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歌唱是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歌唱教学能在歌声中展现音乐所蕴含的内在情感,让学生从歌声中调适身心,领悟音乐的魅力。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树立歌唱教学意识,组织学生参与歌唱演练,优化歌唱教法,特别是注重歌唱技巧、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音乐的美,促进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阶段;音乐课堂;歌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071-02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部分,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聆听音乐、表现音乐。歌唱教学,其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歌唱,让学生从优美的歌声中领悟音乐之美。歌唱的过程中,需要融入学生的情感,挖掘学生的音乐才能,利用有效的方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唱出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让学生从歌唱中获得崇高的精神品质。很多学生喜爱唱歌,但一些教师却忽视歌唱教学的重要性[1]。学生正是培养良好情操、激活音乐情感的关键期,教师要借助歌唱教学契机,带领学生大声歌唱,从歌唱中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一、激活音乐情感,提升音乐审美品质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歌唱实践中,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认识歌唱特点,掌握歌唱方法,让学生会唱歌,唱好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具有较高的热情,很多学生热爱歌唱,但因自身嗓音条件,歌唱方法不当,歌唱自信心不足。歌唱教学,需要从歌唱内容、歌唱姿势、呼吸方法、发声要领,以及音乐节奏、音调等方面进行合理把控,才能确保流畅、悠扬的歌唱效果。所以,对学生展开歌唱教学,要把握学情,调动学生参与歌唱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歌唱中收获良好的唱歌体验[2]。
歌唱教学实践性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学习歌唱,体验音乐的声韵变化与节奏,在歌唱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热情。歌唱的过程,实际上是对音乐作品二度创作的过程,不同的演唱方式,可以让歌曲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为学生带来不同的音乐体验。如独唱,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展现音乐的艺术魅力;齐唱,需要班集体跟着一个旋律唱,能增进学生集体参与意识;合唱,多声部的歌唱让音乐活动充满趣味。第二,学习歌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歌唱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要大胆、自然、有感情地唱出声音。歌唱时,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调整唱姿,把握歌唱方法,在歌唱中展现歌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第三,学习歌唱,增进学生的集体意识。在歌唱教学中,通过合唱、轮唱等方式,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歌唱体验。学生是歌唱的主体,在和谐的节奏下,各个声部要均衡,学生要从歌唱中,调整好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把握歌唱时的情感沟通,增强合作精神。如大合唱,将个人融入到集体,从团队合作中领悟音乐的真谛。第四,学习歌唱,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歌唱教学,除了歌唱,还有聆听、创编、表演等其他艺术活动。音乐课堂中,要以歌唱为基础,融入歌唱,让学生从歌唱中丰富音乐情感,感受音乐的表现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升音乐审美品质。
二、激发歌唱兴趣,增强音乐感受力
在初中阶段,歌唱教学对教师而言具有较高的难度。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变化较为明显,男生嗓音的变化,女生情感的丰富,都会对歌唱教学带来影响。歌唱教学,需要挖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而不仅是枯燥的模仿演唱。因此,教师在歌唱教学设计上,先要抓住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歌唱的积极性,学生只有主动去歌唱,才会体验到歌唱的乐趣。在歌唱前教师要了解学情,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估,把握学生的嗓音条件,对不同学生给予针对性指导,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歌唱积极性。同时,很多学生在歌唱中爱模仿,往往聆听几遍,对歌曲的节奏、韵律有所了解后,便能够进行模仿演唱。
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兼顾学生的生理、心理、爱好,营造良好的歌唱氛围。如对歌词的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有情感地朗诵歌词,体会歌词中的丰富情感。在跟唱时,教师还可以融入小型打击乐器来伴奏,便于学生调控自己的歌唱节奏。面对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语真诚,要理解、关心学生,态度要和蔼,情感要真挚,有耐心地引领学生抓住歌唱的要诀。
以《大海啊,故乡》为例,该曲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歌唱时要体会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播放歌曲,让学生先聆听曲子的节奏与旋律,并跟着音乐自主歌唱;接着,教师要借助歌词,让学生从中感受对大海、家乡的情感。该曲教学的关键在于对“三拍”的体验:要通过聆听、跟唱、教师的范唱与要点指导,让学生把握“三拍”韵律。最后,感受节拍强弱的变化,教师可画出“嘭嚓嚓,嘭嚓嚓”,对应“强弱弱,强弱弱”节拍,在“强”节拍时,让学生双手击掌;在“弱”节拍时,让学生双手拍腿。借助简单、直接、有效的律动,让学生体会“三拍子”的歌唱特点。歌唱教学中,要让学生准确把握曲子的旋律与情感,通过律动体验,在教师的引领、示范下升华音乐情感,在聆听与歌唱中获得丰富的音乐感受力[3]。
三、顺应学生变声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发声训练
初中阶段的歌唱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变声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歌唱训练,避免损害学生声带,同时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歌唱潜能。很多学生认为教材歌曲相对无趣,喜爱流行歌曲。对此,教师选择歌唱发声训练曲目时要考虑学生的声带,注重难度适中,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歌唱技巧。对于变声期学生,要给予趣味性指导,保护好学生的嗓子。教师可从音阶、音高、唱名等基础训练开始,加强音准部分教学,利用音阶过渡音程教学法,提高发声教学质量。同样,教师在进行发声训练指导时,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教边唱,或融入器乐伴奏,再逐渐展开清唱。考虑到学生的心智特点,在歌唱教学中,也可满足学生的兴趣,將流行歌曲融入发声练习。变声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声音沙哑、因无法调控声音而音调不准或破音等现象,教师不能因此否定学生的歌唱天赋,而要安排针对性的发声训练,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 如借助《青藏高原》进行发声训练,该曲有多个高音点,对学生的声带及歌唱技巧要求很高。教师可以调整歌唱训练难度,注重趣味发声训练。在歌唱时,让学生了解气息知识,把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注重气息的调控。在胸式呼吸训练中,让学生通过站立、闭眼保持冥想状态,呼吸时以肋骨和胸骨为主要活动部位,感受呼吸与发声的关系。在腹式呼吸训练中,让学生把手放在肚脐位置,通过腹部凸起与变化,对呼吸后气体的流动进行感知,进而感知气息与发声的关系。不同的发声练习方法,能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巧,避免用嗓子歌唱,破坏声带。呼吸训练法的指导,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歌唱的要诀,结合具体歌曲,把握趣味发声的训练特点。需要强调的是,在发声训练中,教师要善于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言语激励,引领学生主动体验不同的发声方法,诱发学生对歌唱学习的内在情感。教师还要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表扬,让学生从趣味发声训练中,保持持久的歌唱学习动力。
四、创新多元化教法,助推学生歌唱能力养成
在初中阶段的歌唱教学实践中,教法的选择要多样化,要能够顺应学生的歌唱興趣,创新教学理念。当前,初中音乐教材以歌唱曲目、欣赏乐曲、课后练习为主,教师在教法上如果只是进行机械训练,势必降低学生的歌唱积极性。因此,要增强多样化教法的应用,如采用合作分组的方法进行歌唱训练,加强学生间的互动,让其发现自身不足,改进唱法。此外,歌唱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将歌唱好,更要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文化与情感,经典民歌的教唱亦是如此。民歌通俗易懂,学生在聆听中容易把握民歌的情韵。
如在教唱《无锡景》时,教师可以结合江南水乡的人文特点,与《茉莉花》并行教唱。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现《茉莉花》,音图并茂,清新的画面、优美的旋律,激活学生的音乐情感。接着,播放《无锡景》,让学生比较两首歌曲的特点,增进学生对民歌的理解。歌唱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唱与指导,教师的范唱,可以帮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歌曲节奏与旋律,体会歌曲的音乐趣味。教师范唱时要注重歌曲的情感表达,以《川江船夫号子》为例,该曲为四川民歌,通过多媒体伴奏教师在范唱中要让学生聆听其独特的节奏美。接着教师可以展现纤夫拉船的图片,边范唱边表演,激发学生对“号子”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由此介绍更多的“号子”曲,如渔船号子、搬运号子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号子”民歌的独特意蕴。
要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彩,歌唱活动趣味横生,教师还可以对角色扮演、自制乐器、音乐知识问答等活动进行整合,提高歌唱教学的有效性。如《黄河船夫曲》语言朴素,音调粗犷,可以采用男生、女生问答方式,让学生感受陕北民歌的豪放与乐观。或采用组唱方式,第一组学生唱问,第二组学生唱答,第三组学生拍手伴奏,第四组学生动作表演。让不同组之间通过有序配合,一起演练营造浓郁的课堂氛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认同感。
总之,歌唱教学涵盖的内容广泛,如歌曲知识、乐理方法、歌唱技巧、情感表达等。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教师要立足班情,注重多样化教法创新,了解每个学生的音乐歌唱条件,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学习热情,进行针对性发声训练,让学生从歌唱中获得音乐审美品质,提升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柳莹.歌唱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J].求知导刊,2015(5).
[2]魏东.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6(14).
[3]李明明.论音乐审美经验在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作用[D].吉林艺术学院,2017.
【关键词】初中阶段;音乐课堂;歌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071-02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部分,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聆听音乐、表现音乐。歌唱教学,其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歌唱,让学生从优美的歌声中领悟音乐之美。歌唱的过程中,需要融入学生的情感,挖掘学生的音乐才能,利用有效的方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唱出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让学生从歌唱中获得崇高的精神品质。很多学生喜爱唱歌,但一些教师却忽视歌唱教学的重要性[1]。学生正是培养良好情操、激活音乐情感的关键期,教师要借助歌唱教学契机,带领学生大声歌唱,从歌唱中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一、激活音乐情感,提升音乐审美品质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歌唱实践中,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认识歌唱特点,掌握歌唱方法,让学生会唱歌,唱好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具有较高的热情,很多学生热爱歌唱,但因自身嗓音条件,歌唱方法不当,歌唱自信心不足。歌唱教学,需要从歌唱内容、歌唱姿势、呼吸方法、发声要领,以及音乐节奏、音调等方面进行合理把控,才能确保流畅、悠扬的歌唱效果。所以,对学生展开歌唱教学,要把握学情,调动学生参与歌唱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歌唱中收获良好的唱歌体验[2]。
歌唱教学实践性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学习歌唱,体验音乐的声韵变化与节奏,在歌唱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热情。歌唱的过程,实际上是对音乐作品二度创作的过程,不同的演唱方式,可以让歌曲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为学生带来不同的音乐体验。如独唱,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展现音乐的艺术魅力;齐唱,需要班集体跟着一个旋律唱,能增进学生集体参与意识;合唱,多声部的歌唱让音乐活动充满趣味。第二,学习歌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歌唱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要大胆、自然、有感情地唱出声音。歌唱时,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调整唱姿,把握歌唱方法,在歌唱中展现歌喉,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第三,学习歌唱,增进学生的集体意识。在歌唱教学中,通过合唱、轮唱等方式,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歌唱体验。学生是歌唱的主体,在和谐的节奏下,各个声部要均衡,学生要从歌唱中,调整好自己与集体的关系,把握歌唱时的情感沟通,增强合作精神。如大合唱,将个人融入到集体,从团队合作中领悟音乐的真谛。第四,学习歌唱,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歌唱教学,除了歌唱,还有聆听、创编、表演等其他艺术活动。音乐课堂中,要以歌唱为基础,融入歌唱,让学生从歌唱中丰富音乐情感,感受音乐的表现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升音乐审美品质。
二、激发歌唱兴趣,增强音乐感受力
在初中阶段,歌唱教学对教师而言具有较高的难度。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变化较为明显,男生嗓音的变化,女生情感的丰富,都会对歌唱教学带来影响。歌唱教学,需要挖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而不仅是枯燥的模仿演唱。因此,教师在歌唱教学设计上,先要抓住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歌唱的积极性,学生只有主动去歌唱,才会体验到歌唱的乐趣。在歌唱前教师要了解学情,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估,把握学生的嗓音条件,对不同学生给予针对性指导,以此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歌唱积极性。同时,很多学生在歌唱中爱模仿,往往聆听几遍,对歌曲的节奏、韵律有所了解后,便能够进行模仿演唱。
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兼顾学生的生理、心理、爱好,营造良好的歌唱氛围。如对歌词的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有情感地朗诵歌词,体会歌词中的丰富情感。在跟唱时,教师还可以融入小型打击乐器来伴奏,便于学生调控自己的歌唱节奏。面对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语真诚,要理解、关心学生,态度要和蔼,情感要真挚,有耐心地引领学生抓住歌唱的要诀。
以《大海啊,故乡》为例,该曲具有较强的抒情性,歌唱时要体会对大海的思念与赞颂。播放歌曲,让学生先聆听曲子的节奏与旋律,并跟着音乐自主歌唱;接着,教师要借助歌词,让学生从中感受对大海、家乡的情感。该曲教学的关键在于对“三拍”的体验:要通过聆听、跟唱、教师的范唱与要点指导,让学生把握“三拍”韵律。最后,感受节拍强弱的变化,教师可画出“嘭嚓嚓,嘭嚓嚓”,对应“强弱弱,强弱弱”节拍,在“强”节拍时,让学生双手击掌;在“弱”节拍时,让学生双手拍腿。借助简单、直接、有效的律动,让学生体会“三拍子”的歌唱特点。歌唱教学中,要让学生准确把握曲子的旋律与情感,通过律动体验,在教师的引领、示范下升华音乐情感,在聆听与歌唱中获得丰富的音乐感受力[3]。
三、顺应学生变声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发声训练
初中阶段的歌唱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变声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歌唱训练,避免损害学生声带,同时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歌唱潜能。很多学生认为教材歌曲相对无趣,喜爱流行歌曲。对此,教师选择歌唱发声训练曲目时要考虑学生的声带,注重难度适中,从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歌唱技巧。对于变声期学生,要给予趣味性指导,保护好学生的嗓子。教师可从音阶、音高、唱名等基础训练开始,加强音准部分教学,利用音阶过渡音程教学法,提高发声教学质量。同样,教师在进行发声训练指导时,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教边唱,或融入器乐伴奏,再逐渐展开清唱。考虑到学生的心智特点,在歌唱教学中,也可满足学生的兴趣,將流行歌曲融入发声练习。变声期的学生容易出现声音沙哑、因无法调控声音而音调不准或破音等现象,教师不能因此否定学生的歌唱天赋,而要安排针对性的发声训练,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 如借助《青藏高原》进行发声训练,该曲有多个高音点,对学生的声带及歌唱技巧要求很高。教师可以调整歌唱训练难度,注重趣味发声训练。在歌唱时,让学生了解气息知识,把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注重气息的调控。在胸式呼吸训练中,让学生通过站立、闭眼保持冥想状态,呼吸时以肋骨和胸骨为主要活动部位,感受呼吸与发声的关系。在腹式呼吸训练中,让学生把手放在肚脐位置,通过腹部凸起与变化,对呼吸后气体的流动进行感知,进而感知气息与发声的关系。不同的发声练习方法,能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巧,避免用嗓子歌唱,破坏声带。呼吸训练法的指导,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歌唱的要诀,结合具体歌曲,把握趣味发声的训练特点。需要强调的是,在发声训练中,教师要善于增强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言语激励,引领学生主动体验不同的发声方法,诱发学生对歌唱学习的内在情感。教师还要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表扬,让学生从趣味发声训练中,保持持久的歌唱学习动力。
四、创新多元化教法,助推学生歌唱能力养成
在初中阶段的歌唱教学实践中,教法的选择要多样化,要能够顺应学生的歌唱興趣,创新教学理念。当前,初中音乐教材以歌唱曲目、欣赏乐曲、课后练习为主,教师在教法上如果只是进行机械训练,势必降低学生的歌唱积极性。因此,要增强多样化教法的应用,如采用合作分组的方法进行歌唱训练,加强学生间的互动,让其发现自身不足,改进唱法。此外,歌唱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将歌唱好,更要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文化与情感,经典民歌的教唱亦是如此。民歌通俗易懂,学生在聆听中容易把握民歌的情韵。
如在教唱《无锡景》时,教师可以结合江南水乡的人文特点,与《茉莉花》并行教唱。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现《茉莉花》,音图并茂,清新的画面、优美的旋律,激活学生的音乐情感。接着,播放《无锡景》,让学生比较两首歌曲的特点,增进学生对民歌的理解。歌唱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范唱与指导,教师的范唱,可以帮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歌曲节奏与旋律,体会歌曲的音乐趣味。教师范唱时要注重歌曲的情感表达,以《川江船夫号子》为例,该曲为四川民歌,通过多媒体伴奏教师在范唱中要让学生聆听其独特的节奏美。接着教师可以展现纤夫拉船的图片,边范唱边表演,激发学生对“号子”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由此介绍更多的“号子”曲,如渔船号子、搬运号子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号子”民歌的独特意蕴。
要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彩,歌唱活动趣味横生,教师还可以对角色扮演、自制乐器、音乐知识问答等活动进行整合,提高歌唱教学的有效性。如《黄河船夫曲》语言朴素,音调粗犷,可以采用男生、女生问答方式,让学生感受陕北民歌的豪放与乐观。或采用组唱方式,第一组学生唱问,第二组学生唱答,第三组学生拍手伴奏,第四组学生动作表演。让不同组之间通过有序配合,一起演练营造浓郁的课堂氛围,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认同感。
总之,歌唱教学涵盖的内容广泛,如歌曲知识、乐理方法、歌唱技巧、情感表达等。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教师要立足班情,注重多样化教法创新,了解每个学生的音乐歌唱条件,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学习热情,进行针对性发声训练,让学生从歌唱中获得音乐审美品质,提升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柳莹.歌唱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J].求知导刊,2015(5).
[2]魏东.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探讨[J].成才之路,2016(14).
[3]李明明.论音乐审美经验在音乐表演艺术中的作用[D].吉林艺术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