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语义同化现象解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zhong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在对译本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这一现象:译者在翻译中的选词择义有很强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既能保证译文与源语的等效,又能反映出原作的交际意图,而且能使译文读者产生理解和心灵上的共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译者是根据什么来选词择义的?其好处又在何处?
  联想到英语语音学中存在的同化概念,我们知道,在英语发音中,单个的音会受到邻近的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亦即同化。Jones(1976:217-229)将同化分成历史同化和语境同化,前者指在语言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同化,而后者指在句子或合成词中两词并置时所发生的同化。既然在发音时语音会受到语境影响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如同化),那么在翻译中词语的语义迁移是否也会受到与源语对应的目标语语境的影响,为了认知需要而发生类似的同化呢?经过译文文本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这种现象不但存在,而且有一定的广泛性。
  本文将从认知角度来解释翻译中语义同化现象及其理论依据,并引用例证对译本中选词择义的同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来说明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对译义的理据性和指针作用。
  
  二、建立在主题关联性基础上的语义同化
  
  根据曾利沙(2005:38-39)对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与选词择义关系的论述,我们知道,关联社会文化语境对语义内涵是有制约作用的,可以对词语的含义在进行丰富联想的基础上根据语境产生最佳关联,从而确定词语的意义;词句之间具有潜在的语境照应性制约关系,这种照应性制约受制于主题倾向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的可阐释性或可印证性,其基本语义内涵在认知框架内因此发生相应的“弱化或强化或同化”等。
  可以说,文本是主题化思想规约下的产物。基于此规律,进入文本的词句都是经过作者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其选择又必然有其内在的认知关联制约性,我们称其为“主题关联性制约”(subject-relevant constraint)。(曾利沙,2006:6)主体的“灵活处理”并不能随心所欲,必定受到文本主题的关联性制约,其具体的衍生意义则指向与文本主题相映衬的特定文化内涵项(culturally-entailed items)。这说明,任何语篇都受其主题控制和支配,对词义语境化内涵的理解与解释都必须以反映主题的宏观命题结构为依据。(ibid,2006:7)
  由此看来,即使是所谓的“创造性叛逆”都要受文本主题倾向制约。语义的迁移(甚至偏移)都是对主题的明晰化,是对作者创作意图的艺术再现。对此,曾利沙还提出了文本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与交际意图对主体艺术创造性叛逆的制约模式。我们从指称词翻译的嬗变可以看出,主体性体现了译者对文学语言形式潜在的文本功能和社会文化语境化内涵的进一步挖掘,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源语文化语境内涵指项在目的语中的艺术再现,而非按照概念或命题作机械的语义迁移。
  语境关联性是以主题为中心的认知整合性,即认知框架,是通过语言文字所激活的具体认知情境,可以对在特定时空中的对象建立种种联系的系统,并使认知主体在深层命题语义结构中进行推演、扩展和选择的化境因素。这种认知化境的创设,有利于认知主体的意义把握和选择,从而为产生和表现思想观点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会受主题倾向性的制约,并进行深层的认知和推理,从而把握源语的情境和创作意图,对同一语境中的词语语义根据上下文的相关性在互相照应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及再现,显示出在主题倾向性社会文化语境下译者的主体操控性和创造性。
  根据上面的论证,我们可将语义同化现象定义为:受相邻的词及主题倾向性社会文化语境的制约而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于临近的词语的语义相似性和协调性。也就是说,不能孤立存在的意义,在相关的语境中通过人的心理认知体验及主题倾向性的限定,与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形成认知框架,对微观层次的词句产生制约,形成照应性语义关系。
  一般情况下,源语中相关词语的基本语义内涵会在源语读者认知心理上产生强化、弱化或同化现象。在翻译中,为了体现源语的社会文化语境和语义关系,也应该在目标语中相应地反映出这种关系,以便对译语读者的认知方向和认知体验产生必要的限制作用,否则就会背离或偏离源语的社会文化语境及其主题倾向性,而产生不恰当的交际效果,对译文读者产生误导作用。
  
  三、翻译中语义同化现象例释
  
  不管是英翻汉还是汉翻英,基于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的对语义内涵在认知框架内的同化现象较为常见。这种语义同化现象反映了相邻词语间依据主题倾向性和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而发生的照应性,也反映了词语间因此而存在的可印证性和可阐释性。这是对读者认知的引导性处理,是在读者认知框架内对微观层次的词语调整和语义协调。
  下面,我们将引用译例来分析说明语义同化在语际间的应用及其对读者认知主题倾向性和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从而认识语义同化现象出现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看林肯总统在格底斯堡演说中所说的话语:
  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
  译文:我们今天到此集会,是为了将这一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作为他们最后的安息之地。
  原文中的主题倾向性很明确,也就是林肯总统对在格底斯堡战役中阵亡的士兵们所做伟大功绩进行褒奖和赞扬,原文中下划线的词也因此都具有了褒扬的意义。因此,在翻译中同样要用同一范畴的语词进行源语意图和倾向性的对应表述和再现,从而达到与原文语篇意义和效果相一致的翻译。
  再看《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的一个句子: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黛玉的性情: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着什么,常常的便自泪不干的。
  霍克斯: Nightingale and Snowgoose had long since become habituated to Daiyu’s moody temperament:they were used to her unaccountable fits of depression, when she would sit, the picture of misery, in gloomy silence broken only by an occasional gusty sigh, and to her mysterious, perpetual weeping, that was occasioned by no observable cause.
  杨宪益:Tzu-chuan and Hsueh-yen knew their young mistress’ways: She would often sit moodily frowning or sighing over nothing or, for no apparent reason, would give way to long spells of weeping. (许国烈,1985:4-5)
  原文本的主题是林黛玉“多愁善感”的秉性。受此主题影响下的词的衍生意义需反映主题的宏观命题结构。受后文语境制约和影响,“性情”一词的基本语义内涵在认知框架内因此发生相应的强化,特别是在霍译中,不但用了“moody temperament”,而且用“unaccountable fits of depression”进行了语义强化。杨译中的“性情”被翻译成了“ways”,避免了原文中词语概念意义的简单迁移,而根据语境传达了语篇意义,同样也是由于在语篇影响下产生的同化效果。
  下面的例子选自史蒂文生的小说《金银岛》第十五章:
  I was now, it seemed,cut off upon both sides;behind me the murderers, before me this lurking nondescript.
  欣若:到了现在,我的出路似乎从两面都截断了。我后面是那些杀人凶手,我前面是这个隐藏的怪物。
  荣如德:看来我现在是腹背受敌:我后面是一伙杀人凶手,我前面又潜伏着不可名状的怪物。
  张友松:这时候我似乎是两面都被切断了生路:背后有那些凶手,前面有这个隐藏的怪物。(许国烈,1985:248-249)
  “nondescript”的概念意义是“莫可名状的(人或物)”,根据语境,既然是一种危险,“nondescript”在三种译文中就被无一例外地翻译成了“怪物”,形成语义的前后照应,产生了最佳关联,使其更加符合受众的认知体验,从而达到交际的语篇效果。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第二十七章有这样的一段话:
  Let her identity, her connection with yourself,be buried in oblivion:you are bound to impart them to no living being. Place her in safety and comfort:shelter her degradation with secrecy, and leave her.
  李霁野:让她的本来面目, 她和你的关系,都在忘却中埋葬掉:你势必不把这些向活人宣布。把她放在平安舒服的地方:把她的堕落隐匿住,就离开她。
  祝庆英:让她的身份,她和你的关系都埋葬在忘却中吧;你不能把它们告诉任何活人。让她处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用保守秘密来掩盖她的堕落,然后离开她。(许国烈,1985:380-381)
  原文是小说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向简诉说他已经疯狂的妻子给他带来的伤痛及其对此羞于示人的心理感受,对原任妻子的深恶痛绝之情溢于言表。有鉴于此,译者应深刻体会原文的深刻内涵,把握源语的情境和创作意图,在深层命题语义结构中进行推演、扩展和选择的化境因素,在微观层次制约词句的产生,形成照应性语义关系。李译中将“identity”翻译成“本来面目”要好于祝译中的“身份”,而其它几个地方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以上分析此可以看出,语义同化在恰当语义迁移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译语读者的认知方向和认知体验产生必要的限制,从而形成语义的协调、照应和衔接,为恰当翻译打通了一条重要途径。
  
  四、结语
  
  本文所涉及的语义同化并非翻译研究中常见的“归化”或“本土化”,而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受相邻的词和主题倾向性社会文化语境制约,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发生的与临近词语的语义相似性或范畴同一性。同化是为在译语读者中产生最佳关联语义而产生的,能充分挖掘符合源语作者的创作意图,使译者在进行“创造性背叛”时在语义迁移上做到有法可依,从而实现和谐翻译和恰当翻译。
  一般情况下,好的译文反映了在主题倾向性制约下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从正面引导读者的认知指向,并在某种程度上对这种语境照应性制约关系进行了强化或弱化或同化。本文依据主题倾向性社会文化语境的理论,将语义同化的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对于研究语义迁移甚至是有意偏移的认知基础和理据,对于指导翻译实践,保证译文的等效或对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利沙. 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与择义的理据性[J]. 中国翻译,2005,(4).
  [2]曾利沙. 论翻译的艺术创造性与客观制约性[J]. 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2):5-9.
  [3]JONES, D. An Outline of English Phone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4]许国烈. 中英文学名著译文比录[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本文为宝鸡文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ZK0719)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那些飘在空中的美丽雪花里面是什么?答案可能令人意外:细菌。大多数雨雪在高空寒冷条件下形成。研究大气的科学家们早就知道,多数情况下,水汽需要附着在某些东西上才能凝结。
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本文通过阐述了模因的合理性,时尚性,实用性,权威性等特性,为英语语言写作教学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Memetic theory reveals the laws of lan
进出口总值情况 据海关统计,1995年9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37.2亿美元,比1994年9月增长20.6%,其中,出口124.2亿美元,增长18.8%;进口113亿美元,增长22.6%。1995年1至9月进出口总值
日前,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宣布2007年9月16日即将首次在中国、韩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推出新GRE常规测试。新GRE考试是GRE实施56年来最为重要的一次改革。ETS即将推出的
今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经贸发展情况本刊讯1995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在改革的推动下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业务取得新进展,多双边经贸关系也有新的发展。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快
一、整体设计思路及方法: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和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本课的:首先以一个猜谜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包里有什么,引出了Therebe句式,然后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实施三年来,有效拓宽了安置渠道,特别是自主择业的安置方式,代表着军转安置改革的趋势和方向,已被广大军转干部接受和认同。然而,从三年来军转
目前,英语教学从课改前简单的ABC等字母单一学习开始演变为短语、句子、会话的多元教学。对于一些刚接触英语或简单接触过英语学习的学生来说,学起来一时是难以适应的。因此,
摘要:可译性限度问题是翻译过程中经常要面对的课题,作者尝试着从辞格的角度:引喻、头韵法、交错重复、谐音双关、换义、双关和同源并列等修辞手法上,用实例来作近一步探讨。  关键词: 可译性 可译性限度 辞格    用一种语言反映出的思想绝大部分可以用另一种语言确切地翻译过来。但是我们也得承认不同语言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早在唐朝玄奘的时候,他就提出了“五种不翻”是一,秘密故;二,含义多故;三,无此故(
粮食企业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孙国学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即使粮食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良好契机。面对这种形势,多数粮食企业能更新观念,投身市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