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2009年9月13日在法兰克福“感知中国”论坛上的演讲(以下简称《演讲》),围绕“文学共性与作家个性”问题,生动幽默地论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优秀作家取得显著进步的主要路径与文学观念的转变。
精彩的演讲往往观点明晰,理路清楚。《演讲》的核心在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超越政治,表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近30年来中国当代作家创作出很多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三个重要路径:大胆谦虚地向西方文学包括德国作家作品学习,向中国古典文学学习,并在日常的普遍的生活经验与感触中学习。同时莫言还强调了中国新时期文学观念的重要转变,即“三个尊重”:尊重他人创作方式与创作个性,尊重作家思想的独立性,尊重世俗现实。
莫言的这次演讲,中心论点阐述简明准确,“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作家是有国籍的,这毫无疑问,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开场四句话就赢得了观众三次掌声,说明他的判断引发了听众广泛的心灵共鸣,也为本次精彩的演讲定下了理论基调。
围绕文学这一共性,莫言先生以歌德/《浮士德》,托马斯·曼/《魔山》,海因里希·伯尔/《女士及众生相》,君特·格拉斯/《铁皮鼓》,马丁·瓦尔泽/《批评家之死》,西格弗里德·伦茨/《德语课》等听众耳熟能详的德国世界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雄辩地说明了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学才能超越国界走向世界。
然后莫言先生解释了近30年来中国文学取得巨大进步的主要原因:我们大胆地谦虚地向西方文学进行了学习,并总结了1980中期简单模仿的教训。他进一步说道,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和发掘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所蕴藏的创作资源和个人的亲身体验也同样重要。
文学的主题共性普世价值呼唤着文学的多样性与作家的个性。莫言说,作家可以个性化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方式;好的文学离不开社会生活的深入了解和个性化体验;作家应该对社会黑暗丑恶表现出正义感,并用个性化的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忌直露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作家的名号是建立在作品基础之上的;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言论自由。演讲的主体部分层层推进,逻辑严谨,行文生动,论证很有说服力。
演讲结束时,莫言以歌德和贝多芬对待王权的故事生动论证了尊重世俗需要巨大勇气的深刻道理——文学在尊重世俗现实中,才能生动表现人道关怀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这往往非一般意义的孤傲清高者所能认同。因此演讲又一次赢得了歌德故乡法兰克福听众的热烈掌声。
精彩的演讲,更在于幽默风趣平易的话语方式。国学大师林语堂说:“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西文用法,常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连鄙俗的笑话在内……在狭义上,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区别的。这三四种风调,都含有笑的成分。不过笑本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种的不同,又笑之立意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缓,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语解颐,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有思想的寄托。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如麦烈蒂斯所说,是属于‘会心的微笑’一类的。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于感情。”(林语堂:幽默人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幽默是一种能激发起人类心理丰富情感的智慧,某种在对逻辑性进行适当调控后对现实进行另外形式的加工或破坏。演讲开头,莫言从听老婆话买德国高压锅开始,引申到“背黑锅”(即德国小报编造的他对某某与会的反感等不实新闻),顺理成章地引出尊重言论自由、作家创作个性,文学的普世价值与独特性互为基础等抽象观点。在玩笑之余,他还不忘调侃了一下德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假如我们的德国朋友不反对,不怕中国人把德国的高压锅买得涨价的话,我回去会利用我在中国的影响,写文章宣传德国锅的好处,让全中国的家庭主妇都让她们的丈夫来买锅。”这是典型的小说家叙事才华与哲思风格的完美融合。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演讲风格感染了听众,在同声传译的演说语境下,他们共发出十次会心的笑声和掌声。
“锅”贯穿演讲始终。当谈到文学的多样化问题时,莫言又提到“高压锅的标准化批量生产”,反向提出文学的个性化创造问题。演讲结束前他又回到“老婆让我与会卸下黑锅”的玩笑上,自然延伸出尊重言论自由的理念,让人忍俊不禁。
精彩的演讲必须是口语化真诚充满亲和力的。演讲,是一种面对面现场话语交际行为,它述诸口语,传释心声,在朴实中显张力,在亲和中启智慧。莫言在论述文学克隆没有出路时,他讲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确实经过了简单模仿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我们很快就认识到了这样的模仿是没有出路的。你模仿君特·格拉斯模仿得再像,那有什么意义呢?那顶多说你是中国的君特·格拉斯;模仿马丁·瓦尔泽模仿得再像,也没有意义,顶多说你是中国的马丁·瓦尔泽。要取得自己的文学地位,就必须写出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一个国家的文学想要取得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同样也要具备自己的鲜明的风格,跟别的文学在基本点上有共同的地方,但某些特性要十分鲜明。”反问、复沓与日常口语的有机化合,由浅入深,从个体到国家,由共性到特性,语流顺畅鲜活,说理水到渠成。
《演讲》通篇使用第一人称,“我”与“我们”交错,感性对话与抽象说理相结合,这正是演讲所必需的谈心式话语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亲近听众,坦率说理,听众可以感受到作为接受对象的“你”的情感呼应,以及作为说服对象的“你们”的理性反馈。莫言在《演讲》中多次提到“谦虚地学习”、“个性化”等语汇,演讲还以称颂法兰克福之子歌德尊重世俗的非凡勇气作结,处处体现出一名东方文明古国的当代作家的谦逊、自信、真诚与典雅气度。
任 毅,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福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责任编校:黄春黎
精彩的演讲往往观点明晰,理路清楚。《演讲》的核心在于,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超越政治,表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近30年来中国当代作家创作出很多具有世界文学品质的优秀作品,是因为他们找到了三个重要路径:大胆谦虚地向西方文学包括德国作家作品学习,向中国古典文学学习,并在日常的普遍的生活经验与感触中学习。同时莫言还强调了中国新时期文学观念的重要转变,即“三个尊重”:尊重他人创作方式与创作个性,尊重作家思想的独立性,尊重世俗现实。
莫言的这次演讲,中心论点阐述简明准确,“我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作家是有国籍的,这毫无疑问,但优秀的文学是没有国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开场四句话就赢得了观众三次掌声,说明他的判断引发了听众广泛的心灵共鸣,也为本次精彩的演讲定下了理论基调。
围绕文学这一共性,莫言先生以歌德/《浮士德》,托马斯·曼/《魔山》,海因里希·伯尔/《女士及众生相》,君特·格拉斯/《铁皮鼓》,马丁·瓦尔泽/《批评家之死》,西格弗里德·伦茨/《德语课》等听众耳熟能详的德国世界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雄辩地说明了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学才能超越国界走向世界。
然后莫言先生解释了近30年来中国文学取得巨大进步的主要原因:我们大胆地谦虚地向西方文学进行了学习,并总结了1980中期简单模仿的教训。他进一步说道,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和发掘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所蕴藏的创作资源和个人的亲身体验也同样重要。
文学的主题共性普世价值呼唤着文学的多样性与作家的个性。莫言说,作家可以个性化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方式;好的文学离不开社会生活的深入了解和个性化体验;作家应该对社会黑暗丑恶表现出正义感,并用个性化的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忌直露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作家的名号是建立在作品基础之上的;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言论自由。演讲的主体部分层层推进,逻辑严谨,行文生动,论证很有说服力。
演讲结束时,莫言以歌德和贝多芬对待王权的故事生动论证了尊重世俗需要巨大勇气的深刻道理——文学在尊重世俗现实中,才能生动表现人道关怀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这往往非一般意义的孤傲清高者所能认同。因此演讲又一次赢得了歌德故乡法兰克福听众的热烈掌声。
精彩的演讲,更在于幽默风趣平易的话语方式。国学大师林语堂说:“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西文用法,常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连鄙俗的笑话在内……在狭义上,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区别的。这三四种风调,都含有笑的成分。不过笑本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种的不同,又笑之立意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缓,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语解颐,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有思想的寄托。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如麦烈蒂斯所说,是属于‘会心的微笑’一类的。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于感情。”(林语堂:幽默人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幽默是一种能激发起人类心理丰富情感的智慧,某种在对逻辑性进行适当调控后对现实进行另外形式的加工或破坏。演讲开头,莫言从听老婆话买德国高压锅开始,引申到“背黑锅”(即德国小报编造的他对某某与会的反感等不实新闻),顺理成章地引出尊重言论自由、作家创作个性,文学的普世价值与独特性互为基础等抽象观点。在玩笑之余,他还不忘调侃了一下德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假如我们的德国朋友不反对,不怕中国人把德国的高压锅买得涨价的话,我回去会利用我在中国的影响,写文章宣传德国锅的好处,让全中国的家庭主妇都让她们的丈夫来买锅。”这是典型的小说家叙事才华与哲思风格的完美融合。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演讲风格感染了听众,在同声传译的演说语境下,他们共发出十次会心的笑声和掌声。
“锅”贯穿演讲始终。当谈到文学的多样化问题时,莫言又提到“高压锅的标准化批量生产”,反向提出文学的个性化创造问题。演讲结束前他又回到“老婆让我与会卸下黑锅”的玩笑上,自然延伸出尊重言论自由的理念,让人忍俊不禁。
精彩的演讲必须是口语化真诚充满亲和力的。演讲,是一种面对面现场话语交际行为,它述诸口语,传释心声,在朴实中显张力,在亲和中启智慧。莫言在论述文学克隆没有出路时,他讲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确实经过了简单模仿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因为我们很快就认识到了这样的模仿是没有出路的。你模仿君特·格拉斯模仿得再像,那有什么意义呢?那顶多说你是中国的君特·格拉斯;模仿马丁·瓦尔泽模仿得再像,也没有意义,顶多说你是中国的马丁·瓦尔泽。要取得自己的文学地位,就必须写出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一个国家的文学想要取得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同样也要具备自己的鲜明的风格,跟别的文学在基本点上有共同的地方,但某些特性要十分鲜明。”反问、复沓与日常口语的有机化合,由浅入深,从个体到国家,由共性到特性,语流顺畅鲜活,说理水到渠成。
《演讲》通篇使用第一人称,“我”与“我们”交错,感性对话与抽象说理相结合,这正是演讲所必需的谈心式话语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亲近听众,坦率说理,听众可以感受到作为接受对象的“你”的情感呼应,以及作为说服对象的“你们”的理性反馈。莫言在《演讲》中多次提到“谦虚地学习”、“个性化”等语汇,演讲还以称颂法兰克福之子歌德尊重世俗的非凡勇气作结,处处体现出一名东方文明古国的当代作家的谦逊、自信、真诚与典雅气度。
任 毅,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福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责任编校:黄春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