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幅画:两个插着翅膀的天使,站在高高的山峰,在缭绕的云雾之间,观览着广袤的大地。风儿拂过,鸟儿掠过,他们是那样的惬意舒适,又是那样的神圣纯洁。其实这幅画没有太多特殊的技法,也不够娴熟,甚至显得很是稚嫩,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最有意义、最美的画!因为,在这幅画里藏着一个我和学生的美丽故事!
清晰地记得,就是在上学期的一节美术课上,我给了孩子们一个特别的命题“假如我会飞”,让孩子们大胆地想象自己飞得很高很高,世间万物都变得那么渺小,只有自己才是最有力量的人,并用画笔描绘出这种感受。没过多久,她便举着这张画欣喜地跑到我的身边,指了指画上的那个站在山峰上的矮个儿的小天使,对我说:“这是我。”我赶忙称赞道:“你真勇敢。”接着,她又指指了小天使身边那个高个的天使,问我:“老师,她好看吗?”然后用期待又略带俏皮的眼神望着我。“当然,你画得太棒了。这么美,那一定是你妈妈吧?”我的话音未落,她的脸上就已经露出了诡异的笑容,好像我已中了她的圈套,她兴奋地提高嗓门得意地说:“老师,这个天使就是你啊!”说完立刻露出了很是灿烂的笑容。看着她,我笑了,带着甜蜜,带着欣慰,更带着爱!
她,是一个乖巧的小姑娘,在二(2)班就读。初识她,还得从一年级的第一节美术课说起。那天,我如往常一般,预备将孩子们带到前楼四楼的美术室去上课。大部队在我的带领下,有序地前行着。可当走到二楼拐弯处时,突然身后传来一声尖叫:“老师,你快看,快看。”我迅速闻声望去,只见一个小姑娘双手紧紧地扶着楼梯里口的栏杆,双腿紧紧并拢,身体在不停地颤抖,小小的脸蛋上,眉毛紧锁。她用眼睛紧紧地盯着我,透露着急切的渴求和期盼,又仿佛在说“我不是故意的”。
难道是身体不舒服?我看着她那张煞白的脸蛋,边猜测边疾步向前去询问:“怎么了,不舒服吗?”她望了望我,随后用眼睛努力瞅了瞅楼梯外口的栏杆,刚想张口却欲言又止。看着她躲躲藏藏、胆怯慌张的眼神,看着瑟瑟发抖的身体,我赶忙伸出手,轻轻地对她说:“别怕,有老师在。”瞬间,她紧紧地抓住了我的手,像立刻抓住了希望,抓得很紧很紧,我能感受到那种来自全身的力量。我小心翼翼地牵着她,鼓励道:“没关系,抬起你的腿,你一定行。”只见,她努力着,轻微地抬起一只脚。“很好,再来!”我又鼓励道。她努力站稳,又试图去抬起另一只脚。“你瞧,没有那么可怕吧?”我又顺势鼓励着。听了我的话,她悄悄抬起头,微微地笑了。我又一次看见了那双清澈的眼睛,那眼里多了几许自信。就这样,她拉着我的手,在一次次尝试和鼓励中,一步步努力地向前。
终于到了教室门口,她显然变得轻松了许多,显得很是兴奋。还未等我开口,她便从我的掌心里迅速抽出她的小手,很是惊喜地望着我这个还算是陌生的老师,眨了眨大眼睛,笑眯眯地对我说了声“谢谢,老师”,随即转身离去。我惊讶了,但更多的是惊喜,惊喜于这个刚入学的孩子却给我如此礼貌的感谢。从此,我更关注这个让人百般怜爱的孩子——阳阳(化名)。
我发现,她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其他孩子一样,没有丝毫的差异。我想,这应该仅仅是对高度的恐惧吧,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恐高症”吧!从教十余年,这可是我第一次遇见啊!多么可怜的孩子啊,我在心底悄悄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多多地关心她,呵护她!
接下来的几周里,我总是记得拉上她的手,我们一起上楼,一起下楼。我们彼此都很自然,似乎有了一种默契。可好景不长,慢慢地我发现,每当我牵着她时,其他孩子都会有异样的眼神,有的是羡慕,有的是嫉妒,更有甚者,竟是嘲笑。我突然被这些复杂多变的眼神所惊醒——本是想多给予阳阳一些关怀,可因此让她受到不明的伤害,岂不是适得其反?也许,我应该摒弃这种“保姆式”的关怀,应该更多地培养她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决心啊。怎样才能让她摆脱这样的困境呢?我琢磨着,思索着。“不如让她做一只‘领头羊’吧!”突然我的脑子里迸出这个念头,或许是个不错的办法呢。
于是,接下来的课上,我便安排让她站在队伍的最前端,成为全班同学的“领头羊”。为了安全起见,我又安排了一个比较能干的小姑娘陪同她一起走。果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出于对环境的逐渐熟悉,出于内心那份自尊、自强,我居然发现,她走得很不错。虽然我依旧能从她缓慢又略显迟疑的脚步中感觉到一丝胆怯和慌张,但最终,她在小伙伴的陪同下,成功地做了一回“领头羊”,我终于看见了那“拨开乌云见日出”的笑容。
“我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在心底自豪地告诉自己,“那还有一半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呢?”为了让她能够更快更完全摆脱心理的障碍,我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法子:课间里,我带着她和其他孩子在楼梯上做“蹦格子”的游戏;我带着她站在四楼的栏杆边模仿《泰坦尼克号》里的那个经典动作……后来,我又特意为她设计了那节“假如我会飞”的美术课。也就是在那节美术课上,我欣喜地看到了那个战胜恐惧,快乐如天使的阳阳,更让我意外收获了那份美丽的感动,收获了那张“最美的画”!
(管红,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212003)
清晰地记得,就是在上学期的一节美术课上,我给了孩子们一个特别的命题“假如我会飞”,让孩子们大胆地想象自己飞得很高很高,世间万物都变得那么渺小,只有自己才是最有力量的人,并用画笔描绘出这种感受。没过多久,她便举着这张画欣喜地跑到我的身边,指了指画上的那个站在山峰上的矮个儿的小天使,对我说:“这是我。”我赶忙称赞道:“你真勇敢。”接着,她又指指了小天使身边那个高个的天使,问我:“老师,她好看吗?”然后用期待又略带俏皮的眼神望着我。“当然,你画得太棒了。这么美,那一定是你妈妈吧?”我的话音未落,她的脸上就已经露出了诡异的笑容,好像我已中了她的圈套,她兴奋地提高嗓门得意地说:“老师,这个天使就是你啊!”说完立刻露出了很是灿烂的笑容。看着她,我笑了,带着甜蜜,带着欣慰,更带着爱!
她,是一个乖巧的小姑娘,在二(2)班就读。初识她,还得从一年级的第一节美术课说起。那天,我如往常一般,预备将孩子们带到前楼四楼的美术室去上课。大部队在我的带领下,有序地前行着。可当走到二楼拐弯处时,突然身后传来一声尖叫:“老师,你快看,快看。”我迅速闻声望去,只见一个小姑娘双手紧紧地扶着楼梯里口的栏杆,双腿紧紧并拢,身体在不停地颤抖,小小的脸蛋上,眉毛紧锁。她用眼睛紧紧地盯着我,透露着急切的渴求和期盼,又仿佛在说“我不是故意的”。
难道是身体不舒服?我看着她那张煞白的脸蛋,边猜测边疾步向前去询问:“怎么了,不舒服吗?”她望了望我,随后用眼睛努力瞅了瞅楼梯外口的栏杆,刚想张口却欲言又止。看着她躲躲藏藏、胆怯慌张的眼神,看着瑟瑟发抖的身体,我赶忙伸出手,轻轻地对她说:“别怕,有老师在。”瞬间,她紧紧地抓住了我的手,像立刻抓住了希望,抓得很紧很紧,我能感受到那种来自全身的力量。我小心翼翼地牵着她,鼓励道:“没关系,抬起你的腿,你一定行。”只见,她努力着,轻微地抬起一只脚。“很好,再来!”我又鼓励道。她努力站稳,又试图去抬起另一只脚。“你瞧,没有那么可怕吧?”我又顺势鼓励着。听了我的话,她悄悄抬起头,微微地笑了。我又一次看见了那双清澈的眼睛,那眼里多了几许自信。就这样,她拉着我的手,在一次次尝试和鼓励中,一步步努力地向前。
终于到了教室门口,她显然变得轻松了许多,显得很是兴奋。还未等我开口,她便从我的掌心里迅速抽出她的小手,很是惊喜地望着我这个还算是陌生的老师,眨了眨大眼睛,笑眯眯地对我说了声“谢谢,老师”,随即转身离去。我惊讶了,但更多的是惊喜,惊喜于这个刚入学的孩子却给我如此礼貌的感谢。从此,我更关注这个让人百般怜爱的孩子——阳阳(化名)。
我发现,她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其他孩子一样,没有丝毫的差异。我想,这应该仅仅是对高度的恐惧吧,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恐高症”吧!从教十余年,这可是我第一次遇见啊!多么可怜的孩子啊,我在心底悄悄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多多地关心她,呵护她!
接下来的几周里,我总是记得拉上她的手,我们一起上楼,一起下楼。我们彼此都很自然,似乎有了一种默契。可好景不长,慢慢地我发现,每当我牵着她时,其他孩子都会有异样的眼神,有的是羡慕,有的是嫉妒,更有甚者,竟是嘲笑。我突然被这些复杂多变的眼神所惊醒——本是想多给予阳阳一些关怀,可因此让她受到不明的伤害,岂不是适得其反?也许,我应该摒弃这种“保姆式”的关怀,应该更多地培养她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决心啊。怎样才能让她摆脱这样的困境呢?我琢磨着,思索着。“不如让她做一只‘领头羊’吧!”突然我的脑子里迸出这个念头,或许是个不错的办法呢。
于是,接下来的课上,我便安排让她站在队伍的最前端,成为全班同学的“领头羊”。为了安全起见,我又安排了一个比较能干的小姑娘陪同她一起走。果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出于对环境的逐渐熟悉,出于内心那份自尊、自强,我居然发现,她走得很不错。虽然我依旧能从她缓慢又略显迟疑的脚步中感觉到一丝胆怯和慌张,但最终,她在小伙伴的陪同下,成功地做了一回“领头羊”,我终于看见了那“拨开乌云见日出”的笑容。
“我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在心底自豪地告诉自己,“那还有一半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呢?”为了让她能够更快更完全摆脱心理的障碍,我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法子:课间里,我带着她和其他孩子在楼梯上做“蹦格子”的游戏;我带着她站在四楼的栏杆边模仿《泰坦尼克号》里的那个经典动作……后来,我又特意为她设计了那节“假如我会飞”的美术课。也就是在那节美术课上,我欣喜地看到了那个战胜恐惧,快乐如天使的阳阳,更让我意外收获了那份美丽的感动,收获了那张“最美的画”!
(管红,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2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