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境 强化政治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gile200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有这样的文字表述:“本门课程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与时俱进,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每节课要有主题,而主题主要是指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现这主题目标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笔者认为,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感体验,巧设情境,有助于完成思想政治课堂的主题目标。
  一、围绕课堂主题,精选视频情境
  精彩的视频,以其良好的直观性、趣味性、丰富的表现力,让学生进入一个新世界,学生的求知热情会高涨,这就让课堂氛围生动活泼起来。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价值的视频资料,特别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在视频情境的运用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启发学生对视频内容及其所蕴涵、体现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认知和思想交流,以突出课堂主题。
  比如,教学《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课时,教师可抓住学生感兴趣的案例,使学生在课堂上不断思考着,重点难点也就慢慢突破了。然后,播放视频 “黑心棉在市场中的销售”,可结合教材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维权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价值与价值观》时,上网搜索《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李桂林和陆建芬》相关精彩视频,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如:你觉得李桂林、陆建芬夫妇这样做值得吗?你认为人的价值包括哪些方面?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有何意义?感动中国人物的经历和行为,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社会价值观取向,能够弘扬社会主旋律,通过视频观看和问题回答,升华了学生情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贯彻了课堂主题目标。
  二、利用辅助文情境,感受主题
  现行教材中大量辅助文材料的引入,无疑是思想政治课以教材改革推动素质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辅助材料、辅助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能力和提高思想觉悟这两个方面。因此,课堂目标的实现,不能忽视课本资源。有一些辅助文,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如果我们适时引入,可以升华文章主题,达到强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品德修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目的。
  例如在讲授《财政收入和支出》时,引导学生对第66页与第67页的相关链接(财政收入的四种形式与支出的内容)的了解,让学生了解财政的来源,特别是税收的作用,知道财政收入的获取渠道与支出的具体用途,能够提高学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感受我国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与主人翁意识,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本课主题。再比如讲到“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个知识点时,教材第72页的相关链接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情境材料,上课时可利用这幅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消费者在消费时是否向商家索要发票?”学生听后立即展开了讨论,各抒己见。这样一来,情感价值观目标就实现了,对本课主题感受更深刻。
  三、通过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渲染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播放音乐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音乐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宽学生想象空间。学生从跳动的音符中,进入到课堂的情境,学生从富有寓意的歌词中更好地理解感受课堂主题。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弛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比如,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听《山不转水转》:“山不转哪水在转,云不转哪风在转,风不转哪心在转……”。这样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哲学原理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反而形象生动。
  诗歌,具有语言通俗,生动,结构完美,好听易记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诗歌来说明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诗歌有机地进行融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教材内容,还可以让课堂活跃。“事物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哲学原理,可以引用《行路难》中的句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中说,人生之路,是艰难的,也是崎岖的,但只要我们“乘长风破万里浪”,成功就会在不远的地方向我们招手。我们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因此,学生要学会直面前进中的困难与挫折,勇于克服所遇到的困难。这样,通过诗歌的融入,政治理论简明化、通俗化,不再高深枯燥。在愉悦的气氛中,同学们接受、领悟了新的知识,形成了课堂氛围,渲染主题。
  总之,思想政治教学完全可以通过巧设不同情境,完成每节课的主题目标,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稳步提升。实现课堂主题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很多,需要我们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在实践中继续摸索和积累经验。
  (海宁市紫微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这是统领纲要的指导思想,也是实施纲要的行动指南。可是在现实中老师对处于弱势群体的幼儿,很难做到时时事事都尊重。从下面的几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老师的潜意识里尊重幼儿的意识淡漠,幼儿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案例一:小便弄在身上  好好是个乖孩子,看上去比别人小。因
成功就是不断挑战自己  2001年,她出生在著名的英国剑桥大学校园。2岁时,她竟然得了一种恶性肿瘤——神经胶质瘤,危及生命。经过18个月的痛苦化疗,她总算保住了性命,但视神经受到严重损害,完全失去了视觉。  因为父母的悉心照料,小小年纪的她自信地成长起来。她酷爱学习,将学习当做一种游戏。4岁时,父母为她请了一位盲文老师。每次学习,她都要将老师讲解的内容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一字一句地用小针扎出凹凸不
承受是一种力度   人类本质上的沉重感,主要源自于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方式了。我们不可能也决不能无任何负载地来往于世,作为人必须有所承受,承受我们需要承受的东西。在理想的王国里,我们承受亲人故人寄予的热望和要求;在生活路途上,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与善待;在情感的海洋里,我们承受着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我们承受着,承受着风霜雨雪,也承受着鲜花硕果。  
目前,我国小学生中有 38% 有心理健康问题,情况不容乐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结合教材本身对学生良好的人格塑造和心理疏导,我把几位教师的经验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心理教育素材    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善于把握教材的自身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地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让自己的课堂成为真正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怎样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我一直在努力地思索、探求,逐步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以《背影》一课为例,谈谈我对语文课堂高效之路的探索。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说到底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不管教师把知识讲解得如何系统、详细,如果不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思考、讨论,其结果不会理
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这个国人热议的问题也许难有标准答案,但曾培养了牛顿、达尔文等诸多科学巨匠的英国剑桥大学无疑能提供良好参考,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日前接受专访时说,大学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提供学术自由。  博里塞维奇分三点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培养杰出人才)需要时间。”剑桥大学经过了八百多年的历史积淀,才逐渐滋养出一些大师;而就当代非常看重的诺贝尔奖而言,获奖成果也常要等二三十年
从春夏跑到秋冬,从20世纪70年代跑到90年代,魏书生老师所带的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数年如一日地坚持每天10里路的越野长跑。同学们在长跑中认识苦与甜;在长跑中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在长跑中发现一个快乐的新天地。   1980年12月末的几天,北风怒号,数九寒冬,分外地寒冷。   在盘锦市六里河大坝上,朔风吹得野草、芦苇都向南倒在了地上。挖土方的民工们朝北走的时候,每个人的棉帽子都系上了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技能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恰当的、灵活的提问,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针对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进行有效提问,谈几点个人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有效提问;学生;主体地位    自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对提问的重要性予以肯定,并反复地实践着。新课改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标准,它以构建“学生本位”为中心,让学生唱“主角”,而提问则是把课堂还给
高二时我担任的是文科自主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级由一群“特殊”的孩子组成。一年来班级获得了先进班集体称号,多位同学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为什么说这群“特殊”的孩子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又为什么说他们特殊呢?67名同学,有40名借读生。其中有很多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严重心理疾病学生。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明确成绩遥遥领先,有部分同学学习存在极大困难,有部分同学因高一学习压力抹煞了所有的信心,有部分同学因为自
他,无心政治只想做风流才子,却误踏九五之尊。他,大兵压境还在吟诗作赋歌舞升平,落得成为阶下囚。他,三五之夜的一首新作之词,命歌伎吟唱,却成了他绝命的快刀。他的一生为诗词而活,他的一生为诗词而死,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作为词人,无论是前期的儿女情长,还是后期的国恨家愁,都来自他对生活的真实感受,都是最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正如王国维说的乃“天真之词”,而非“人工之词也”。   情之纯  作为帝王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