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拂面而来的春风,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盎然的生机和鲜活的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化学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了。
1.教改突破口——教学方式的更新
以往的高中化学课程,也承认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表现在听课、实验、作业等一切服从教师安排: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布置4道作业题,不能只做3道;教师安排实验,全班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对具体知识内容、实验过程提出问题时,教师通常立即解答,把结果呈现给学生。
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应主动构建化学知识和相关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碰到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引导、指导。比如,浓硫酸使润湿的蔗糖炭化变黑的同时,逐渐产生“蘑菇”状泡沫,学生提出:为什么有泡沫?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此时,教师千万不能说出自己的判断,而应启发学生:这个反应系统的几种物质可能发生哪些反应(包括生成物在参与反应)?有泡沫,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气体生成,请同学们猜测,气体中可能有哪些物质?泡沫液体中可能有些什么物质?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检验。学生通过讨论、与教师交流、修正,推测生成物中可能含有SO2、CO2、CO、H2O等气体,设计实验验证这些气体方案当堂就能完成,具体实施要利用课外时间,做完后还要求学生讨论小结,谈谈收获和体会。这个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有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假设),学生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归纳实验结果,并反思原来对问题的分析及探索过程的行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为主体主动建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念都得到了协调发展。
2.教改的关键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教改中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化学这门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实验。在实验课上大胆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小老师”们备课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特别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是这样。学生当老师,他们会依照自己的认知特点去解释和说明学习的内容。这样,教师能更好得了解学生,对学生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欠缺的地方加以适当引导。众所周知,在矛盾暴露的地方常常是学生思维的增长点。因此,有些课让学生充分当教师也是很必要的。
在化学课上,教师会提出一些问题要学生去讨论,然后各自阐述观点。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发言的时间,如果过早的去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评述,会中断、限制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影响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体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巧妙的设计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发挥积极主动性,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表述观点和认识,使学生不会因为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否定而不愿陈述与众不同的、甚至是很有见解的看法。
3.教改的保障——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对教师而言,新课改是一个机遇,又是一项挑战。“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要准备好十桶水、长流水。”就“电化学腐蚀”这一个专题来说,以前是高三才讲到的知识,现在高一课本中就出现了,而且学生刚刚接触到高中的化学,基础还比较薄弱,接受这样的知识点肯定很难。所以,无形当中,加大了教师备课时的难度。课堂上学生的质疑,有时让我感到有些“窘”,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不时感受到自身知识的缺乏,为此,我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学习,利用一切时间来给自己充电,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利用空余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些化学小常识,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教学改革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的迷人魅力,深刻体会了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真正内涵。教改给了我更多的启迪和思考,在我和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信息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使我和学生一道打破了课堂的宁静,走下讲台,走出教室,走向广阔的社会,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共生、和谐平等。正如比尔·约翰逊所说,“教育改革就像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一样,这是一个有点惊慌和兴奋的过程,你自己来决定。尝试一下,即使仅仅在这条路上走几步,也许会留下你自己的脚印。”
1.教改突破口——教学方式的更新
以往的高中化学课程,也承认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表现在听课、实验、作业等一切服从教师安排: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布置4道作业题,不能只做3道;教师安排实验,全班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对具体知识内容、实验过程提出问题时,教师通常立即解答,把结果呈现给学生。
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应主动构建化学知识和相关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碰到问题,教师应该及时引导、指导。比如,浓硫酸使润湿的蔗糖炭化变黑的同时,逐渐产生“蘑菇”状泡沫,学生提出:为什么有泡沫?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此时,教师千万不能说出自己的判断,而应启发学生:这个反应系统的几种物质可能发生哪些反应(包括生成物在参与反应)?有泡沫,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气体生成,请同学们猜测,气体中可能有哪些物质?泡沫液体中可能有些什么物质?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检验。学生通过讨论、与教师交流、修正,推测生成物中可能含有SO2、CO2、CO、H2O等气体,设计实验验证这些气体方案当堂就能完成,具体实施要利用课外时间,做完后还要求学生讨论小结,谈谈收获和体会。这个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有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假设),学生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归纳实验结果,并反思原来对问题的分析及探索过程的行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为主体主动建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念都得到了协调发展。
2.教改的关键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教改中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化学这门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实验。在实验课上大胆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小老师”们备课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特别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更是这样。学生当老师,他们会依照自己的认知特点去解释和说明学习的内容。这样,教师能更好得了解学生,对学生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欠缺的地方加以适当引导。众所周知,在矛盾暴露的地方常常是学生思维的增长点。因此,有些课让学生充分当教师也是很必要的。
在化学课上,教师会提出一些问题要学生去讨论,然后各自阐述观点。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发言的时间,如果过早的去肯定或否定学生的评述,会中断、限制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影响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体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巧妙的设计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发挥积极主动性,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表述观点和认识,使学生不会因为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否定而不愿陈述与众不同的、甚至是很有见解的看法。
3.教改的保障——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对教师而言,新课改是一个机遇,又是一项挑战。“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就要准备好十桶水、长流水。”就“电化学腐蚀”这一个专题来说,以前是高三才讲到的知识,现在高一课本中就出现了,而且学生刚刚接触到高中的化学,基础还比较薄弱,接受这样的知识点肯定很难。所以,无形当中,加大了教师备课时的难度。课堂上学生的质疑,有时让我感到有些“窘”,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不时感受到自身知识的缺乏,为此,我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学习,利用一切时间来给自己充电,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利用空余时间给学生讲解一些化学小常识,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教学改革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的迷人魅力,深刻体会了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真正内涵。教改给了我更多的启迪和思考,在我和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信息交流、共同学习的平台,使我和学生一道打破了课堂的宁静,走下讲台,走出教室,走向广阔的社会,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共生、和谐平等。正如比尔·约翰逊所说,“教育改革就像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一样,这是一个有点惊慌和兴奋的过程,你自己来决定。尝试一下,即使仅仅在这条路上走几步,也许会留下你自己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