因素不无关系。
首先是他有资本的力量。庞库克堪称法国历史上第一位媒体大王,他先后投资过16种报纸。1786年,在庞库克买下法国最悠久的报纸《法兰西报》后,有人嘲笑他准备将全法国的出版业据为己有。而投资《百科全书》,只是他众多生意中的一种。
其次是相对开放的环境。为了规避被法国查抄的风险,庞库克将《百科全书》的印制工作交给了位于法瑞边境的纳沙泰尔印刷工场,因为纳沙泰尔受到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保护。这位哲学家国王对知识分子网开一面。18世纪欧洲,各国君主对知识分子的态度略有不同,因此有了某种意义上的市场政治。据说狄德罗穷到筹不起女儿嫁妆时,叶卡特琳娜二世将他接到莫斯科,奉为座上宾。
1774年,路易十六上台,法国社会进入历史的转型时期。和前任相比,这位国王更能倾听大臣意见,并且着手包括图书出版等方面在内的改革。一些思路开放的官员认为图书生意应当像买卖小麦一样自由,为此他们对可能冲破旧制度樊篱的庞库克颇为关照。
正如达恩顿注意到的,路易十五时代出版《百科全书》要冒政治风险,而现在需要面对的更多是商业风险,比如遭遇盗版。因为在路易十六时代,官方更倾向于从经济的而非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待《百科全书》。
如此意味深长的演化,可视为王权式微的表象,即传统意识形态渐渐失去其统治和动员能力。越来越多路易十六的官员试图从庞库克的生意中分一杯羹。巴黎的警察总监有权没收盗版《百科全书》,书报总监在他主管图书交易的政府机构中保护庞库克的利益;外交大臣为庞库克想出口图书时开放边界,向庞库克的对手关闭边界。对于庞库克来说,他们都是凡尔赛最有权势的热心肠。
转型期总是充斥着这样似是而非的矛盾。路易十五时代被残酷打压的图书在路易十六时代却被一些官员重点保护。至于这些官员是否构成“滥用权力”,答案就像庞库克的形象一样暧昧。
不必怀疑此时的法国仍是人治社会,然而人治社会有人治社会的自由。当一个社会由封闭渐次开放,社会成员间日益增加的生意与重合的利益必将拓展这个社会的自由(尽管有些生意因无底线而糟糕透顶)。是的,庞库克破坏市场,也开拓市场;庞库克迎合权力,也腐蚀旧制度的铁幕。同样吊诡的是,人治社会的自由,有时比法治社会少,有时又多。这也是为什么今日有些转型国家,色情业虽被明令禁止,但其产业规模却远高于荷兰等色情业合法化的国家。
中国社会曾经千百年滞步不前,与“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及“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官市、宫市不无关系。当政府垄断一切,强买强卖,百姓实无生意可做,言何进步?而《百科全书》能够一纸风行,正是得益于各种生意的聚集。这桩“十八世纪最大的生意”不仅让官员、思想家、书商、铸字工、印刷工以及印刷厂老板走到一起,更给读者带来好处——爱慕虚荣的人只当是买了个LV包,渴望知识的人则把它当作“人类知识的总解决”。
当有着共同利益的人越来越多,便会形成一场或明或暗的运动。旧制度一夜倾塌之前,必定有无数个体的利益经年累月穿墙凿壁。正如《让子弹飞》里的射满弹孔的铁门,只要时间到了,轻轻一推它也就开了,咣当落地,薄如蝉翼。
(作者为南开大学副教授)
避开上述两种政治化的解读,还有人索性钻进18世纪的故纸堆里,“自下而上”研究启蒙运动。这个人是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透过当年纳沙泰尔印刷工场保留下来的五万封书信,达恩顿断定所谓启蒙运动不过是一桩桩生意的拼盘。
几年前读《启蒙运动的生意》,虽然我并不十分认同达恩顿,尤其是他关于知识精英的一些观点,但是书中那位在乱世中左右逢源的庞库克(1736-1798)倒是给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庞库克是位精明的书商,1768年购买了狄德罗版《百科全书》所有版权,多少有些冒险。在此前后,《百科全书》几度遭禁,都近乎灭顶之灾。1757年,路易十五曾下令任何书写或印制反教会、反政府的文字,甚至只是涉嫌扰乱思想的人都将被处死。《百科全书》因此被政府查禁,一直对百科全书派怀恨在心的教会更是不忘深入迫害。在庞库克接手后的1770年,因被人告发,六千册《百科全书》像思想犯一样被巴黎警方关进了巴士底狱。
庞库克“顶风作案”且能够有所作为,与以下若干因素不无关系。
首先是他有资本的力量。庞库克堪称法国历史上第一位媒体大王,他先后投资过16种报纸。1786年,在庞库克买下法国最悠久的报纸《法兰西报》后,有人嘲笑他准备将全法国的出版业据为己有。而投资《百科全书》,只是他众多生意中的一种。
其次是相对开放的环境。为了规避被法国查抄的风险,庞库克将《百科全书》的印制工作交给了位于法瑞边境的纳沙泰尔印刷工场,因为纳沙泰尔受到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保护。这位哲学家国王对知识分子网开一面。18世纪欧洲,各国君主对知识分子的态度略有不同,因此有了某种意义上的市场政治。据说狄德罗穷到筹不起女儿嫁妆时,叶卡特琳娜二世将他接到莫斯科,奉为座上宾。
1774年,路易十六上台,法国社会进入历史的转型时期。和前任相比,这位国王更能倾听大臣意见,并且着手包括图书出版等方面在内的改革。一些思路开放的官员认为图书生意应当像买卖小麦一样自由,为此他们对可能冲破旧制度樊篱的庞库克颇为关照。
正如达恩顿注意到的,路易十五时代出版《百科全书》要冒政治风险,而现在需要面对的更多是商业风险,比如遭遇盗版。因为在路易十六时代,官方更倾向于从经济的而非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待《百科全书》。
如此意味深长的演化,可视为王权式微的表象,即传统意识形态渐渐失去其统治和动员能力。越来越多路易十六的官员试图从庞库克的生意中分一杯羹。巴黎的警察总监有权没收盗版《百科全书》,书报总监在他主管图书交易的政府机构中保护庞库克的利益;外交大臣为庞库克想出口图书时开放边界,向庞库克的对手关闭边界。对于庞库克来说,他们都是凡尔赛最有权势的热心肠。
转型期总是充斥着这样似是而非的矛盾。路易十五时代被残酷打压的图书在路易十六时代却被一些官员重点保护。至于这些官员是否构成“滥用权力”,答案就像庞库克的形象一样暧昧。
不必怀疑此时的法国仍是人治社会,然而人治社会有人治社会的自由。当一个社会由封闭渐次开放,社会成员间日益增加的生意与重合的利益必将拓展这个社会的自由(尽管有些生意因无底线而糟糕透顶)。是的,庞库克破坏市场,也开拓市场;庞库克迎合权力,也腐蚀旧制度的铁幕。同样吊诡的是,人治社会的自由,有时比法治社会少,有时又多。这也是为什么今日有些转型国家,色情业虽被明令禁止,但其产业规模却远高于荷兰等色情业合法化的国家。
中国社会曾经千百年滞步不前,与“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及“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官市、宫市不无关系。当政府垄断一切,强买强卖,百姓实无生意可做,言何进步?而《百科全书》能够一纸风行,正是得益于各种生意的聚集。这桩“十八世纪最大的生意”不仅让官员、思想家、书商、铸字工、印刷工以及印刷厂老板走到一起,更给读者带来好处——爱慕虚荣的人只当是买了个LV包,渴望知识的人则把它当作“人类知识的总解决”。
当有着共同利益的人越来越多,便会形成一场或明或暗的运动。旧制度一夜倾塌之前,必定有无数个体的利益经年累月穿墙凿壁。正如《让子弹飞》里的射满弹孔的铁门,只要时间到了,轻轻一推它也就开了,咣当落地,薄如蝉翼。
(作者为南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