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90后”大学生是在多种环境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群体,掌握他们的思想特征,全面分析影响因素,有利于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教育方式
“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如何,不仅关系着当前国家稳定,也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对“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9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征
1.政治思想方面,大学生政治认同度较高,但存在着政治冷漠和功利化的趋向。在“南海”主权问题等重大考验面前,“90后”为主体的广大大学生与党中央高度一致,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认同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部分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和功利化趋向。对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冷漠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学习、入党、就业等问题上日益凸显出狭隘的功利性。一部分学生认为入党可以捞取政治资本,毕业时找个好工作。
2.认知有所发展,但心理健康水平偏低。首先,承受挫折能力差。当遇到学业、生活、感情方面问题时,部分大学生就显得无所适从,感到失去了生活的依靠,甚至怀疑人生。其次,就业心理脆弱。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较高,但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学生感到巨大的落差和失落,容易由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3.道德修养方面,道德观念良好,但知行不一。“90后”大部分大学生能较为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德和传承中国传统的家庭美德。少部分大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也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出现如迟到旷课、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借款不还,我行我素等现象。
4.个性鲜明,但集体价值观念有待于加强。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积极。少数大学生性格孤僻,独来独往,不懂得尊重他人,个人利益至上,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影响“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因素分析
1.网络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受网络中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他们信仰的缺失、社会责任感下降,影响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由于沉迷网络,无法正常学习、生活,部分学生出现了性格冷漠、自闭心理。
2.多元文化的影响。多元文化可以开阔大学生眼界、活跃大学生思想,更新大学生思想观念。而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势必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威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3.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环境和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更直接更深刻的影响。
4.个人因素。由于每个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条件、父母的遗传和教育方式不同,个性也千差万别。
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对策思考
1.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2008年的雪灾、汶川地震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和奥运会赛场上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从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中,大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祖国的强大,并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学校社团应发挥其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以爱国为题材的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在亲身活动中学习、感受,以此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2.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利用这一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首先,建立健全高素质思想教育网站。用先进文化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培养爱国意识。其次,网上开辟“专题”,引导他们正确地分析和判断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做好大学生的心理援助。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援助系统;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课程、心理健康讲座或报告、座谈讨论、小组学习等形式,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对心理有障碍的同学,特别是特殊群体中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帮助其消除心理问题。
4.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作用。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不仅要发挥学校的作用,同时更应该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作用。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联系,将学生在校的情况主动反馈给父母,使家长能与学校共同监督敦促学生的学习生活。此外,应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学校的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09.
[2]唐艳军.“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2011(3).
[3]湛红艳.“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4).
[4]熊荣伍.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与变化原因[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4).
基金项目: 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辅导员项目)《方法和内容的转变--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变化的应对研究》(项目编号10FDY07)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教育方式
“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如何,不仅关系着当前国家稳定,也对国家未来的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对“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90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征
1.政治思想方面,大学生政治认同度较高,但存在着政治冷漠和功利化的趋向。在“南海”主权问题等重大考验面前,“90后”为主体的广大大学生与党中央高度一致,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认同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部分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政治冷漠和功利化趋向。对社会现实政治问题的冷漠心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学习、入党、就业等问题上日益凸显出狭隘的功利性。一部分学生认为入党可以捞取政治资本,毕业时找个好工作。
2.认知有所发展,但心理健康水平偏低。首先,承受挫折能力差。当遇到学业、生活、感情方面问题时,部分大学生就显得无所适从,感到失去了生活的依靠,甚至怀疑人生。其次,就业心理脆弱。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较高,但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学生感到巨大的落差和失落,容易由此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3.道德修养方面,道德观念良好,但知行不一。“90后”大部分大学生能较为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德和传承中国传统的家庭美德。少部分大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也存在着知行脱节的现象。出现如迟到旷课、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借款不还,我行我素等现象。
4.个性鲜明,但集体价值观念有待于加强。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积极。少数大学生性格孤僻,独来独往,不懂得尊重他人,个人利益至上,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二、影响“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的因素分析
1.网络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受网络中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他们信仰的缺失、社会责任感下降,影响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由于沉迷网络,无法正常学习、生活,部分学生出现了性格冷漠、自闭心理。
2.多元文化的影响。多元文化可以开阔大学生眼界、活跃大学生思想,更新大学生思想观念。而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势必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威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
3.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环境和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更直接更深刻的影响。
4.个人因素。由于每个大学生成长的环境、条件、父母的遗传和教育方式不同,个性也千差万别。
三、“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对策思考
1.以重大事件为契机,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2008年的雪灾、汶川地震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和奥运会赛场上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从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中,大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祖国的强大,并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学校社团应发挥其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以爱国为题材的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在亲身活动中学习、感受,以此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2.充分利用互联网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利用这一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首先,建立健全高素质思想教育网站。用先进文化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培养爱国意识。其次,网上开辟“专题”,引导他们正确地分析和判断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做好大学生的心理援助。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援助系统;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课程、心理健康讲座或报告、座谈讨论、小组学习等形式,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辅导员要对心理有障碍的同学,特别是特殊群体中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帮助其消除心理问题。
4.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作用。大学生的思想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不仅要发挥学校的作用,同时更应该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作用。加强学校与家长的交流联系,将学生在校的情况主动反馈给父母,使家长能与学校共同监督敦促学生的学习生活。此外,应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学校的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009.
[2]唐艳军.“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2011(3).
[3]湛红艳.“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4).
[4]熊荣伍.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与变化原因[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0卷(4).
基金项目: 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辅导员项目)《方法和内容的转变--大学生群体思想特点变化的应对研究》(项目编号10FDY0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