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149-01
摘要:生成性教学指教师在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理解,从而完成从知识到精神的自我建构。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实现生成性教学是本文笔者所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互动 兴趣 光彩
生成性教学指教师在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理解,从而完成从知识到精神的自我建构。因此,要想使课堂生光彩,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
1、心动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上课伊始,要很快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东方之珠》的导入阶段,播放《鸟瞰香港风光》视频,让学生说观后感,然后顺学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精力分散时,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人物动作或语言,使之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如让学生表演《小稻秧脱险记》“杂草纷纷倒了下去”。教学过程中也可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运用动人歌曲、巧妙提问、鼓励评价等激趣。在结束教学前,结合文本及学生的生活,适当延伸。如学完《小稻秧脱险记》,我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或受到什么启发?”A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我了解了除草剂的科学知识,认识到我们要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的好习惯。”B生:“农民伯伯收获一季庄稼要付出很多艰辛甚至危险,所以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说到这学生唱起了歌曲《悯农》:“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这一小小的举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资源,使语文课堂在动态生成中闪耀光芒。
2、行动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一是动口。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多议等。二是动脑。学生就标题或内容或写法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散求异,允许对文本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如学习《掌声》时我问:“小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说:“小英讲的是童年时妈妈为她赶织毛衣的故事”。尽管这个答案不符合文本,但我也没有断然否定,毕竟童年是人生的美好时期。三是动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用规定的符号在课本上圈点批注,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或针对文本的特点进行改写、仿写、看图写话或写读后感等习作练笔。如学了《东方之珠》学生仿照课文第五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四是动身。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展示某些教学内容,比教师口语的描述更生动传神,更易理解。如《小稻秧脱险记》“一拥而上、抢、警觉、纷纷倒下”等字词的教学。也可在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探究角色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或纵情表演。五是动情。利用录像、图片、实物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让学生心有所动。如学习《石榴》一文,上课后我给每位同学发了一个石榴(筐子里还有),学生先说石榴的颜色、形状,说的好的可以吃,吃完又说石榴的味道。之后我问:“谁能说说石榴从发芽、开花到结果的详细过程,说的好的还可以多吃一个。”(我把框里的石榴举了举)在这样的情景下进入新课的学习,效果绝不会打折扣。也可用教师在课堂上的真情投入唤起学生的情感。如《掌声》“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的眼圈儿红了。”我问:“同学们的目光包含着什么?生:“关爱,友情。”“是呀,同学们早已在关注小英了,并没有因为她身体残疾而孤立她、歧视她、取笑她。可小英为什么哭了呢?”生:“小英很无奈,很痛苦,很委屈。”“这时的小英最需要什么?”生:“信任,尊重,鼓励。”“那我们就用各自的方式为小英加油吧!”生:“小英,我相信你能行!”“小英,别怕,我们支持你!”“小英,勇敢地站起来,走上去!”这时我走下讲台,走到小英座位旁(假设)轻声唱道:“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我注意到,有几个同学的眼圈儿红了。除了课堂上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等之外,课前课后学生也动起来。课前预习,提高自学能力。课后分层作业,获得成功喜悦。
3策动
或许是性格使然,或许是知识面窄,或许是教学方式传统,课堂上往往出现学生不开口的尴尬场面,为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教师要主动出击。一要善于鼓励。对学生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及时肯定是让学生动起来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可以使用“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你能想到这一点是很了不起的”……这样一些带有较强激励性的评语,使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让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而对学生发言中出现的明显错误教师要委婉地指出。二要适当引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与探究问题的发展态势给予因势利导,把动态的课堂进行到底,不致教学戛然而止。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我让学生概括课文第一部分大意,一生说:“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没有指责学生不认真读课文、没抓住重点,而是启发学生:“他们为什么争吵?”再如学习《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时,一同学说:“这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另一同学说:“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督促学生反复读课文,最终结论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蠢蠢欲动,甚至在课堂上掀起轩然大波。如若学生不动,教师要鞭策,要鼓励引导,只有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动态生成的理想才会变成现实,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大放光彩。
摘要:生成性教学指教师在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理解,从而完成从知识到精神的自我建构。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实现生成性教学是本文笔者所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互动 兴趣 光彩
生成性教学指教师在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使学生产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理解,从而完成从知识到精神的自我建构。因此,要想使课堂生光彩,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
1、心动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上课伊始,要很快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东方之珠》的导入阶段,播放《鸟瞰香港风光》视频,让学生说观后感,然后顺学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精力分散时,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人物动作或语言,使之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如让学生表演《小稻秧脱险记》“杂草纷纷倒了下去”。教学过程中也可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的表情,运用动人歌曲、巧妙提问、鼓励评价等激趣。在结束教学前,结合文本及学生的生活,适当延伸。如学完《小稻秧脱险记》,我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或受到什么启发?”A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我了解了除草剂的科学知识,认识到我们要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的好习惯。”B生:“农民伯伯收获一季庄稼要付出很多艰辛甚至危险,所以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说到这学生唱起了歌曲《悯农》:“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这一小小的举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资源,使语文课堂在动态生成中闪耀光芒。
2、行动
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一是动口。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多议等。二是动脑。学生就标题或内容或写法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散求异,允许对文本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如学习《掌声》时我问:“小英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说:“小英讲的是童年时妈妈为她赶织毛衣的故事”。尽管这个答案不符合文本,但我也没有断然否定,毕竟童年是人生的美好时期。三是动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用规定的符号在课本上圈点批注,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或针对文本的特点进行改写、仿写、看图写话或写读后感等习作练笔。如学了《东方之珠》学生仿照课文第五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四是动身。让学生用肢体语言展示某些教学内容,比教师口语的描述更生动传神,更易理解。如《小稻秧脱险记》“一拥而上、抢、警觉、纷纷倒下”等字词的教学。也可在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探究角色特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或纵情表演。五是动情。利用录像、图片、实物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让学生心有所动。如学习《石榴》一文,上课后我给每位同学发了一个石榴(筐子里还有),学生先说石榴的颜色、形状,说的好的可以吃,吃完又说石榴的味道。之后我问:“谁能说说石榴从发芽、开花到结果的详细过程,说的好的还可以多吃一个。”(我把框里的石榴举了举)在这样的情景下进入新课的学习,效果绝不会打折扣。也可用教师在课堂上的真情投入唤起学生的情感。如《掌声》“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的眼圈儿红了。”我问:“同学们的目光包含着什么?生:“关爱,友情。”“是呀,同学们早已在关注小英了,并没有因为她身体残疾而孤立她、歧视她、取笑她。可小英为什么哭了呢?”生:“小英很无奈,很痛苦,很委屈。”“这时的小英最需要什么?”生:“信任,尊重,鼓励。”“那我们就用各自的方式为小英加油吧!”生:“小英,我相信你能行!”“小英,别怕,我们支持你!”“小英,勇敢地站起来,走上去!”这时我走下讲台,走到小英座位旁(假设)轻声唱道:“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我注意到,有几个同学的眼圈儿红了。除了课堂上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等之外,课前课后学生也动起来。课前预习,提高自学能力。课后分层作业,获得成功喜悦。
3策动
或许是性格使然,或许是知识面窄,或许是教学方式传统,课堂上往往出现学生不开口的尴尬场面,为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教师要主动出击。一要善于鼓励。对学生在课堂上出色的表现及时肯定是让学生动起来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可以使用“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你能想到这一点是很了不起的”……这样一些带有较强激励性的评语,使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让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而对学生发言中出现的明显错误教师要委婉地指出。二要适当引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与探究问题的发展态势给予因势利导,把动态的课堂进行到底,不致教学戛然而止。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我让学生概括课文第一部分大意,一生说:“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没有指责学生不认真读课文、没抓住重点,而是启发学生:“他们为什么争吵?”再如学习《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时,一同学说:“这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另一同学说:“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督促学生反复读课文,最终结论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蠢蠢欲动,甚至在课堂上掀起轩然大波。如若学生不动,教师要鞭策,要鼓励引导,只有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动态生成的理想才会变成现实,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