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已成为中巴关系的显著特征”,这在中国对外关系中是绝无仅有的。
自中国与巴基斯坦于1951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巴关系已经走过60个春秋。时至今日,中巴已形成了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关系,这在当今仍然以“大棒”加“胡萝卜”说话的世界里,显得极为稀少和珍贵。
利益决定国家间关系,而共同的利益需求是国家间关系的基础。中巴的全天候友谊是两国彼此利益需要基础上的共同选择,更是两国苦心经营并精心维护的结果。
双边关系渐入佳境
巴基斯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困难重重,而新中国成立后也是百废待举。面对印巴分治前后宗教仇杀的创痛以及第一次印巴战争的残酷现实,巴基斯坦开始把印度视为其安全的最大威胁,寻求外界援助并借助外部力量维护国家安全自然就成为巴基斯坦对外政策的重点。而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确立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在冷战开始,美国与苏联都并未对巴给予特别关注的背景下,倍感孤立的巴基斯坦对新中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1950年1月5日,巴基斯坦正式承认新中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穆斯林国家。中巴建交的最初几年,双方的关系发展处于“慢热期”,中国驻巴使馆的工作报告甚至抱怨巴基斯坦政府很少邀请中方人员参加他们的宴会,但1955年万隆会议促进了中巴之间的逐渐了解。
20世纪60年代,在中印关系逆转和美英在政策上倾斜印度的背景下,外交上比较孤立的巴基斯坦开始积极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巴基斯坦改变了在中国关切的联合国合法地位、西藏和台湾问题上追随西方的立场。在1961年底第十六届联大表决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苏联提案时投了赞成票,成为美国盟友中唯一公开支持中国的国家。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和1965年印巴第二次战争爆发后,中巴两国相互支持对方立场;1963年,中巴签署了边界协议;与此同时,中国按照两国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和军事援助和军事合作协定,向巴提供经济援助与军事援助,帮助其发展经济和增强国防能力。实际上,60年代中期的中巴关系已经发展成事实上的“同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巴双边关系继续巩固和深化,两国继续保持着60年代起建立起来的“不平常关系”。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南亚地区严重对抗的态势得到缓和,受地缘政治因素推动的中巴关系开始注入新的内涵。以1996年江泽民主席访巴并确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巴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为契机,中巴关系开始逐渐步入理性的成熟期。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尽管南亚地区和国际局势波澜起伏,但中巴关系却渐入佳境。胡锦涛主席2006年访巴期间,两国领导人一致认为“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已成为中巴关系的显著特征”。2007年巴总理访华期间,中方提出“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巴方也强调“对华友好是巴外交政策的基石”;2010年温家宝总理访巴并在巴议会演讲中强调,“中巴永远是兄弟”。
“全天候友谊”独一无二
巴基斯坦作为冷战时期西方阵营的一员,却与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保持了事实上的“同盟”关系,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并不多见。历经60年发展,“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已成为中巴关系的显著特征”,这在中国对外关系中也是绝无仅有。“全天候”和“全方位”,不仅表明中巴两国彼此之间互信度高、合作范围广,而且也蕴涵着两国关系经历时间考验并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高度的战略互信是中巴关系的最大亮点。巴基斯坦始终坚持“巴中友谊不可动摇”,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基石并形成“举国共识”;中国也始终如一地努力发展与巴基斯坦关系,明确表示巴基斯坦是“四好”国家。两国始终能超越社会制度与文化的差异,彼此不分国家的大小和强弱,从战略全局和两国友好的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这在国际关系交往中堪称典范。
目前,两国合作已涵盖政治、经贸、安全、科技、文化、教育、金融等各个领域,建立起了“全方位”的对话和合作机制。
传统上,政治与安全领域的合作是双边关系的“重中之重”。在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大趋势下,中巴在传统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政治上,两国建立了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和外长对话机制,两国议会、政党、地方政府交流也日益频繁;军事与安全领域,两国建立了“反恐热线”、军控与核裁军的磋商机制、双边战略对话、国防与安全会谈机制等,而且进一步开展人员培训、联合演习和训练及国防科技与国防生产领域的合作也成为中巴战略互信的显著标志。与此同时,中巴之间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也进一步推进。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86亿多美元,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巴第二大贸易伙伴,并且决定将基础设施、能源、农业作为重点合作领域,建立能源合作机制并拓展金融等领域的合作。
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始终如一且历久弥新,继承传统又越过传统。60年来,南亚地区事端不断,三次印巴战争、多次印巴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反恐战争以及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巴基斯坦国内政局更迭、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但中巴关系经受住了这些危机的考验,友好合作始终得到坚持与贯彻。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中巴关系的特殊地位有所降低,但两国能够从新的地区和国际局势出发,在区域合作、促进不同文明间对话、实现联合国改革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与能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等领域推动合作,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内涵。
友好已成为一种信念
中巴友好早已深入人心,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崇高而坚定的信念”,但在目前“世界经济大动荡、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时期,中巴两国也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中印、印美、印巴和美巴关系,以及中美印巴四国互动,尽管短期内这些因素对中巴关系的影响有限,但从中长期来看,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至于影响的程度与结果,这需要中巴两国领导人从战略的高度加以研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中巴彼此战略意义重要性的内涵在变化,这也为中巴在继承传统友好关系基础上超越传统并拓展新领域提供了空间。
从当前来看,中巴经贸联系还需增强。自2006年签署《中巴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签署《中巴自贸协定补充议定书》以及2009年签署《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以来,两国双边贸易额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达到86亿美元,并且2011年有望达到150亿美元。鉴于两国在经贸领域的互补性很强,双边经贸以及投资仍有广阔的空间。
中巴民间交往可进一步推进。许多巴基斯坦人对中国抱有好感,中国形象在巴基斯坦也比较客观和积极,这是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然而客观地说,还有许多巴基斯坦人对中国缺乏客观的认知,有的过高估计中国的实力,也有的对中国的发展缺乏认识。而中国普通民众对巴基斯坦也缺乏全面了解,并且也多限于政局动荡、经济落后和恐怖活动等一些负面形象。因此,大力推进两国人文领域的交往,尤其是重视青年和媒体之间的交流,对于巩固中巴全天候友好意义重大。
中巴关系有起点,但“全天候友好”不是终点,也不应该有终点。
自中国与巴基斯坦于1951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巴关系已经走过60个春秋。时至今日,中巴已形成了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关系,这在当今仍然以“大棒”加“胡萝卜”说话的世界里,显得极为稀少和珍贵。
利益决定国家间关系,而共同的利益需求是国家间关系的基础。中巴的全天候友谊是两国彼此利益需要基础上的共同选择,更是两国苦心经营并精心维护的结果。
双边关系渐入佳境
巴基斯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困难重重,而新中国成立后也是百废待举。面对印巴分治前后宗教仇杀的创痛以及第一次印巴战争的残酷现实,巴基斯坦开始把印度视为其安全的最大威胁,寻求外界援助并借助外部力量维护国家安全自然就成为巴基斯坦对外政策的重点。而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确立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在冷战开始,美国与苏联都并未对巴给予特别关注的背景下,倍感孤立的巴基斯坦对新中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1950年1月5日,巴基斯坦正式承认新中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穆斯林国家。中巴建交的最初几年,双方的关系发展处于“慢热期”,中国驻巴使馆的工作报告甚至抱怨巴基斯坦政府很少邀请中方人员参加他们的宴会,但1955年万隆会议促进了中巴之间的逐渐了解。
20世纪60年代,在中印关系逆转和美英在政策上倾斜印度的背景下,外交上比较孤立的巴基斯坦开始积极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巴基斯坦改变了在中国关切的联合国合法地位、西藏和台湾问题上追随西方的立场。在1961年底第十六届联大表决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苏联提案时投了赞成票,成为美国盟友中唯一公开支持中国的国家。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和1965年印巴第二次战争爆发后,中巴两国相互支持对方立场;1963年,中巴签署了边界协议;与此同时,中国按照两国签订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和军事援助和军事合作协定,向巴提供经济援助与军事援助,帮助其发展经济和增强国防能力。实际上,60年代中期的中巴关系已经发展成事实上的“同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巴双边关系继续巩固和深化,两国继续保持着60年代起建立起来的“不平常关系”。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南亚地区严重对抗的态势得到缓和,受地缘政治因素推动的中巴关系开始注入新的内涵。以1996年江泽民主席访巴并确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巴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为契机,中巴关系开始逐渐步入理性的成熟期。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尽管南亚地区和国际局势波澜起伏,但中巴关系却渐入佳境。胡锦涛主席2006年访巴期间,两国领导人一致认为“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已成为中巴关系的显著特征”。2007年巴总理访华期间,中方提出“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巴方也强调“对华友好是巴外交政策的基石”;2010年温家宝总理访巴并在巴议会演讲中强调,“中巴永远是兄弟”。
“全天候友谊”独一无二
巴基斯坦作为冷战时期西方阵营的一员,却与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保持了事实上的“同盟”关系,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并不多见。历经60年发展,“全天候友谊和全方位合作已成为中巴关系的显著特征”,这在中国对外关系中也是绝无仅有。“全天候”和“全方位”,不仅表明中巴两国彼此之间互信度高、合作范围广,而且也蕴涵着两国关系经历时间考验并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高度的战略互信是中巴关系的最大亮点。巴基斯坦始终坚持“巴中友谊不可动摇”,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基石并形成“举国共识”;中国也始终如一地努力发展与巴基斯坦关系,明确表示巴基斯坦是“四好”国家。两国始终能超越社会制度与文化的差异,彼此不分国家的大小和强弱,从战略全局和两国友好的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这在国际关系交往中堪称典范。
目前,两国合作已涵盖政治、经贸、安全、科技、文化、教育、金融等各个领域,建立起了“全方位”的对话和合作机制。
传统上,政治与安全领域的合作是双边关系的“重中之重”。在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大趋势下,中巴在传统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政治上,两国建立了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和外长对话机制,两国议会、政党、地方政府交流也日益频繁;军事与安全领域,两国建立了“反恐热线”、军控与核裁军的磋商机制、双边战略对话、国防与安全会谈机制等,而且进一步开展人员培训、联合演习和训练及国防科技与国防生产领域的合作也成为中巴战略互信的显著标志。与此同时,中巴之间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也进一步推进。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86亿多美元,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巴第二大贸易伙伴,并且决定将基础设施、能源、农业作为重点合作领域,建立能源合作机制并拓展金融等领域的合作。
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始终如一且历久弥新,继承传统又越过传统。60年来,南亚地区事端不断,三次印巴战争、多次印巴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反恐战争以及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巴基斯坦国内政局更迭、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但中巴关系经受住了这些危机的考验,友好合作始终得到坚持与贯彻。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中巴关系的特殊地位有所降低,但两国能够从新的地区和国际局势出发,在区域合作、促进不同文明间对话、实现联合国改革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与能源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等领域推动合作,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内涵。
友好已成为一种信念
中巴友好早已深入人心,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崇高而坚定的信念”,但在目前“世界经济大动荡、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时期,中巴两国也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中印、印美、印巴和美巴关系,以及中美印巴四国互动,尽管短期内这些因素对中巴关系的影响有限,但从中长期来看,这种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至于影响的程度与结果,这需要中巴两国领导人从战略的高度加以研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中巴彼此战略意义重要性的内涵在变化,这也为中巴在继承传统友好关系基础上超越传统并拓展新领域提供了空间。
从当前来看,中巴经贸联系还需增强。自2006年签署《中巴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签署《中巴自贸协定补充议定书》以及2009年签署《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以来,两国双边贸易额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达到86亿美元,并且2011年有望达到150亿美元。鉴于两国在经贸领域的互补性很强,双边经贸以及投资仍有广阔的空间。
中巴民间交往可进一步推进。许多巴基斯坦人对中国抱有好感,中国形象在巴基斯坦也比较客观和积极,这是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然而客观地说,还有许多巴基斯坦人对中国缺乏客观的认知,有的过高估计中国的实力,也有的对中国的发展缺乏认识。而中国普通民众对巴基斯坦也缺乏全面了解,并且也多限于政局动荡、经济落后和恐怖活动等一些负面形象。因此,大力推进两国人文领域的交往,尤其是重视青年和媒体之间的交流,对于巩固中巴全天候友好意义重大。
中巴关系有起点,但“全天候友好”不是终点,也不应该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