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国际化的发展路径探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互动共进的。学科是一流大学的生成基础,文章对学科国际化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厘清了当前影响学科国际化的问题和挑战,并为学科国际化提供了可参照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学科;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7-0017-03
   Abstract: The growth of world-class univers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elements. Disciplines are the foundation of becoming a top-tier university globally.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ain the necessity of promoting "Double First-Class"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isciplines, better clarify the issues and challenge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and lay out the proper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isciplines.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initiative; discipline; internationalization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国际化概述
  2015年11月,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这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总体方案”围绕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要求,明确提出要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带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并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作为五项改革任务之一,推动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是中国高校进一步参与全球教育资源竞争与合作的必然诉求,也是国家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行为。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的层次和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水平和质量的必然途径,更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一)学科国际化的内涵
  学科是大学之根本,是统揽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的基本组织。一流大学的成长路径显示,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是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发展过程,可以说,一流学科建设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中之重(陆振康,2004)。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憑借自身一流大学的优势,实现了其工科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学科。麻省理工学院凭借立校时强大的工科力量,由单一的工科技术学院向理工结合的大学转变,并在20世纪初期开始成为著名的世界一流大学(郑浩,等,2016)。
  一流学科的发展需要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实现(马陆亭,2016)。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其报告中指出,国际化对提高学校国内外知名度、发挥学校的竞争优势、增强学术领域间同行交流、促进学校内部人才资源流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增强科研团队实力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学科的基本特征,世界一流学科往往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开辟和引领着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化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做出了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知识和技术贡献,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学科国际化”即是一个通过开放办学、吸收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先进理念与模式,延揽世界一流学者,在管理制度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推进学科的跨越式发展的过程。
  (二)学科国际化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学科国际化有助于完善“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管理体制机制。管理体制机制的优化能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之免受外部因素的冲击和干扰。世界一流大学在大学理念、内部治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先进、稳定的制度体系,通过学习、对比和参照,为体制机制改革寻求突破口,为办学水平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学科国际化有助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吸引并培育教研人才。通过国家、省市、校内的各种人才引进计划、引入具备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国际领军人才,为国内高校的科研发展带来强劲的活力与冲击;邀请海外学者讲学研究、探索教学、科研、管理的新体制,将国际前沿科研成果与学术信息带进高校;鼓励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走出国门交流,及时获取前沿学术信息,并将其引入教研工作当中。
  第三,学科国际化有助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及产业发展需求的顶尖人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有自身的特色,都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我们的教学工作得以进一步完善,通过海外实习项目、学生交换项目、中外高校联合培养等方式,学生可接触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感受国外先进课程体系与内容,体验多元文化,丰富创新思维模式,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四,学科国际化有助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提升科研水平。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技术挑战,单靠一个国家或一所高校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这就需要在科学研究方面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建实验室、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共同申请科研课题,共同指导并培养学生,有助于我国高校的科研工作与世界前沿接轨,实现人才、资金和学术思想的交融,进而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已有一批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接近世界一流水平,2018年1月,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发布了2007年1月1日-2017年10月31日期间论文统计数据。我国一共发表210万篇文章,2020万他引排名全球第二。其中有219所高校的893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有45所高校的9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另外我国研究机构进入全球前1%的有115个机构225个学科,其中有9个机构的27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为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醒我们在建设一流学科道路上需要面对的一些挑战。
  第一,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的制度将为“双一流”建设的实现保驾护航。但相关高校在学术管理架构、聘任、晋升、考核、评价等机制方面的不完善大大制约了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发展。如何在引进人才时不过于深究应聘者已有的学术成就,而侧重于其拥有的学术潜力和独立开展教研工作的能力,如何在长聘制体系下保证终身教授的学术活力与动力,都需要向完善的制度保障寻求答案。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培养造就一支本土优秀教师队伍,将为“双一流”建设奠定良好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人才专项的实施,海外华人专业人才纷纷回国就业,这种“人才回潮”有助于在短期内快速提高本土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学术水平、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国际学术视野和海外学术网络,在“双一流”建设高校间硝烟弥漫的人才争夺战中,需要吸引学术领军人物、聚集最有潜力的学者、为其提供最好的学术发展环境、实现其学术理想和抱负,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第三,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把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作为基础任务,要建成一批一流本科专业,要加快打造结构优化、满足需求、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的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然而大多“双一流”高校为研究型大学,对导师的角色和作用的看法集中在科研产出上,致使高校教师与教研人员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上,忽视了教学和对学生的指导,学校过于倚重科研成绩的考核评价、聘任晋升制度也大大影响了教师们的学术责任观。一定时期内,集中科研能使学科建设突飞猛进,但忽视人才培养而导致后续发展缺乏动力和创新能力会大大制约学科的进一步成长。如何在教学与科研间找到平衡点,实现教研结合,是学科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第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与服务重大需求的能力。高水平科研创新是一流大学的显著特征,是建设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也是培养一流人才的根本保障。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国内高校的学科国际化水平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内学术评价体系普遍存在偏重科研数量的评价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科研成果对满足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服务与衔接,为解决国家重大经济发展问题的贡献,在推动社会文明进程上的作用等,拥有光鲜面上数据的同时,更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现实问题解决能力。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创新探究
  第一,换位思考,打破边界,实现管理理念与管理体制上的突破。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机制建设是有效行动的先导。大学需要国际视野,需要加强学科的国际软环境建设,即建立和遵循国际高水平的学术标准、教学体系及适应国际化的管理体系。在大学运行机制上,尽可能在尊重自身特色的同时与国际接轨,推动学位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国际认同与理解,形成稳定有序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教育理念更新,取人之长,互学互鉴;在教育方法上,打破临摹思维,借鉴外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并融入日常教学;在制度保障上,促进国际化师资培训,加强学生国际化交流与资助,不断完善国际化办学考核等。
  第二,秉承“学者就是大学”的理念,在用人和评价机制上实现突破。首先,建立完善的人事机制,如成立系、院、校三级评审委员会,设立外界同行学术委员评审会,确保选人、用人的公正与有效;其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整体上学缘结构的优化,加强师资管理的制度和规范化建设,完善外籍师资引入政策;再次,关心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提供一流的教学支持服务,并予以经费、制度、技术及评估资源的支持,优化配套服务体系,创造条件使其活跃在国际高等教育和学术舞台,对人才做到引得进,留得住;最后,加大人才引进经费资助力度,延揽世界一流学者尤其是顶尖级学术领军人物和极具潜力的高端人才来校工作,由学科带头人通过发挥自身的感召力和引领作用,汇聚一流师资、创建共同价值、把握发展方向,搭建合理的学术梯队,形成和谐高效的学术共同体,为实现一流学科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力促发展成为世界学术及创新中心,打造学术重镇。加强学科间的同行评估,在同行的指标体系中衡量学科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给学科予以精准的定位,找出学科存在的不足,明确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积极建立统一的、可以相互参照的质量标准体系,以便各个大学之间对教育质量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加快推进教育的国际化。
  第三,以生为本,改革培养方式、优化课程设置。发挥具有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鼓励其参与教学,把学生当作未来的顶尖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术能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优质的教材和教学体系;打造海外实习项目、学生交换项目、中外高校联合培养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让学生接触到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感受到国外先进课程体系与内容,掌握国际水平的知识,体验多元文化,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丰富创新思维模式,培养具有广阔视野、宽知识平台、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此外,“双一流”建设高校还要积极引入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并参与国际机构开展的专业认证,以国际视野审视世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与学生培养工作,使其能够按照国际通行和公认的模式和标准发展,推动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例如,核心课程和学时数参照国外一流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工程类课程争取ABET(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机构)认证、美国高等医学教育认证机构的认证等。
  第四,应从资源和规模驱动,向内涵发展转变,实现科研交流与合作上的突破。在科研方面,应根据新型交叉学科发展的需求,追踪国际学术前沿,通过组织或参与对国际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建设跨学科、跨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全面提升相关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声誉。把协同共享作为关键理念,鼓励国际联合研究从教师的个体行为向团队化、整合式的组织化行为转变,让中外科研合作由表及里,来自不同国家和高校的学者立足学科发展前沿、服务国际行业变革需求,共同申请科研课题,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共同搭建联合实验室平台、进行重大项目的联合科研攻关、共同指导并培养学生、形成学术共同体,进一步拓展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的广度、深度、催生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Z].
  [2]陆振康.一流学科建设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中之重[J].江苏高教,2004(05).
  [3]牛欣欣,洪成文.香港科技大學的成功崛起——“小而精”特色战略的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11(11).
  [4]朱敏.对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1).
  [5]吴  .以国际化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基于学科建设的视角[J].大学教育,2016(2).
  [6]郑浩,李文文,刘赞英,等.世界一流学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以ARWU和THEWUE(2012-2015年)中工科排名为例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09):47-54.
  [7]马陆亭.大学应重视学科群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6(05).
  [8]马陆亭.开放是大学昌盛的基础[J].中国高等教育,2017(10).
其他文献
公平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目标.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公平做为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扩展,是文明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而扩大教育尤其是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江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事关"江西在中部地区崛破了江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对江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通感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通感也是一种隐喻。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阐述了通感的思维与认知方式,指出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概念系统中感官域
地方多科性本科学院面临着本科层次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市场差异化竞争的选择。这是一种以素质为核心的能力本位的本科教育,以依托跨学科平台、突出理论向
无形资产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资产 ,它能给企业带来丰富的利润和好处 ,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建筑企业应切实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建设
我国乡村旅游正在兴起,赣闽粤边客家乡村旅游的资源十分丰富而独特,旅游资源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客家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开发意义十分重大。
目的探讨LKB1蛋白表达情况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LKB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LKB1蛋白在肺鳞癌和腺癌组织中的
磨黑古镇作为滇南重镇,自古到今都有重要地位,近十余年来,政府一直在打造古镇旅游,使古镇焕然一新,磨黑古镇地处老少边穷地区,积淀马帮茶商的历史文化,虽然山间铃响马帮来已
排球后备队伍培养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虽然龙岩市排球后备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对此,就主要对龙岩市区排球运动员后备队伍展开调
近些年来,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实践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莺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