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水工程堤坝决堤场景仿真的算法研究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i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河流众多,拥有一系列中远距离的输水,调水工程,输水渠道的堤坝作为直面洪水的第一道屏障,对其结构稳定性信息的实时掌握影响着整个工程的安全运行,这就要求能够对决堤的过程进行及时的模拟再现。文章将运用基于物理的刚体破碎特效仿真方法对堤坝决堤模拟过程进行算法研究,并给接下来的深入探究做好铺垫工作。
  关键词:刚体破碎;模拟仿真;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08-0145-02
  刚体破碎现象在众多大型工程和各种灾变过程中都十分常见,它指的是固体受外力作用而形成自身的损伤和毁坏。输水渠道的堤坝作为直面洪水肆虐的第一道屏障,一般由混凝土材质及其相应物理建筑原理构建而成。其结构稳定性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运行。当发生重大决堤灾害的时候,会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这就要求水利管理者能够对渠道,堤坝以及洪水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实时性的掌握和比较直观的反馈,以期对多种灾害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防。
  早期在决堤场景中对堤坝进行数据采集和破碎仿真时,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能力的限制,以及决堤灾害的事件突发性,仅仅依靠现场的视频,照相,遥感等辅助技术并不能对灾害现场画面进行良好的还原重现。并且早期根据数据对灾害场景进行建模模拟时还主要采用几何建模的方法,几何建模方法虽然能够以几何信息和拓扑信息对结构体的形状,位置等进行建模,但是在描述灾害现场这种伴随剧烈物理运动的场景时,并不能根据客观的物理学规律对构建的结构体进行运动轨迹展示,从而导致灾害场景还原的不真实性以及模拟过程中的物理学细节的缺失。而现阶段在进行决堤场景仿真时,如果能够在深入研究相关物理知识之后,对堤坝被冲毁的破碎过程进行详细的物理学认知,进行基于客观物理规律的物理场景建模,则可以克服在几何建模中所潜在的技术缺陷,并最终实现堤坝决堤场景的动态可视化,为水利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直观的灾害预演。所以,基于物理规律对洪水与堤坝的交互过程进行刚体破碎仿真,对于防止和及时处理长距离输水工程中的决堤灾害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1刚体破碎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刚体破碎理论
  刚体是指在运动中和受力作用后,大小与形状不变,且内部各点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的物体。事实上,因为所有物体在受力作用后,都会或多或少发生形变,故绝对刚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种理性模型。在一般情况下,物体在受力作用时,变形程度相对于自身的几何尺寸来说是极其微小的,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可以将形变量忽略不计,由此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在工程上一般也已有足够的准确度,所以在研究物体的运动,受力时,可先将物体视为刚体,并用物理学相关知识对刚体运动进行分析,模拟。根据此理论,本文对以堤坝决堤过程为代表的刚体破碎过程进行特效仿真时,将堤坝等脆性材料视为理想刚体进行探究分析,即堤坝在破碎之前没有任何的弹性形变,在整个破碎过程中,堤坝只有初始状态和破碎状态两种状态。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刚体破碎仿真算法从研究之初到现在,也出现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成果,并经历由粗糙到精细的发展过程。总体来说,刚体破碎仿真的算法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两大类:几何仿真和物理仿真。
  针对几何仿真的方法,最初研究者利用Voronoi图对物体表面进行多边形划分,利用Voronoi图的构造方法在物体表面构造多边形,并利用预先构造所得的多边形来描述物体的破碎。但缺点是随着场景中多边形数目的剧增,物体表面多边形的绘制工作量也会急剧增加。为了减少工作量,提高模拟效率,研究人员在之后提出了基于八叉树的多级动态的重分方法,减少了模拟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四面体数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模拟效果的真实感却有所降低。之后随着虚拟现实相关产业的发展,各种模拟引擎逐一问世,其中以Havok引擎较为著名,它们通过向外界提供模拟参数的输入接口,在其内部及逆行封闭处理,并最终完成对物体破碎的高效模拟。近几年来,几何建模领域又出现了预破碎模式这一新方法,此方法在物体发生碰撞前,对其进行静态划分,并对划分子块增加相互约束,在碰撞破碎发生时,根据碰撞信息进一步对子块进行动态划分,并最终确定碎片形状以及破碎后的运行轨迹。
  随着工程需求对场景仿真真实程度的提高,纯图形的几何仿真已经不能够完全真实的再现场景过程,一系列基于物理的刚体破碎仿真方法随之诞生。早期,研究者提出了质点弹簧模型,该模型由一系列质点作为端点,以弹簧将这些质点连接起来构成物体结构的简单模型。近些年,学者们又在GPU上实现了质点弹簧模型。研究人员最早将基于物理的刚体破碎模拟引入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他们采用质点弹簧模型组织构造物体,并采用有限元差分算法求解弹性方程,由此来模拟物体的破碎效果。后来的学者主要转向研究基于连续介质力学方法,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又将此连续性问题离散化,即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将所要模拟的物体离散为多个基本单元,各个单元通过彼此的边界进行互连,针对单个单元分别用近似函数来近似表示未知量场,并用各个单元中的节点值与其对应的插值函数来表达近似函数,从而把一个无穷自由度的问题幻化为一个有限自由度的问题。近几年,Neil Mdino等人提出一种虚节点的算法来达到在仿真过程中改变构成物体网格的拓扑结构,使其能够沿着任意精确的方向破碎。现在在物体破碎模拟领域的趋势是借鉴无网格相关的技术对有限元方法进行改进,如基于粒子的模拟方法,或者完全采用无网格方法。
  2堤坝决堤过程仿真的物理方法研究
  根据刚体破碎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物理力学知识以及建模图像辅助软件,对该方法分步阐述如下。
  1)使用unitv3D等建模软件及相关技术对局部洪水进行流体建模。
  2)将两种模型置于同一系统进行交互后,应从同一时刻开始碰撞检测。可采用方向包圍盒法对碰撞事件进行碰撞检测,根据局部流体与刚体的物理建模尺寸,在其表面生成一个最小但能完全包含模型的长方体,然后依次进行粗细两阶段的碰撞检测。根据两包围盒的系统坐标信息,在粗检阶段,若两盒并未相交,则证实并未发生碰撞事件,不需进入细检阶段;否则,则需进行细检,确定流体,刚体是否发生碰撞,并返回相应的碰撞信息。
  当刚体发生破碎时,首先将分离张量£的特征值与刚体材料的硬度系数r相比,根据大于r的特征值数目来确定破碎中所产生断裂面的数目。针对每个特定的断裂面,法线方向为其对应特征值的特征向量方向,综合考虑所有断裂面及各个网格节点,进行相应的破碎划分,得出碎块形态。
  g.在上步确定了新断裂面的位置之后,接着需要对破碎后的刚体进行网格重构,首先对发生破碎的节点进行复制,使其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置,但质量不同,根据断裂面的法向量的正负方向来区分两复制节点,分别记为m ,m-。然后,检测所有与破碎节点相连接的四面体单元,将这些单元的所有节点位置与断裂面位置进行比对,若四面体单元没有与断裂面相交,则单元原节点不变,若与断裂面相交,则将该单元沿着断裂平面进行分割,并根据分割子单元相对于断裂面的方向将复制节点m ,m-分别赋予子单元作为新节点。
  4)刚体与流体发生碰撞并破碎后,则需针对碰撞后碎块的质量,运动轨迹等其他物理状态量进行碰撞响应。针对每个碎片,可以用一下公式对其物理运动状态进行表示:
  从而实现对各个碎块的碰撞响应。
  5)最后,在计算机建模软件中导入该系统中各个模型及相应的物理属性,利用编程实现对于以上步骤中对于刚体破碎仿真算法的可视化验证。
  3结论
  随着大中型工程项目复杂程度以及安全标准的日益提高,再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各种灾变数量的增多,都对实时的工程,灾变场景仿真提出了更真实,更精准的要求,特别是对刚体破碎过程特效的模拟仿真。本文首先阐述了刚体破碎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分析了刚体破碎场景仿真过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对几何仿真和物理仿真两种方法的介绍对比,可以得出,基于几何的仿真方法虽然能够模拟刚体破碎过程的实时性、交互性,在视觉上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又能满足一定程度的实时性,但是不能够根据客观世界的物理规律进行完全的过程重现。而基于物理的仿真方法可以准确地,真实地模拟物体破碎的过程,做到技术画面与客观世界真实物理状态的统一。但是,其中也还有需要我们继续克服的难点,物理模型的多样性和建模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由于物理仿真渲染数据量过大而导致的实时性问题,都是众多研究者们正在努力跨过的大山,这个问题也将是我们在此研究基础上进行下步研究所要面对的重点问题。
其他文献
人脸检测是人脸识别等人脸信息处理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基于学习的方法中,Adaboost算法的级联检测器结构计算效率高,可以有效检测图像中的人脸。应用开源计算机视觉库(OpenCV)开发了人脸检测系统,该系统给出了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先装载人脸检测分类器,再运用Adaboost算法检测图像中出现的人脸,并用椭圆框标示人脸。文中介绍了Adaboost目标检测算法和系统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OpenC
听说北京市2016年高考要将语文成绩从目前的150分提高到180分,许多语文人顿感扬眉吐气,喜形于色:早该这样了。我有些欣喜的同时也有一些隐忧,语文学科是否会再次成为应试的重灾区?语文学科是否真能承担选拔人才之重任?  其实,语文学科早已不堪应试之苦了,并且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语文教学也随之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就目前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高考来看,应试的味道依然很浓,对语文教学的良性指引依然不够显著。
摘要:该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育现状及慕课应用的优势和特点,从多方面分析了慕课环境下高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对于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慕课;应用;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0-0145-02  高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
一、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的前提条件  主导与主体关系,就是教与学二者的角色转变问题。由于新的教学关系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促使教育者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和教学角色改变,进而达到教学高效精致,要达到40分钟课堂教学高效与精美,首先就是打破传统教法,实现教与学二者的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以往的满堂灌者变为主导者,点拨答疑,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和探
如果说展示是花开的惊艳.那么预习则是静默的生长。——题记(一)以颠覆“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特质的生本高效课堂,以其鲜活的教育生态,平等对话的课堂形态.力求回归教育的原点,真正
恰到好处的提问设计,应该取决于课文和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而学生的认知层次是不同的,设问理所当然地要有能力层次。设计能力层次愈明确,教学能力培养的方向愈明确,目标则愈易实现。语文课堂教学设问的设计,应根据先进的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做出有效的预先策划。设问的能力层级应该依据什么来策划呢?应该依据阅读能力的层级来策划。通常可将最基本的
摘要:该文在对《岗位技能实训》课程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CDIO教育理念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该方案从课程内容、授课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并在学生中实施。实践结果证明:该方案得到了多数学生的认可,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CDIO;教学改革;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
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2中的课文《氓》:“抱布贸丝”的注解为“拿布来换丝”.值得商榷。布,古代货币名称,又称刀布。《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又如:布儿(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祖国的壮美山河早就引起了先民的浓厚兴趣。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就是一位喜欢登名山,涉大江,观沧海,足迹遍及万里江山的旅行家。西周穆王曾御八骏而鹜六极,驰驾万里,其事迹集中记载于《穆天子传》中。到战国中期,除上层贵族外,求官游学之士,商贾工匠之徒,也加入了“旅游”的行列。古人关于山水的见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比德  注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