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这句话强调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中国的伦理观点上最重要的追求,树立德行之所以处在首要位置,是因为一个人的德行是社会文明进步最重要的标志。树人必先树立德行,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必先以德育为主。因此,学校教育工作必先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接班人,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的行为习惯等各方面,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本文旨在谈谈德育工作的方法,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用爱转化“问题生”,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关键词】班级管理;师生关系;心理沟通;问题生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培养人才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长远之计。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严肃面对的事情,而“立德”恰恰是“树人”最好的保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怎样搞好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值得斟酌的问题。做好了德育工作,其他教学工作的难题就能“逢山开路”,也就能为学生构建一个有德有才、有爱有义的优秀班集体。
一、让学生建立健全班集体常规管理制度
班级是学校大家庭里的一员,这个成员可不简单。因为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性格各异,不确定性太多。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都不容易,又何况一个班主任要管理好几十个孩子?当然,这也并不是没有规律可遵循。“以生为本”是管理好一个班集体的根本路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以生为本”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班集体管理的魂灵。“以生为本”,把班级管理的优先权交给学生,通过他们的团结互助、相互监管等途径养成良好的班风。实践证明,只有以“以生为本”作为管理的出发点,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实效。因此,制定班级常规管理制度时,要面对向全班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己制定,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当家作主”,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班集体的管理。
二、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心理沟通是开展班级管理的重要条件之一。师生之间若能经常进行心理沟通,那么许多棘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加强心理沟通,管理班级才能集学生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通过心理沟通,学生能理解老师对他们的教育要求,从心理上乐意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并化为实际行动;老师能理解学生的言行,以及言行产生的原因,掌握学生的诉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真正的想法。同时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应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才能体谅学生,不产生误解。有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有的教师性格温顺,却能驯服调皮的学生;有的严格教育、批评学生,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但有的老师却无论如何都事与愿违。说明教育的方式方法不一样,导致教师在学生的地位不一样,教育的效果也就不一样。“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作为教师,应该有一种这样的胸怀,特别是面对“问题学生”,接受他们的差异,用自己的真心与爱心去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平等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有效的心理沟通基础之上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一把钥匙。只有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交流教育才有效果,德育才有方向。
那么,师生之间要进行心理沟通,班主任老师要怎样做才能使教育更为有效呢?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以下三点特别重要。
1.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言传身教
师者,是学生的指南针、引路人,己身正,学生行而有效;己身不正,学生行而害之。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应该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加强自身学习,言传身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连这些理论知识都不掌握,怎么能够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关系平等而和谐呢?“身教重于言教”,根据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身行为规范、语言、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熏陶学生、感染学生,自身先树立道德的榜样,再影响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2.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开端教育
记得,笔者刚接手一个班级时,下了很多功夫,制定班级常规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笔者不停地斟酌班级宣言、班歌、班魂,以及各学科常规教学要求,以便迅速建立起教师的威信,避免乱班、乱堂现象的出现,使师生关系融洽相处。
3.建立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級组织
通过培养班干部,班级常规管理制度的制定,学生德行的评价,以及班级活动的多样化开展,使班集体成为一个风气正、遵规守纪、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团队。也只有这样的班集体,用良好的氛围孕育学生,熏陶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用爱心、诚心、信心、耐心来管理学生,做好学生的工作
在班级管理中,“问题生”是会经常遇到的。笔者从管理的实践观察,“问题生”一般都不愿意跟家长、老师、同学沟通,以致于他们形成孤僻、狂野、不合众的个性,但教师无权选择受教育的对象,正如叶圣陶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中不能缺乏有效的沟通,没有沟通,教师的“铁骨柔情”,学生就不懂。对于“问题生”,教师只有通过爱进行有效沟通,唤醒他们对生活、对学习的信心和乐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从中获得健康的成长。爱是教育转化“问题生”的感情基础,用爱育学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良好的班级环境是转化“问题生”的“沃土”
教师碰到学生的“逆反”“不听话”,心理就会产生厌恶之感,但笔者认为“问题学生”的逆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有些学生的“逆反语言”能激发他的逆向思维,促使教师反思;有些逆反行为能引起教师重视,完善班规。只要教师在面对问题时,运用教育机智去引导和处理,或许会“柳暗花明”。当然,我们应该分析“问题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在哪里,积极的要加以引导和鼓励,消极的则更应说服和教育。班主任应以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为宗旨,让它成为转化“问题生”的“沃土”。
2.抓住时机,用理解、尊重做好转化工作
其实,“问题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岐视使他们自卑或自暴自弃,他们的内心极其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重视。为人师者,应真心、用心对待他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更要心平气和,以诚相待,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
3.加强家校链接,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生活即教育。”学生的一切品行来源于生活,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子不教,父之过。”因此,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中的生活教育也尤关重要。家校合作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趋向,教师跟家长的沟通、配合紧密了,就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班级的管理若有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那么工作的开展会更加顺利,学生进步也更快。因此,我们不能以对立的态度来对待“问题生”的“不听话”。而应该静下心来,了解他们的心态动机,与家长密切沟通,共同给学生以朋友的关怀、期待和信任。
四、结语
总之,以德立人,以爱育人是教育的本质。“立德”才能“立人”,德为先,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前提。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过人的睿智、博爱、崇高的德行去启发、教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超凡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国家之栋梁。
参考文献:
[1]刘震乾.教学探讨拾穗[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2]郭树升.以德立教,以爱育人[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
【关键词】班级管理;师生关系;心理沟通;问题生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培养人才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长远之计。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严肃面对的事情,而“立德”恰恰是“树人”最好的保证。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怎样搞好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值得斟酌的问题。做好了德育工作,其他教学工作的难题就能“逢山开路”,也就能为学生构建一个有德有才、有爱有义的优秀班集体。
一、让学生建立健全班集体常规管理制度
班级是学校大家庭里的一员,这个成员可不简单。因为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性格各异,不确定性太多。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都不容易,又何况一个班主任要管理好几十个孩子?当然,这也并不是没有规律可遵循。“以生为本”是管理好一个班集体的根本路径。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以生为本”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班集体管理的魂灵。“以生为本”,把班级管理的优先权交给学生,通过他们的团结互助、相互监管等途径养成良好的班风。实践证明,只有以“以生为本”作为管理的出发点,才能取得良好的管理实效。因此,制定班级常规管理制度时,要面对向全班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己制定,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当家作主”,以主人翁的心态参与班集体的管理。
二、增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心理沟通是开展班级管理的重要条件之一。师生之间若能经常进行心理沟通,那么许多棘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加强心理沟通,管理班级才能集学生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通过心理沟通,学生能理解老师对他们的教育要求,从心理上乐意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并化为实际行动;老师能理解学生的言行,以及言行产生的原因,掌握学生的诉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真正的想法。同时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应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才能体谅学生,不产生误解。有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有的教师性格温顺,却能驯服调皮的学生;有的严格教育、批评学生,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但有的老师却无论如何都事与愿违。说明教育的方式方法不一样,导致教师在学生的地位不一样,教育的效果也就不一样。“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作为教师,应该有一种这样的胸怀,特别是面对“问题学生”,接受他们的差异,用自己的真心与爱心去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平等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有效的心理沟通基础之上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一把钥匙。只有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交流教育才有效果,德育才有方向。
那么,师生之间要进行心理沟通,班主任老师要怎样做才能使教育更为有效呢?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以下三点特别重要。
1.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言传身教
师者,是学生的指南针、引路人,己身正,学生行而有效;己身不正,学生行而害之。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应该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加强自身学习,言传身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连这些理论知识都不掌握,怎么能够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师生关系平等而和谐呢?“身教重于言教”,根据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身行为规范、语言、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熏陶学生、感染学生,自身先树立道德的榜样,再影响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2.教师应把握好学生的开端教育
记得,笔者刚接手一个班级时,下了很多功夫,制定班级常规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笔者不停地斟酌班级宣言、班歌、班魂,以及各学科常规教学要求,以便迅速建立起教师的威信,避免乱班、乱堂现象的出现,使师生关系融洽相处。
3.建立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級组织
通过培养班干部,班级常规管理制度的制定,学生德行的评价,以及班级活动的多样化开展,使班集体成为一个风气正、遵规守纪、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团队。也只有这样的班集体,用良好的氛围孕育学生,熏陶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用爱心、诚心、信心、耐心来管理学生,做好学生的工作
在班级管理中,“问题生”是会经常遇到的。笔者从管理的实践观察,“问题生”一般都不愿意跟家长、老师、同学沟通,以致于他们形成孤僻、狂野、不合众的个性,但教师无权选择受教育的对象,正如叶圣陶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中不能缺乏有效的沟通,没有沟通,教师的“铁骨柔情”,学生就不懂。对于“问题生”,教师只有通过爱进行有效沟通,唤醒他们对生活、对学习的信心和乐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从中获得健康的成长。爱是教育转化“问题生”的感情基础,用爱育学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良好的班级环境是转化“问题生”的“沃土”
教师碰到学生的“逆反”“不听话”,心理就会产生厌恶之感,但笔者认为“问题学生”的逆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有些学生的“逆反语言”能激发他的逆向思维,促使教师反思;有些逆反行为能引起教师重视,完善班规。只要教师在面对问题时,运用教育机智去引导和处理,或许会“柳暗花明”。当然,我们应该分析“问题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根源在哪里,积极的要加以引导和鼓励,消极的则更应说服和教育。班主任应以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为宗旨,让它成为转化“问题生”的“沃土”。
2.抓住时机,用理解、尊重做好转化工作
其实,“问题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岐视使他们自卑或自暴自弃,他们的内心极其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重视。为人师者,应真心、用心对待他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更要心平气和,以诚相待,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
3.加强家校链接,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生活即教育。”学生的一切品行来源于生活,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子不教,父之过。”因此,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中的生活教育也尤关重要。家校合作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趋向,教师跟家长的沟通、配合紧密了,就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班级的管理若有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那么工作的开展会更加顺利,学生进步也更快。因此,我们不能以对立的态度来对待“问题生”的“不听话”。而应该静下心来,了解他们的心态动机,与家长密切沟通,共同给学生以朋友的关怀、期待和信任。
四、结语
总之,以德立人,以爱育人是教育的本质。“立德”才能“立人”,德为先,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前提。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用过人的睿智、博爱、崇高的德行去启发、教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超凡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国家之栋梁。
参考文献:
[1]刘震乾.教学探讨拾穗[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2]郭树升.以德立教,以爱育人[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