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传统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tr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空澄蓝无物,山径寂寥无为。阳光和好风都万般温柔。每个周末,我都愿意提着我的小篮子去山间。鸟雀在枝头踮脚,我在路上跳跃,一卷书,在篮子里望着我盈盈地笑。
  起初,這是我与母亲之间的约定:每逢周末,相约去山上走走。她不愿见我终日窝在家中与游戏作伴,沉浸在刀光剑影的虚幻世界里打打杀杀,便与我做了一个交易:若我坚持每周去与大自然约会,她便让我买梦寐已久的小说。我点了点头,欣然接受。
  第一次履行约定的那天,我便提了小篮子来,必须得带点什么东西回去,才不虚此行,我暗想。头一回如此正式而有目的地探访自然,竟像个初入学的小学生,紧张与兴奋,在胸膛中交响着。
  我与母亲一前一后,走在山间的小径上,左手边,是一垄垄初春的耕田,田野里嫩生生的泥土气香得那么浓,若是没有这么猛烈的风,恐怕空气都会被凝冻起来。
  我握了一把松土,一根细如发丝的草茎粘在土粒间。我手心微微颤动,我的眼底似萌生出面对新生儿般的感动,心也被这无端的神圣感动得微颤。一不留神,被路中突起的老树根绊了一脚,下意识用手去扶右边的石壁,不知是否摁到了小壁虎的脚,它疾速地从我手边向上逃窜。路过一片树林,看去虽是千篇一律黯淡的棕褐色,抬头却望见每一段向空中伸展的枝上,都爆发着星星点点的绿星子。它们试着用枝条去摩挲每片过往的白云。离它不远的地方有山泉细响,冷冷如一曲琴音,这些琴音都会刻在这些树的年轮里,一棵棵树谱成了琴谱。形状令人欢喜的枝杈与松果子,都多得捡不过来。我的心好像陷进棉花糖之中,被满足的幸福紧紧包裹。
  第一次与大自然的约会,印象不错!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经过这不错的第一次闲游,接下来,或是全家出行,或是单独出游,一段段美好的记忆,或被风编进我的头发,或被我拾进了篮子,都完整地穿连起来,形成了我们家新的传统。
  最爱的是,携一本小说,在山后的水库边找一处石头堆,静下心来阅读,直到傍晚光线退隐,便放了书,看那山头的薄雾,被晕染成淡色的渐变,看那天边抹上不均匀的大片色块,天地如放大的调色盘,彼时彼刻只为我着色。再暗下来,月亮便浅浅地浮上来,星斗清而亮,每一颗都低低地俯下头来。清澈的溪水流淌,把星光与月影都流乱了。我忽然感到一种幸福,一种只有身处天地间的人才能感到的混沌又陶然的幸福。游戏之中的虚拟画面再如何绚丽,与眼前的真实相比,也不过是拘泥于掌心之间的二维图像吧罢了。
  去医院复查,我的假性近视度数有所降低,母亲甚是欣慰地说,我们的约定完成得很出色。
  我早已看出母亲的意图,但我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去违背她,因为在一次次与自然的交往中,我从漫山遍野的野菊花中撷取到乐趣,从清甜山泉中品味出母爱,我从松针尖的凝露嗅闻到美好!为这一切的一切,我都愿意。我真的愿意,把这个独特的新的传统,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一直走下去。
  (编辑:李跃)
  文章以写景开篇,再交代了这场“与自然约会”的“传统”是缘自作者与母亲之间的约定。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与自然的相处之中,一点点地将自己融入大自然的同时,也在一点点地接受这个新“传统”,最终从这新“传统”之中体会到真正的乐趣。看似写景,却将作者的心理变化暗含其中,文章内容厚实,描写生动。
  关注热词,也要体会热词背后的情感。曾经流行的“十大流行语”,主要有“蓝瘦香菇”“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感觉身体被掏空”“葛优躺”等,其中,可初步窥见“丧文化”的端倪。自有互联网以来,年度热词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新景观,构成了非常深刻的公众记忆,其背后折射的大众社会诉求和集体心理,值得思索和回味。(选自《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8年16-18期《热词中的时代记忆和大众情感》)
其他文献
【文题】  根据下面的文字,选取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种眼光。眼光中饱含着各种情,有关爱、真情、爱意、严厉、恐惧、痛恨,也有信任、鼓舞、期望、绝望……眼光也表现了人们的见识,有人眼光高远、独到,成就事业、未来,有人眼光短浅,看不清人生的方向。  【写作指导】  眼光一般分为几个含义:(1)形容视线;(2)指观察事物的能力;(3)指眼睛;(4)视力;(5)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浙江英才汇聚,人杰地灵,一代代人将浙江精神不断传递,而现在,火炬传递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江浙地区多丘陵,溪流在群山之间萦绕,滋润着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奋而务实,这就是最初的浙江人,也是我们现在的浙江人。这几个字融进这方土壤,成了人们吃进去的米、喝进去的水,也长成了一代又一代浙江人的血与肉。  这血与肉凝结成了“韧”的性格。他们有似水的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認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考题解析】  作文题目延续了上海卷作文一贯的思辨性,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发展理性思维的品质。今年的题目直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与影响他人的关系,让学生将自己跟他人联系起来,让个人融入集体、融入世界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十九大刚结束,举国上下就掀起了学习十九大报告的热潮。全国各界人士,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看报告,解读得有滋有味!在如火如荼的学习氛围里,请看老师们是这么解读十九大报告:  语文老师:金句不是堆砌辞藻,而是朴实动人!  数学老师:看看十九大报告,同学们就明白什么是“数字的力量”!  英语老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英语讲也很美……  物理老师:同
看了中央美院的毕业生设计展,记住了雕塑系王云鹏的作品《3000目》。  我不懂何为3000目?女儿告诉我,3000目是打磨的一个术语,也是打磨用的砂纸的型号。她告诉我,当你打磨水泥、金属或大理石等物件时,从2000目到2500目,变化还不明显。从2500目到3000目,你会发现,物件有了神奇的变化,它细腻到发出辉光,它亮了,而这种亮光又节制含蓄,充满不露声色的贵气。所以,3000目是一个里程碑式的
突破与领跑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应用  拔根毫毛、化身千万,这是《西游记》里的神话。今天,中国科学家让神话变成了现实——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强团队1月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这两只体细胞克隆猴,分别是2017年11月27日出生的“中中”和同年12月5日出生的“华华”。2018年1月25日,它们的“故事”
“城市发展越来越快,手写信的人也越来越少。马路两侧的大邮筒,日日吃灰。谁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邮政小哥来取件。希望这道美丽的绿色风景能一直被保留。”6月18日,杭州一位市民在街上看到一名邮递員在邮筒边开箱取件。他拍下照片传到网上,并写下以上感慨。随后网上掀起一波回忆杀——“邮筒真的还在啊”“我小时候还有过笔友”“下课会去学校传达室翻信箱的我”……很多人的记忆深处,城市街道边的“邮政绿”老式邮筒曾经是
上世纪末的激流岛,黑夜的眼睛亮起,急切地向天空寻章摘句;大变动的时代语境下,我们依旧执着地寻找光明,渴望从触碰文学中体察爱与诗性。在对阅读的“生态关怀”中,书籍正朝我们走来,以更近的姿态,融入我们的生命脉络。  作家唐诺有言:“好的读者应该勇敢些、坚韧些,走向那不作聲、不叫嚣的寂寞书架一角。”的确,书籍、文学,从不搔首弄姿,长期以一种近乎“高冷”的姿态摆渡于生活迷津中。二十世纪初,阵阵《热风》刮过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是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的颔联,“红雨”指落花,前句说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情翻波逐浪,后句说青山也有意地化崎岖险要为联通桥梁。如果把你掌握的事例喻作“红雨”“青山”的话,那么怎样运用你掌握的事例才能更好地论证观点,那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学生常常是“观点 事例=议论文”,材料是材料,观点是观点,油水分离。没有层次,缺乏逻辑,不见分析,当然没有深刻性可言。
王久良一直想当一名艺术摄影师,为此考了三次大学,26岁才被中国传媒大学录取。毕业那年的暑假,他回到了民风淳朴的山东老家。很快他的目光就被洒落在田间地头的农药塑料袋吸引了。塑料瓶、垃圾袋,暗渠流出的水猩红发臭……他想起小时候每个夏天都是捕蚂蚱捞鱼度过的,现在它们都在哪儿?这一切是怎么回事?回到北京后,王久良对他的老师说:“老师,艺术不艺术的不重要了,这些景象,世人得看到。”  他换上简单的衣服,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