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才教育促进社会学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 :教师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z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才教育是现阶段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方式,是改革当前社会学教育的有益选择。通过对社会学教育的现状以及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实施通才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在社会学教育中的问题。
  [关键词]通才教育;促进;教学改革
  
  1 什么是通才教育
  
  所谓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即知识面较广、发展较全面、活动领域较宽的人才。与此相应的是专才,专才指只着意于某一专业甚至一个小专业的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知识面较窄的人才。跟通才教育、专才教育最相关的一对教育范畴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识教育是指高校全体学生所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养成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富有社会责任感。专业教育往往亦称专门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专业人才的教育。前者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通才教育可以依托专业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学专业发展。
  通才教育,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与其说是一种确定的教育制度,不如说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如扩大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重视文科教育等,都和通才教育的思想相通。
  我校社会学专业始自于1993年。但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出了《社会学概论》的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社会学概论》课程日趋成熟。尤其是在社会学专业设立之后,《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授课内容、方法、实践、文献等诸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2 社会学的理论学习对通才教育的需求
  
  社会学是一个综合的学科,在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中大量地借用了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这些相关学科包括了哲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等。所以在社会学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各学科的整合。而且前我国高校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上也追求打破专业限制,培养全面的人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已基本达成共识,即高等教育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以素质教育为主,并在学科设置上淡化专业。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的社会学教学只有适应通才教育才能达到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目标。
  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训练,对这一点,理论界已达成共识。问题是我们通过怎样的方式将实务性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传递给学生?我们大致归纳出这么几种方式:
  一是调整教学内容,将一些反映实务问题的课程结合进来,如社会问题、社会福利政策等;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使学生能够养成勤思考的习惯。并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在社会学课堂教学方法以外,增加实际需要的一些方法。如社会调查方法、社会统计方法等;
  三是增加学生集中实习的时间。这些训练方法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训练学生“懂得什么”,让学生懂得用什么样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内的问题。换句话说,是训练懂得理论分析。
  四是注重实践。社会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此,课程在内容安排上专门制定了实践环节,如安排学生参观、进行调查、实习、讨论等。
  五是课程重点、难点突出。该课程内容较多,涉及的范围较广,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课程的重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主要有:人的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区、社会问题等。对于课程中的难点,则要对学生进行仔细辅导,务求使学生能够明白、掌握。课程难点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社会互动、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保障、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等。
  
  3 以通才教育促进社会学教育的发展
  
  首先,实施通才教育是时代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对综合大学提出的客观要求。而科技进步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和利用,由此,高等教育的发展便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综合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有集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为一体的特殊作用,因而它在人才的培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使综合大学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人。因此,综合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修养,这样才能适应形形色色的社会岗位,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可见,经济的发展要求综合大学必须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通才教育则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有效模式。
  其次,实施通才教育是综合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以科研成果及其应用为依托,进行基础和实践教学。综合大学作为科技发展和研究的前沿,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爆炸现象的加剧,知识老化速度日益加快,以致专业知识的陈旧速度明显大于其获取速度,据统计,一个大学生从大学仅能获得10%的有用知识。因而综合大学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能力和总体素质的培养。同时综合大学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从事研究、教育、工程等各个方面的人才,将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一性质决定了综合大学必须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全面发展的人才。
  然而,目前我国多数综合大学专业设置单一,多以专业教育为主,而忽视了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专业化教育的弊病便日益显露出来,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狭窄的知识面和薄弱的文化修养,已难以在社会上适应和生存,造成“人才不才”的现象。因此要造就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综合大学必须摆脱旧的培养模式,发挥综合院校的优势,实行通才教育。
  在综合大学进行通才教育,不仅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普遍关注,而且在许多高校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此,结合一些我们的做法,谈几点建议。
  3.1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拘泥于过去。如教学大纲不能一劳永逸,而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
  3.2 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争取在教学方法上取得一定突破。要将教学研讨制度化、长期化。
  3.3 在教学实践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社会学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实践的重要性。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我们要把实践放在重要位置上考虑,加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其实践能力。
  3.4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我们要努力创新,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教学效果。如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能够做到多媒体技术的充分使用,使课件更加形象、生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还可以运用网络技术,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不拘泥于教室这个唯一的空间。
  3.5 要优化教学管理体制,它是通才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要改变旧的严管严卡的做法,实行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加强平时的因势利导;总之,在管理方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从而从根本上达到通才教育的目的。
  3.6 要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热情;实行教与学的统一,给学生一定范围内的选择权,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提出有创意的设想和见解。
  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只有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学专业的发展。社会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取向应以通才教育为主以适应及促进现阶段社会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剑萍,2002,20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张力,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5)
  [2]刘继同,1994,发展型社会福利与发展型社会工作教育,国外社会科学,(11)
  [3]唐纪南,1998,专才,通才,个性化,江苏高教,(03)
  [4]王思斌,2004,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
  [5]张友琴,1997,社会工作教育在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中的任务,中国社会工作,(02)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我着实经历了第一个吃螃蟹的痛苦过程,虽有过迷茫、困惑、消极的情绪,但也有切身的感悟和收获。所以,我想将自己在这学期新课程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模块一分子与细胞)所得到的一点体会,以及我们应该要把握的重点总结出来,和大家进行相关教学经验的交流,并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以求共同提高。    1 多肽的命名    多肽:含有多个氨基酸单元的聚合物,可以看作是由多个氨基酸分子
期刊
[摘要]本文对师范院校非环境专业开设人与自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并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初见成效。  [关键词]非师范专业;人与自然;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师范类高等院校,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环境教育训练还不够,尤其是高校的环境伦理教育更加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不同专业方向的未来教师,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受一种带有系统性、综合性的环境教育培训,经
期刊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味的“授业解惑”,把单纯的课本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强行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应付地接受学习。传统教学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和“盛果子的筐子”。但摘果子的人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是教师把“果子”摘下来,硬塞给了学生。学生仅仅是一个听众,发挥的只是盛果子的筐的作用,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得到的只是“死”知识,丢掉
期刊
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在强调适应男女生普遍具有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也要深入研究两性各自特有的发展规律,文章针对当前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漠视性别差异,尤其是忽视女生的教育现状,提出语文教学应遵循性别心理差异因性施教:因势利导,发展优势,补救劣势,促进女生和谐平衡发展,    1 调查情况    我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至十册课本中的男女比例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十册课本中共110篇
期刊
口语训练是当今小学生作文提前起步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低年级要抓好这一部分的训练,才能为中、高年级的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很差,这与在低年级时不注重口语训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我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口语交际时有的学生无话可说,有的想说不知道从哪说起,有的东一句,西一句的说,还有的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有的想到了什么,却找不到适当的语言表达,
期刊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必要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践中。本文在简要介绍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后,着重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环节以及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要求,并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修养与法律基础;案
期刊
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  解决物理问题是学习物理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实现认识上第二次飞跃的主要途径。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是具体问题情景与原有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高中生在解决物理问题中存在三个方面的薄弱环节:一是头脑中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二是不能建立完整的物理情景,选择合理的物理模型;三是不善于发现题目中的隐蔽条件理顺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08年高考理科综合卷部分化学试题介绍解题的四个基本过程以及几种常见的方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帮助学生脱离题海,提高解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考;化学;解题方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隐性课程观认为,地理课程资源指学校、社会和自然界中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如校园内利用地理园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环保教育等,来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条件,为地理教学服务,并最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地理;隐性课程;资源    根据隐性课程的观点,地理课程资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地图册以及各种教学参考书等,还应该包括学生生活中以及
期刊
如果说化学概念是知识网络中的“节点”,“物质的量”则是一个核心“节点”,它是连接着微观和宏观、定性和定量的桥梁,贯穿着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始终,它是一个教学重点,同时化学计算一直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作为一个工具性知识,它放在高一化学第一章,当学生带着兴奋、好奇、期待、畏惧等诸多复杂情绪踏入高中化学世界时,他们的第一个较量对手就是“物质的量”的计算,这一回合较量的成败对他们整个高一化学学习信心至关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