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述视角和象征主义看《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的文化主题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z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是巴基斯坦作家莫欣·哈米德于2007年出版的作品。该小说以“9·11”事件为契机,展现了“9·11”事件发生前后的美国,尤其是美国的少数族裔的生活。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年轻人怀揣“美国梦”,奋力拼搏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追寻着文化身份认同,然而“9·11”事件的爆发无情地摧毁了这类少数族裔年轻人的“美国梦”,同时也折射出东西方文化冲突。《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自出版来一直广受读者欢迎,并引发了东西方人民的深刻思考。因此,本文将从小说的叙述视角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其展现的文化主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叙述视角;象征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包容
  莫欣·哈米德是一位出生于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的作家。2007年,他的小说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出版问世。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巴基斯坦青年追寻“美国梦”但最终梦想破灭的经历过程。该作品以批判美国夢为主题,因此国内外大部分评论家将莫欣·哈米德和“爵士乐时代”代言人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相提并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的文学价值也堪比《了不起的盖茨比》,此书的中文译者吴刚先生就表示:莫欣·哈米德在此书中展现了与菲茨杰拉德在精神上的高度关联。2007年,该书一出版就受到广泛关注,入围当年布克奖决选,《纽约客》、《巴黎评论》、《泰姆士报文学增刊》都力荐此书。
  一、《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的故事概述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讲述的是巴基斯坦一位有志青年昌盖兹于美国求学并工作,历经“9·11”事件后“美国梦”破灭,在历经曲折坎坷后寻回自己的文化身份,最终选择回归祖国巴基斯坦的故事。主人公昌盖兹来自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随后就职于一家顶级的评估公司——恩德伍德·山姆森公司。作为一名拥有年薪八万美元的普林斯顿毕业生,昌盖兹迷恋着一位美国女子艾丽卡,由此看来,志得意满的昌盖兹正走在实现“美国梦”的康庄大道上,由“巴基斯坦人”向 “美国人”、“纽约人”的身份转变,正如小说里所描述:“我是一个年轻的纽约人,整个城市就在我的脚下。真没想到这一切那么快就会发生改变!”“我是美国大学培养出来的,挣着一份优厚的美国薪水,迷恋着一个美国女人。”
  然而,美国“9·11”事件爆发后,主人公昌盖兹的“美国梦”渐渐被摧毁直至走向破灭。“9·11”事件发生后,整个美国陷入了一种危险怀旧情绪中,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打击恐怖主义,同时激发印巴冲突。怀旧情绪也出现在了昌盖兹所迷恋的女人的精神状态之中,艾丽卡深深陷入对死去的初恋男友克里斯的无限怀念和依恋中,无法自拔,身体状况日益俱下,需借助药物和精神院疗养,最终选择在哈得孙河的断崖上自杀而去。正如小说中昌盖兹所言“我也知道她是消失进了一种强大的怀旧情绪中去了,而进去之后只有她自己才能選择是否回来。”与此同时,“9·11”事件也使得种族问题也日益凸显。像昌盖兹这样蓄着大胡子的穆斯林人在美国境内都遭受到了一定的歧视和隔离,被附上“宗教激进主义者”、“恐怖主义分子”这样的标签和身份。
  恋人的死去以及美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压制使得昌盖兹的“美国梦”走向破灭,开始自己的寻根之旅,回归自己的文化身份。在智利的瓦尔帕莱索评估一家图书出版公司时,出版公司老总胡安·巴蒂斯塔讲述了“土耳其苏丹的禁卫军”的事例,这让昌盖兹陷入自省,意识到自己就如同是一个现代版的苏丹禁卫军战士,是一个懦夫,是一个叛国者。于是下决心把附在身上的这种讨厌的外国眼光彻底祛除掉,回归巴基斯坦故土,担任大学讲师,讲宣扬如何摆脱对美国的依附作为自己的使命,引领巴基斯坦人民与美国的强权统治作斗争。
  二、《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的叙述视角:第一人称“我”的独白
  莫欣·哈米德的小说《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成功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叙述视角:以第一人称的独白形式展开了整个故事。这样的叙述视角让读者们在阅读时自觉地参与到故事构建的过程中来,倾听处于他者地位的东方声音。
  在《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一个巴基斯坦青年昌盖兹(“我”)在拉合尔茶馆向一位陌生的美国游客(“你”)讲述自己在美国的经历。小说通篇都是以主人公昌盖兹的独白展开,读者由始至终都听不到陌生人美国游客的声音,有关美国人的直接话语都被昌盖兹省略,转化为间接复述。例如在小说的开篇之处,“对不起,先生,能帮您什么忙吗?”随后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美国人的态度和反应,而是通过昌盖兹的直接话语“啊,我看出来了,我让您受惊了。”来让读者推测出美国人对昌盖兹主动提出的帮助和服务表示惊恐。接下来,昌盖兹说“我是怎么知道您是美国人的?”也蕴含着作者对美国人提出的“你怎么知道我是美国人?”这一问题的省略。“我在美国的经历可不是浮光掠影式的,我在你们国家待了整整四年半呢。哪儿?工作是在纽约,之前是在新泽西上的大学。对,您说对了,的确就是普林斯顿大学。您猜得可真准!”这样一种对话形式表现出东方和西方的互相猜疑防备的心理和尝试交流沟通的愿望。
  由一个巴基斯坦人(“我”)向一个美国人(“你”)讲述“9·11”事件对穆斯林国家以及对美国的影响,并思考“9·11”恐怖袭击背后的文化动因:“美国只是在虚张声势,作为一个社会,你们不愿意对痛苦进行反思,而这种共同的痛苦其实是把你们和那些袭击你们的人联系到一起的纽带。你们缩进自欺欺人的神话中,认为自己有多么与众不同,觉得自己是多么高人一等。然后你们在世界的舞台上把这些想法表现出来,于是整个星球都被你们的愤怒所激起的反响弄得不得安宁了,我的家庭便是其中之一,此刻,他们正在数千英里之外面对着战争的威胁。必须要对这样一个张牙舞爪的美国加以制止。”莫欣·哈米德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从本质上而言,是异质文化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对抗,是东方对西方的书写。   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指出:一些西方人认为“如果东方能够表达自己,它一定会表达自己;既然它不能,就必须由别人担负起这一职责,为了西方,也为了可怜的东方。” 后殖民批评理论有一对相对的概念:自我(self)和他者(the other),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将两者截然对立起来。“东方并不是实在的东方,它是被西方话语创造出来的他者,它是西方话语想象性地虚构出来的谎言,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他者。”一直以来,西方人掌握着描绘东方的自主权,东方形象一直被“他者化”。作为东方作家书写西方的一部典型代表作,小说《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在叙事上却打破了传统的观念束缚,颠覆了传统的东方和西方的角色地位。小说里的叙述者昌盖兹(“我”)至始至终处于掌握绝对话语权地位,而那位茶馆里的美國游客听众(“你”)则几乎处于失语状态,聆听着一向处于失语地位的穆斯林世界的声音。昌盖兹勇敢地替其所代表的穆斯林人民发声,为东方人民发声,为 “他者”发声,呼吁美国主流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三、《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的表现手法:象征主义
  小说《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另一突出的特点是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该表现手法的应用使得小说的文化主题更为深刻。在该小说里,象征主要体现在名字的寓意中。
  1. 恩德伍德·山姆森公司(Underwood Samson)
  主人公昌盖兹所效劳的公司叫恩德伍德·山姆森公司(Underwood Samson),缩写为U.S.(美国),其象征寓意不言自明。该公司是一家著名的评估公司,主要对经营不利的企业进行细致的专业评估,并购,帮客户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公司的指导原则是:管好最基本的事(focus on the fundamentals),在培训员工时始终告诫员工不要顾虑太多,只要专心做好手头的事情即可,力求在生产率上追求极限。在弥漫着精英主义气息的公司里,员工们也都以纯粹经济的模型对处境不佳面临倒闭的公司进行冷冰冰地精确评估、刮出油水,他们不管评估后即将面临倒闭或收购的公司员工的死活,也不会对下岗工人感到同情难过,因为“一切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回报”是恩德伍德·山姆森公司反复强调的格言。总的来说,恩德伍德·山姆森公司的形象在小说中是偏向贬义的,是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世界进行经济殖民和统治的缩影。
  2. 昌盖兹(Changez)
  昌盖兹是整个小说的故事叙述者,其名字Changez有Change(变化)之意。纵观昌盖兹追求“美国梦”的心路历程,以“9·11”事件作为分水岭,其文化身份发生了以下变化。
  “9·11”事件发生之前,昌盖兹努力从一个巴基斯坦人向成为一个美国人转变,这可从他的工作和爱情两方面进行探析。在入职恩德伍德·山姆森公司时,昌盖兹说到“我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巴基斯坦人,而只是恩德伍德·山姆森公司的一名实习生,我的公司那气派非凡的办公室使我感到自豪。”“我是一个年轻的纽约人,整个城市就在我的脚下。”在爱情方面,昌盖兹和其迷恋的美国女子艾丽卡的关系也有较好的进展,起初艾丽卡对昌盖兹身上的异质文化充满好奇,昌盖兹也和艾丽卡一家和谐共处。工作和爱情的双丰收似乎给昌盖兹带来了美国梦实现的幻觉。
  “9·11”事件发生之后,昌盖兹的“美国梦”离他渐行渐远直至破灭,他开始自己的寻根之旅,回到拉合尔,完成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回归。“9·11”恐怖袭击的发生让美国人对穆斯林世界人民、对伊斯林文化产生了不信任乃至仇视。在机场,蓄着大胡子的昌盖兹被武装警卫扣留搜查;在公司,他承受着来自同事们的冷眼相待;在地铁上,他遭受到完全陌生人的辱骂;在停车场,他遭受陌生男子的险些殴打。种族问题在美国日益凸显。此外,他所小心翼翼守护的愛情也渐趋走向破裂:恐怖袭击让艾丽卡陷入对死去初恋男友克里斯的痛苦回忆而无法解脱出来,她也始终无法将昌盖兹作为克里斯的替代者。致使昌盖兹文化身份回归的关键因素是他的智利之行,第三世界人士胡安·巴蒂斯塔老人揭露了昌盖兹所在的恩德伍德·山姆森公司的评估工作实质:这是一种把生活建立在破坏别人生活基础上的行为,并讲述了“土耳其苏丹的禁卫军”的事例。这让昌盖兹意识到自己就如同是一个现代版的苏丹禁卫军战士,是个懦夫,叛国者,是在效忠于和服务于他国(美国),而他所效劳的国家此刻正侵略着他的祖国。他如同一个残酷的侩子手,亲手毁掉了属于自己的文明,最终让自己成了无家可归的人。老人家的点拨让昌盖兹陷入自省并下定决定离开美国。
  回到巴基斯坦的昌盖兹在一所大学里担任起讲师职务,将引导巴基斯坦人民摆脱美国的强权政治作为自己的使命,被外国媒体贴上“反美”标签。但昌盖兹每年依然坚持付校友会的班费,为的是收到一本《普林斯顿校友周刊》,同时也期盼能得到艾丽卡的消息而坚持每年给她写一封信,这其实表现了昌盖兹内心依旧对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沟通的美好希冀。
  昌盖兹追寻美国梦的心路历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9·11”事件对昌盖兹如同当头棒喝,摧毁了他的美国梦,昌盖兹正是在这样坎坷的寻梦之路上完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构建。
  3. 艾丽卡(Erica)
  艾丽卡(Erica)的象征含义显然是America(美国)。作家哈米德塑造艾丽卡这个人物形象意在折射整个美国。起初,艾丽卡和昌盖兹交往时,对来自巴基斯坦的昌盖兹充满了好奇。在小说里我们不难找出艾丽卡对昌盖兹的这些评价“你的睫毛就像美宝莲广告”、“你的样子真棒。”可见,艾丽卡身上的美国主流文化也和昌盖兹身上的异质文化相互吸引。换言之,美国文化在和其他文化进行初步的交流碰撞时,好奇占据了上方,因而显示出一定的包容性。随着美国“9·11”事件”的爆发,整个美国陷入了强烈的怀旧情绪中。艾丽卡沉浸在对死去男友克里斯的思念中无法解脱出来,也无法接纳昌盖兹来弥补内心克里斯的空缺,最终选择了坠崖而去。这折射出“9·11”事件后的美国过分沉浸在所遭受的痛苦之中,开始排斥异质文化,不再包容文化冲突碰撞,拒绝与异质文化的理性沟通。   4. 克里斯(Chris)
  克里斯(Chris)是艾丽卡死去的初恋男友,他是艾丽卡的精神寄托,是个虚无的存在。Chris和Christ(基督)相似,因此我们可以从基督教这一象征含义进行解读。艾丽卡陷入对克里斯的深深思念,实质上是在基督教信仰中寻求心灵上的安慰,这让昌盖兹意识到自己永遠无法取代克里斯在艾丽卡心中的位置,正如他说所的“从她对克里斯的这种依恋中我感受到了一个对手的存在——虽然是一个已经死去的对手——我怕我自己永远也不是他的对手。”“他们之间的谈话是在一个我无法触及、甚至是我无法看到的真切的层面进行的。”诚然,对于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昌盖兹而言,他永远不是克里斯的对手,因为他也永远无法触及到克里斯所在基督教世界。对克里斯这一人名的解读折射出美國和其他民族文化信仰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矛盾。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不同民族文化呈现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局面。中国与巴基斯坦地处亚洲,且同为第三世界国家,每年有无数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年轻人踏出国门,前往欧美发达国家求学谋发展,追寻“美国梦”,因此,小说《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作者莫欣·哈米德在借昌盖兹批判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更传达出他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包容、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作品中流露出的跨文化意识和“为他者发声”的态度应引起我们对当下时代文化价值观的思考。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各国应对不同文化持包容开放的态度,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国新. 西方文论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莫欣·哈米德. 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M]. 吴刚,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 谢丽君. “他者”的寻根之旅——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兹的身份认同[J]. 中外企业家, 2016(05):242-243
  [4] 虞颖. 试析莫欣·哈米德在《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的叙述策略——基于认知诗学的视角[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1(02):51-52,55.
  [5] 曾桂娥,江春媛. 东方书写西方——莫欣·哈米德的《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评析[J]. 外国文学动态, 2013(05):46-48.
  作者简介:蔡素丹(1993,06—)女,汉族,广东省汕头市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其他文献
春阳化成了怒火欲喷的熊熊烈日  和煦的春风久不见踪影  留下的只是丝丝缕缕的残风  春天走时悄无声息  夏天来得大摇大摆  炎热与我们形影不离  真像是亲密无比的恋人  傍晚在老槐树下纳凉  忽地从远处水塘边飘来的一缕清风惬意无比  风中夹杂着的丝丝鱼腥味儿  讓我忍不住挪动慵懒的脚步  一窥那撩人心怀的荷塘余韵  天邊月似银钩  像一盏清亮的灯  洒下的束束银辉  给大地铺了一层浅浅的薄纱  趁
期刊
【摘要】:宋代文人苏轼善于将幽默与诙谐贯穿其创作之中,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机智幽默、诙谐风趣、讥嘲相映的谐谑色彩。这种谐谑的内蕴具有复杂多义性,容纳了詩人外化的率真个性,至真的悲悯情怀和智者的自我超越,显现了其深刻的生存智慧以及至上的人生境界,在谐谑诗词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苏轼;谐谑诗词;率真个性;悲悯情怀;自我超越  苏轼是我国北宋首屈一指的诗词大家,亦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领
期刊
【摘要】:人物传记应当是集真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文学创作,以提升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性。以华盛顿·欧文晚年传记作品《华盛顿传》(第一部)[1]为蓝本,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文学性在此传记作品中的具体传达:即如何通过朦胧传奇色彩的描绘、个性鲜明的人物刻画和真挚的情感抒发来凸显文本的文学性,增强整部传记作品的可读性和艺术性,从而进一步实证文学性在传记文学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键词】:人物传记;文
期刊
【摘要】:小说《十三步》在暧昧的时间空间中描述了主体身份消解的恐怖寓言,通过对位置权力、语言暴力的描写,小说获得了批判力度,可是又在叙事人称、叙事线索以及暴力书写削弱了这一题中之义。  【关键词】:莫言;《十三步》;福柯;身份消解  小说《十三步》描写了中学物理老师方富贵突然暴毙,离奇复生,又改头换面,以邻居张赤球身份生活,最终不堪其重自杀的故事,尸恋情节、移身换头、大变活人等种种荒诞情节刻画了一
期刊
木阴莺啭 ,稻香蛙鸣;高柳蝉乱,新荷鱼戏。碧纱橱,轻绢扇;约棋夜半,灯花漫剪;蔷薇满院,扶头易醉。 比起江南梅雨季的此般诗意,我甚爱皖北暑月那时雨的清朴之气。  七月的皖北阴晴不定,雨期难预,故称“时雨”。适逢时雨,农人多是闭门不出,涮洗一口九寸地锅,烧起果木数片。急雨便跳过窗棂,煞有介事地训导着醉舞的厨烟。家鸡清脏,剁块入锅,再泼上老抽两勺,放入玉果小茴香、芫荽小豆蔻以及桂皮花椒和八角丁香等佐料
期刊
【Abstract】: The Spanish Tragedy, written by Thomas Kyd, initiated the tradition of the English revenge play. Ghost, death, intrigue, betrayal, even violence pervade the whole play. The main plot revea
期刊
【摘要】:校园环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城市地域特色展示的重要平台。幼儿园是儿童成长学习最重要的场所,校园环境能直接影响儿童发展。为促进儿童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发展,需将地域文化融入幼儿园景观设计,使校园景观成为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载体。  【关键词】:幼儿园;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一、地域文化与幼儿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地域文化指的是地理上有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因为所在地区不同而出现文化。地域文化是在
期刊
命运安排你我相遇,  从茫茫人海中,将你我随意拨到一起。  初次见面,我们便一见倾心,似初恋的甜蜜,  从此以后,我乐于与你分享所有的喜怒哀乐,  只因相信,你能理解,你愿懂我。  开心时,才表现淡定沉稳的我,在你面前无保留的展露了我的喜悦与自满,  而你总在夸奖赞美后补一句“不许骄傲”。  难过时,在别人面前故作洒脱,只要见到你,泪水便似决堤,喷涌而出,  你也无需多语,只轻轻擦拭说:“我相信你
期刊
【摘要】:大卫·米切尔的小说《云图》是作者最为著名的作品。米切尔非凡的叙事策略成就了小说不拘一格的文本形式,但小说高超的叙述技巧确保有耐心的读者不会迷失在后现代式的文学景观中,而是在碎片化的阅读体验到平等的伦理内涵,并真正产生对后者的认同。这实际上是一个面向读者说服与传达的过程,它的挑战在于如何完美地实现形式与内涵的二律背反,即以最不确定的形式游戏向读者传达最为肯定的伦理价值。  【关键词】:大卫
期刊
【摘要】:对翁闹和郁达夫文学创作个案(郁达夫:《沉沦》等 );(翁闹:《天亮前的恋爱故事》 《音乐钟》等)的比较研究,以二者与日本文化的密切联系所带来的相似之处为基础,探讨二人在不同的身份认同、不同历史经历下而产生的自叙式颓废抒情的区别,深层的挖掘二十世纪日本帝国主义扩张下两岸留日学生不同的心灵感受。  【关键词】:郁达夫;翁闹;自叙式颓废抒情  一、前言  他像是梦中见过的“幻影之人”,而他是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