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想法和措施。注重课程导入的设计,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利用学生探奇觅胜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 兴趣 激发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旦学生“乐知”,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本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潜在着很多可利用的兴趣因素,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挖掘都可成为学语文的兴趣点,再从这些兴趣点切入,以点带面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引发“静水投石”的中心辐射效应,就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就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组织课堂,寻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寻知识、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都知道这个道理:“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皮亚杰语),因而在开讲时,我总是力图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生求知得能、探奇觅胜的强烈愿望,采用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新颖形式,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如在讲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开讲的:
师:现在,我让大家猜个谜语,看谁猜得最快。谜面是“千年老屋”,打一作家名。
生:(踊跃发言)老舍。
这个开讲用谜语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导到熟悉课文作者,进而到理解课文上来了。
语文教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出人文思想、独特的人生感悟以及细腻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感知世界人生,感知人世间美好的真情、友情、亲情等。应该结合课文让讲台成为情感交流的舞台,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设计应用了“逃跑游戏”作为导入,即:汽水瓶代表即将涨潮的潮音洞,三个学生每人持丝绳的一端,丝绳另一端的三个小球就分别代表这三个学生。
教师发出“开始”的命令就代表海水涨潮了。每个学生必须在“开始”命令发出后三秒钟之内将自己的小球从瓶中拉出,才能获得生还的机会。游戏可能会产生成功或失败两种结局:失败的结局会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圆满地完成这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成功则可突出在危急关头注重秩序。将这个游戏导入新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兴趣”
中学生都具有好奇的特点,刺激的新颖性、醒目性、变化性、奇特性等,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究。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选择一些从表面看来似乎与课文内容没有多大关系又是紧扣课文内容的刺激。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消除单调感、枯燥感、疲劳感与厌倦情绪。
实践证明:学生更喜欢自己“吃饭”。在讲读《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时,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伽利略做的两个实验。所以,我就先布置学生回去准备实验,第二天在课堂上演示,还要求学生变换文中所介绍的条件,再做一个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对此更是“乐此不疲”,每人都准备充分。很多同学都踊跃上台表演,其他同学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课堂上好像有许多小“科学家”在搞创造。一个个动作小心谨慎,惟恐失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此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还深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还努力创设轻松、和谐、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以趣味活动为主线,以学生心智发展为重点,让学生经常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堂上开发小组竞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在每节课复习、操练等各个环节中穿插一些竞赛游戏。由每组指派或抽调学生参加,谁先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或者取胜,就能得到一个精致的物质奖励。并尽可能让学生都能为本组增添光彩,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创建教学情景,激发“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枯燥:读课文、抄生字、分段、归纳中心……就像每天都啃馒头,味如嚼蜡,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这就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除了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具(挂图、幻灯、录像等)。科学测试表明:单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单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如果视听同时作用记忆效果可达65%。
在讲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就充分运用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音画同步同时刺激学生,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撼,感受到了当时场面的真切悲壮,惊心动魄,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在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的英雄形象。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总体把握,获得完整印象。在教《春》这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有关春天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美丽向往。于是春景就像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画面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
我个人非常喜欢赵本山、黄宏的小品和冯巩、牛群的相声,他们的表演总能给人们带来快乐轻松的笑声和愉悦的享受。当时,我就想能否将他们的表演才能引入课堂呢?然而教学中的“趣”又不同于相声、小品演员的“趣”,教学中不能哗众取宠,教学中的“趣”应体现教师的睿智、才华和能力。课堂中的“教”与“学”是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的精彩表演,还要起好“导”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呢?我认为,要把语文课“讲话”,做到快乐教学,首先就要求语文的组织者——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表演天赋和表演能力。他应该根据课堂的需要,随时扮演一个游戏的组织者,乐趣的传播者,或者活动的表演者。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可以摆脱单调、乏味的现象,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活跃、开放、丰富多彩。
总之,教贵有法,教无定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网:《新课标下如何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董天荣.
[2]三人行中学语文网:《浅谈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几种技巧》 郭春春.
[3]中国期刊网:《怎样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丁照平.
[4]《中学文科教师科研论文导写》李真微(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吴效峰(沈阳出版社).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 兴趣 激发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旦学生“乐知”,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本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潜在着很多可利用的兴趣因素,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挖掘都可成为学语文的兴趣点,再从这些兴趣点切入,以点带面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引发“静水投石”的中心辐射效应,就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就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组织课堂,寻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寻知识、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都知道这个道理:“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皮亚杰语),因而在开讲时,我总是力图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生求知得能、探奇觅胜的强烈愿望,采用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新颖形式,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如在讲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开讲的:
师:现在,我让大家猜个谜语,看谁猜得最快。谜面是“千年老屋”,打一作家名。
生:(踊跃发言)老舍。
这个开讲用谜语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导到熟悉课文作者,进而到理解课文上来了。
语文教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出人文思想、独特的人生感悟以及细腻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感知世界人生,感知人世间美好的真情、友情、亲情等。应该结合课文让讲台成为情感交流的舞台,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设计应用了“逃跑游戏”作为导入,即:汽水瓶代表即将涨潮的潮音洞,三个学生每人持丝绳的一端,丝绳另一端的三个小球就分别代表这三个学生。
教师发出“开始”的命令就代表海水涨潮了。每个学生必须在“开始”命令发出后三秒钟之内将自己的小球从瓶中拉出,才能获得生还的机会。游戏可能会产生成功或失败两种结局:失败的结局会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圆满地完成这个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成功则可突出在危急关头注重秩序。将这个游戏导入新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运用新异刺激,唤起“兴趣”
中学生都具有好奇的特点,刺激的新颖性、醒目性、变化性、奇特性等,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探究。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选择一些从表面看来似乎与课文内容没有多大关系又是紧扣课文内容的刺激。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消除单调感、枯燥感、疲劳感与厌倦情绪。
实践证明:学生更喜欢自己“吃饭”。在讲读《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时,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伽利略做的两个实验。所以,我就先布置学生回去准备实验,第二天在课堂上演示,还要求学生变换文中所介绍的条件,再做一个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结果。学生对此更是“乐此不疲”,每人都准备充分。很多同学都踊跃上台表演,其他同学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课堂上好像有许多小“科学家”在搞创造。一个个动作小心谨慎,惟恐失败。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此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还深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还努力创设轻松、和谐、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以趣味活动为主线,以学生心智发展为重点,让学生经常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课堂上开发小组竞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在每节课复习、操练等各个环节中穿插一些竞赛游戏。由每组指派或抽调学生参加,谁先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或者取胜,就能得到一个精致的物质奖励。并尽可能让学生都能为本组增添光彩,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创建教学情景,激发“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枯燥:读课文、抄生字、分段、归纳中心……就像每天都啃馒头,味如嚼蜡,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这就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除了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具(挂图、幻灯、录像等)。科学测试表明:单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单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如果视听同时作用记忆效果可达65%。
在讲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就充分运用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音画同步同时刺激学生,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震撼,感受到了当时场面的真切悲壮,惊心动魄,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在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的英雄形象。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总体把握,获得完整印象。在教《春》这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有关春天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美丽向往。于是春景就像一幅幅的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画面意境的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春天的意境中。
我个人非常喜欢赵本山、黄宏的小品和冯巩、牛群的相声,他们的表演总能给人们带来快乐轻松的笑声和愉悦的享受。当时,我就想能否将他们的表演才能引入课堂呢?然而教学中的“趣”又不同于相声、小品演员的“趣”,教学中不能哗众取宠,教学中的“趣”应体现教师的睿智、才华和能力。课堂中的“教”与“学”是互动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的精彩表演,还要起好“导”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呢?我认为,要把语文课“讲话”,做到快乐教学,首先就要求语文的组织者——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表演天赋和表演能力。他应该根据课堂的需要,随时扮演一个游戏的组织者,乐趣的传播者,或者活动的表演者。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可以摆脱单调、乏味的现象,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活跃、开放、丰富多彩。
总之,教贵有法,教无定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我们能正视学生的实际,从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努力发掘有利因素,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网:《新课标下如何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董天荣.
[2]三人行中学语文网:《浅谈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几种技巧》 郭春春.
[3]中国期刊网:《怎样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丁照平.
[4]《中学文科教师科研论文导写》李真微(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5]《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吴效峰(沈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