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南京!南京!》突破了传统战争题材单纯描写苦难、死亡和仇恨的主题,而以一种人性化的视角剖析了苦难背后的救赎、死亡背后的尊严以及残酷背后的人性,对战争的反思达到了一个新的精神高度。
关键词 主题 人性 生命
《南京!南京!》自诞生以来,人们便对其“美化”日军的视角进行诟病,污其为“汉奸电影”,而我认为这正是陆川电影叙事视角的深刻之处。以往的电影在处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题材时,更多的是站在受害者的一方,去控诉日军的罪行以及侵华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然而,这些控诉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一轮又一轮的仇恨浪潮,使我们继续封闭在民族的悲情之中而无法自拔。乍看来,陆川确实是在“挑战”我们的民族记忆,然而,这正是这位导演的可贵之处:他以一种超凡的勇气去面对一个苍老的历史事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反思这场战争:战争不仅仅是苦难、死亡、仇恨,更应该直面苦难背后的救赎、死亡背后的尊严以及残酷背后的人性。陆川导演正是采用这样一种视角挖掘到了战争的深刻主题。在影片中,陆川尝试打破战争双方政治意识形态的藩篱,以日本军人对侵华战争的自述和反省来观照战争本身的残酷和荒诞,不能不说寄寓着他试图以更加国际化的开放。宽容,自信的心态来呈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初衷。
面对战争题材,我们过去的电影在宏大叙事上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以战争的暴力、血腥场面来控诉战争的非正义性。这种经验过多的牵涉到某种现成的概念,往往缺乏更开放、更深邃的思维,只看到现成概念的正面、事件的本身,而没有绕到它的侧面,甚至是背后,从而在主题的开掘上形成一种局限,所以难怪与中国50年代经典的战争电影相比,陆川的《南京!南京!》被称为“汉奸电影”,但相比之下,陆川是在有意突破历史题材的禁忌。去做一点尝试。作为艺术家,更应在社会现实中寻找到生命的力量、尊严和神圣感,而非呈现事件本身。所以,陆川的叙述重点不在“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过分的暴力渲染,而是绕到其后去探讨战争背后的东西:战争没有赢家,哪怕是胜利的一方,虽然可以决定着别人的生死,可是你无法完成自我的救赎,如果你有良知,最终也只能用结束生命来完成救赎,陆川正是通过战争背后人性的形而下的叙述,去对战争进行形而上的反思。
苦难背后的救赎
《南京!南京》穿越仇恨的火焰,站在人性的高度,反思战争。告诉世人:侵华战争不仅仅是一次侵华战争,更是一场反人类、反人性的战争!它带来的是世界的灾难与人性的摧残。无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要承受这种苦难并在苦难面前进行艰难的救赎。所以对日军来说,战争同样是灾难性的,影片中的角川,一个受过教会教育的军官,陆川将其塑造成法西斯杀人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并跟随这一实施暴行的机器在努力地运转,但是作为齿轮的角川,陆川并非把他与暴力、残忍直接画上等号,而是突出了他的磨损和锈蚀,角川在屠杀中忏悔,甚至崩溃。最终由于不堪忍受战争对人道的毁灭,而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活着比死亡更艰难”的生活,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唐先生作为战争下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身上起伏最大,从苟且偷生的生活,到逐渐呈现亮点,这个人物塑造的很真实,既不是一个单纯的好人,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坏人,只是一个战争中的父亲和丈夫,他所有的改变都源于对战争的认识。他从自信、着急、怀疑一直到绝望,经过艰难的人性挣扎后,逐渐完成了由一个小男人到一个大丈夫的转变,面对残酷的战争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最终自愿选择死亡来完成救赎。无论是日本兵还是中国人民,导演都以人性化的视角将其还原为普通的“人”,并直面战争中人性的摧残和挣扎,相比以往同类电影的主题有一定的突破。
死亡背后的尊严
陆川站在中国人抵抗日军侵略的正义性的立场,维护了生命的神圣和死亡的尊严。影片中的陆剑雄是一个军人,面对南京城的沦陷,军队的溃逃,他无法履行一个军人的责任,可是他没有放弃,没有畏缩,还是决定留下来,拿起勇气做最后的抵抗,因为他相信中国不会亡,南京不会忘。最终,带着这样的信心和勇气抱憾殉国,他用生命的代价维护了中国人的血性和尊严,诠释了战败国军人顽强抵抗的形象;姜老师在影片中是一位教会学校的女老师,她相信正义和智慧可以改变战争的方向。可是“安全区”每天都在上演着悲剧,当面对这些,她的信仰已经随着这个城市的废墟一起在崩塌,开始迷茫,开始彷徨,然而在绝望面前,她选择了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来抵挡入侵者残暴的入侵。尽管进行了所有的努力,却依然无法改变战争的方向。当最后的努力也被日本兵识破之后,她用仅有的日本兵能听懂的英文说:“杀了我”,为什么要杀了我?她还在做生命尊严的维护,要干干净净的死去,不让生命遭到践踏:在战争中女性很容易成为受害者,但女性有自己的抵抗方式,至少可以是拯救者。舞女小江在进入教堂的那一刻,就已经感到了责任,面对日本兵要求走出100个妇女做慰安妇的淫威。她第一个举手,是那样的坦诚和勇敢,让其他人感受到了一种勇气,当一个个妇女走了出来被带走的时候,她转过头来看着姜淑云,眼中含着泪水,同时也充满骄傲。她们是一群柔弱但坚毅的女子,为了历经苦难的同胞,用铿锵的姿态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在献出生命的时候,拯救了别人也拯救了自己,向日本人证明自己高贵的灵魂,用接受耻辱的形式捍卫了中国的尊严。
残酷背后的人性
战争是残酷的,但战争中的人性些许能给我们带来温暖与馨香。影片中以拉贝为代表的西方人士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南京城的难民,尽管一次次地无奈,却一直在努力,在战争的废墟与黑暗中让我们看到一丝希望:影片中小豆子历经战争的残酷后顽强的活了下来,可以说是陆剑雄的延续,更是一种希望的延续,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体现人类爱好和平的人性之美。影片结尾,当小豆子在春天的原野上笑靥如花地吹蒲公英的时候,我相信每个观众都能从中看出一种人类向往和平的希望和信心。
总之,陆川在电影《南京!南京!》中既怀抱爱国主义立场,又有更深厚的人道主义反省,突破了以往战争题材单纯描写苦难、死亡和仇恨的主题,而采用一种人性化的视角深刻地剖析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背后苦难的救赎、死亡的尊严和人性的温暖。这部电影将视角立足于新世纪的层面,努力对战争做本质性和真实性的当代表达,直面战争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战争。
关键词 主题 人性 生命
《南京!南京!》自诞生以来,人们便对其“美化”日军的视角进行诟病,污其为“汉奸电影”,而我认为这正是陆川电影叙事视角的深刻之处。以往的电影在处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题材时,更多的是站在受害者的一方,去控诉日军的罪行以及侵华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然而,这些控诉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一轮又一轮的仇恨浪潮,使我们继续封闭在民族的悲情之中而无法自拔。乍看来,陆川确实是在“挑战”我们的民族记忆,然而,这正是这位导演的可贵之处:他以一种超凡的勇气去面对一个苍老的历史事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反思这场战争:战争不仅仅是苦难、死亡、仇恨,更应该直面苦难背后的救赎、死亡背后的尊严以及残酷背后的人性。陆川导演正是采用这样一种视角挖掘到了战争的深刻主题。在影片中,陆川尝试打破战争双方政治意识形态的藩篱,以日本军人对侵华战争的自述和反省来观照战争本身的残酷和荒诞,不能不说寄寓着他试图以更加国际化的开放。宽容,自信的心态来呈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初衷。
面对战争题材,我们过去的电影在宏大叙事上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以战争的暴力、血腥场面来控诉战争的非正义性。这种经验过多的牵涉到某种现成的概念,往往缺乏更开放、更深邃的思维,只看到现成概念的正面、事件的本身,而没有绕到它的侧面,甚至是背后,从而在主题的开掘上形成一种局限,所以难怪与中国50年代经典的战争电影相比,陆川的《南京!南京!》被称为“汉奸电影”,但相比之下,陆川是在有意突破历史题材的禁忌。去做一点尝试。作为艺术家,更应在社会现实中寻找到生命的力量、尊严和神圣感,而非呈现事件本身。所以,陆川的叙述重点不在“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过分的暴力渲染,而是绕到其后去探讨战争背后的东西:战争没有赢家,哪怕是胜利的一方,虽然可以决定着别人的生死,可是你无法完成自我的救赎,如果你有良知,最终也只能用结束生命来完成救赎,陆川正是通过战争背后人性的形而下的叙述,去对战争进行形而上的反思。
苦难背后的救赎
《南京!南京》穿越仇恨的火焰,站在人性的高度,反思战争。告诉世人:侵华战争不仅仅是一次侵华战争,更是一场反人类、反人性的战争!它带来的是世界的灾难与人性的摧残。无论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要承受这种苦难并在苦难面前进行艰难的救赎。所以对日军来说,战争同样是灾难性的,影片中的角川,一个受过教会教育的军官,陆川将其塑造成法西斯杀人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并跟随这一实施暴行的机器在努力地运转,但是作为齿轮的角川,陆川并非把他与暴力、残忍直接画上等号,而是突出了他的磨损和锈蚀,角川在屠杀中忏悔,甚至崩溃。最终由于不堪忍受战争对人道的毁灭,而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活着比死亡更艰难”的生活,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唐先生作为战争下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身上起伏最大,从苟且偷生的生活,到逐渐呈现亮点,这个人物塑造的很真实,既不是一个单纯的好人,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坏人,只是一个战争中的父亲和丈夫,他所有的改变都源于对战争的认识。他从自信、着急、怀疑一直到绝望,经过艰难的人性挣扎后,逐渐完成了由一个小男人到一个大丈夫的转变,面对残酷的战争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最终自愿选择死亡来完成救赎。无论是日本兵还是中国人民,导演都以人性化的视角将其还原为普通的“人”,并直面战争中人性的摧残和挣扎,相比以往同类电影的主题有一定的突破。
死亡背后的尊严
陆川站在中国人抵抗日军侵略的正义性的立场,维护了生命的神圣和死亡的尊严。影片中的陆剑雄是一个军人,面对南京城的沦陷,军队的溃逃,他无法履行一个军人的责任,可是他没有放弃,没有畏缩,还是决定留下来,拿起勇气做最后的抵抗,因为他相信中国不会亡,南京不会忘。最终,带着这样的信心和勇气抱憾殉国,他用生命的代价维护了中国人的血性和尊严,诠释了战败国军人顽强抵抗的形象;姜老师在影片中是一位教会学校的女老师,她相信正义和智慧可以改变战争的方向。可是“安全区”每天都在上演着悲剧,当面对这些,她的信仰已经随着这个城市的废墟一起在崩塌,开始迷茫,开始彷徨,然而在绝望面前,她选择了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来抵挡入侵者残暴的入侵。尽管进行了所有的努力,却依然无法改变战争的方向。当最后的努力也被日本兵识破之后,她用仅有的日本兵能听懂的英文说:“杀了我”,为什么要杀了我?她还在做生命尊严的维护,要干干净净的死去,不让生命遭到践踏:在战争中女性很容易成为受害者,但女性有自己的抵抗方式,至少可以是拯救者。舞女小江在进入教堂的那一刻,就已经感到了责任,面对日本兵要求走出100个妇女做慰安妇的淫威。她第一个举手,是那样的坦诚和勇敢,让其他人感受到了一种勇气,当一个个妇女走了出来被带走的时候,她转过头来看着姜淑云,眼中含着泪水,同时也充满骄傲。她们是一群柔弱但坚毅的女子,为了历经苦难的同胞,用铿锵的姿态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在献出生命的时候,拯救了别人也拯救了自己,向日本人证明自己高贵的灵魂,用接受耻辱的形式捍卫了中国的尊严。
残酷背后的人性
战争是残酷的,但战争中的人性些许能给我们带来温暖与馨香。影片中以拉贝为代表的西方人士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南京城的难民,尽管一次次地无奈,却一直在努力,在战争的废墟与黑暗中让我们看到一丝希望:影片中小豆子历经战争的残酷后顽强的活了下来,可以说是陆剑雄的延续,更是一种希望的延续,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体现人类爱好和平的人性之美。影片结尾,当小豆子在春天的原野上笑靥如花地吹蒲公英的时候,我相信每个观众都能从中看出一种人类向往和平的希望和信心。
总之,陆川在电影《南京!南京!》中既怀抱爱国主义立场,又有更深厚的人道主义反省,突破了以往战争题材单纯描写苦难、死亡和仇恨的主题,而采用一种人性化的视角深刻地剖析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背后苦难的救赎、死亡的尊严和人性的温暖。这部电影将视角立足于新世纪的层面,努力对战争做本质性和真实性的当代表达,直面战争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