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融合教育基于人本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点是人的发展,它是当今国际特殊教育的趋势,在此理念下,意味着更多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而无障碍校园环境的建设则是其实现的前提与基础;中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场所,担负着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任,因此,中小学校园无障碍环境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它理应起倡导与标杆作用,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 融合教育 无障碍环境 有特殊需求的学生 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Inclusive Education: The Status and Analysis of Accessibility
Facilitie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LUO Zhengyi
(Wuhan No.2 High School, Wuhan, Hubei, 430063)
Abstract Inclusive education is based on humanism and emphasizes that the start and end point of education should be a person’s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al trend of international special education. Under this notion, more and more students who have special needs will be able to attend ordinary schools. The accessible, or “barrier-free”, facilities on school campuses are the foundation and premise of the fulfilment of this idea.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where the nine-year mandatory education takes place, carry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enhanc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ducation of citizens. Therefore, as the flagship of the propagation of equality and freedom for handicapped citizens, it is critical to set up barrier-free structure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Key words Inclusive Education; accessible facilities;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Special Education
融合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即残障学生)融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使他们得以在主流的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因此,融合教育的根本特征是接纳与包容,核心价值观是平等与尊重,而最基本的实践方式则是“参与”和“协作”。
在融合教育理念下,意味着更多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而无障碍校园环境的建设则是其实现的前提与基础。融合教育思想下无障碍校园环境,笔者认为应该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上指校园建筑的无障碍、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的无障碍等,而精神上,则应该强调从教学理念、教职员工以及普通学生的心理、态度以及行为等方面,接纳、尊重与关爱有特殊需求的同学,营造一种零距离的无障碍人文氛围。
1 融合教育下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义
2010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现有残障儿童约817万人,是世界上残障儿童最多的国家,面对这样庞大的群体,是进行隔离式特殊教育还是融合式教育?科学与实践已经证明,残障儿童一样具有巨大的潜能与无限发展空间,他们只是在某些方面有障碍,因此,从小学开始,让他们在最少受限制的校园中接受教育,通过融合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与普通学生零距离接触,增进彼此的了解、接纳与欣赏,对于发掘与发现他们的优势和潜能,为他们将来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乃至成为人类财富的创造者,将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
要实现融合目标,显然需要从初级教育阶段(中小学)开始入手,从小将这种理念带给每个社会成员,进而在经历一段社会发展后,让这个观念和目标能得到真正实现,而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无疑是这种理念实现的前提与保障。因此,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效益。
2 国内外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俗称94-142公法),指出残障儿童和青少年应该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下”接受义务教育和相关的特殊教育服务。①因此,建筑环境的设计必须考虑残障儿童和青少年的特殊需求。目前,在美国,很难找到没有融合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也几乎找不到没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普通学校。同样,加拿大也制定了最系统和全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所有学校,包括中小学、大学、职业学校等必须建立无障碍环境。
英国更是这方面的典范,《2001年特殊教育和残障人法》对《1996年教育法》作了修改与完善,并要求学校设立“无障碍建设督导员”,②从而为保障残障学生获得平等教育机会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服务支持。
在日本,融合教育的特色是创设资源教室,它指普通学生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一起学习绝大部分课程,然后,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计划,提供1~3课时/周的特殊指导,它代表着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由先前的独立到融合,从几乎毫不相关到密不可分。 在我国,融合教育的特点是随班就读,经过10余年的发展,大部分地区利用普通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将大多数轻度残障儿和青少年安排随班就读,但问题是,这种简单作法,缺乏必要的物质环境与教学支撑,仅仅视为普通班级增添一、两个同学而已,忽视了这些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既没有从教学内容或教学手段上为他们提供相应服务,更没有在校园建立无障碍环境,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今年,我们在武汉市中小学发起了“减碍·简单爱(续)——中学无障碍倡导”,这个活动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熊苏等发起的“减碍·简单爱——高校无障碍倡导”的继续,通过调查和对比发现,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大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特别是特殊高等院校,校园的无障碍硬件环境相对完整,但是,武汉市中小学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所调查的普通中学里,不到10%的学校建有无障碍设施,尤其是省级示范高中,几乎鲜有这方面的建设,所幸的是初中比高中学校情况好。中小学,作为人生教育和世界观形成的起点,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的场所,其无障碍校园环境的建设显得更为重要与迫切。
3 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14年1月8日,教育部等联合发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计划中强调“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但是,在我们发起的活动中,通过走访和调研,发现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上的问题: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目的在于确保残障儿童能平等地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发现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同样可以贡献社会的公民。由于无障碍环境主要针对残障人而设计,在我们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或同学认为“在学校,至今好像还没有见到过一位残障学生,为什么要花钱建设?”其实,并不是说你认为它不存在就不需要准备,也许正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环境,才阻碍了残障小伙伴的出现,剥夺了他们随班就读的权利。(2)设计上的问题:中小学无障碍环境的设计与规划缺乏实用性与针对性,更没有考虑残障儿童的特点,例如:在洗手间,最好设置存放衣物的储藏柜橱以及护理老师协助的空间,而目前的设计,没有深入调研残障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从普通校园环境而非无障碍设计的角度出发,过多注重形式,缺乏专业性。(3)管理上的问题:大多各种无障碍设施缺乏前期的统一规划,中期的统一建设,后期的统一管理,以及与校园整体建设同步的发展,并且,过多关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而忽视其日常的维护和实际使用效果,从而导致部分无障碍设施名存实亡,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4)重物质,轻精神: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的生态工程,目前,各级领导和学校,开始重视构建无障碍物理环境,但是缺乏相应的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的无障碍的建立,特别是,忽视营造一种全纳教育的校园文化,因此,无法达到残障儿童与普通学生之间的悦纳、接受与融合的目的。
4 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建议
(1)建立正确的融合教育的理念。融合教育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认识并尊重差异的存在,在教育中尽可能全面接纳各类学生,力争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对于特殊需要学生,考虑其身心特点,进行适时调整。在此理念下,无障碍校园环境的构建,将不再被视为校园建设的累赘与负担,而是学生群体多样性的表现,是校园建设的义务与责任。(2)营造无障碍校园文化。融合教育始于有特殊需求学生的自我接受,终于他们自我实现,校园无障碍的硬件环境,可以为他们提供公平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机会,但是,作为社会人,他们不仅仅在物质上有需求,更有精神层面的需求,更渴望周围人的理解、认可和接纳,否则,可能会封闭自己而影响学习,因此,在教职员工和普通学生中,广泛开展尊重生命、欣赏差异、完善生命的教育,使普通学生了解无障碍环境相关知识、身心障碍类别与特点,消除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岐视和偏见,营造和谐、关爱和接纳的无障碍校园文化,将是融合教育成败的决定因素。(3)构建校园特色化的无障碍建筑。校园无障碍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是一个系统的生态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配合,才能构建全方位无缝隙环境,避免“木桶效应”。目前,无障碍设计多采用美国建筑师 R.L.马赛③提出的通用设计理念,它解决了无障碍设计针对残障者的局限性,体现了设计的人性化,然而,中小学校园作为初级教育场所,决定了它既具有一般无障碍环境设计的共性,也具有其个性,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其使用者的年龄,深入了解残障儿童的实际需求,注重实用性而非形式与美观。同时,由于使用者年龄的特点,对于无障碍建筑的后期维护和保养就更为重要,建议设立专门机构,综合规划、协调、管理和维护无障碍体系的建设。(4)创设无障碍教学支持系统。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需要相应的支持与服务系统,从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设备与教材等方面,学校都应该全面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措施除了有利于普通学生的发展外,也要有利于特殊需求学生的发展。学校应当根据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的特点,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④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学有所得,并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提高在职教师特教水平,建立适合有特殊需求学生的评估体系,而且,对照顾这些学生的教师进行标准化评估,规范其管理。
5 结论
融合教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它对传统教育理念与方式也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融合教育下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漫长而逐步完善的过程,它将以人为本,平等地满足普通学生和有特殊需求学生的一切要求,从而使他们都能共享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成果,因此,切实重视与支持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小学,对于改变有特殊需求学生受教育的方式,使其有尊严地成长,让全社会学会尊重生命,接纳差异,都将产生无可估量的作用。
注释
① 于素红.美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立法演进与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1(2):3-8.
② 曹婕琼,昝飞.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地区融合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3(4):69-73.
③ 潘海啸,熊锦云.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理念发展趋势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2):42-46.
④ 庄佳骝.融合教育理念下的随班就读[J].教育导刊,2004(2):93-96.
关键词 融合教育 无障碍环境 有特殊需求的学生 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Inclusive Education: The Status and Analysis of Accessibility
Facilitie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LUO Zhengyi
(Wuhan No.2 High School, Wuhan, Hubei, 430063)
Abstract Inclusive education is based on humanism and emphasizes that the start and end point of education should be a person’s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al trend of international special education. Under this notion, more and more students who have special needs will be able to attend ordinary schools. The accessible, or “barrier-free”, facilities on school campuses are the foundation and premise of the fulfilment of this idea.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where the nine-year mandatory education takes place, carry the heavy responsibility of enhanc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ducation of citizens. Therefore, as the flagship of the propagation of equality and freedom for handicapped citizens, it is critical to set up barrier-free structure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Key words Inclusive Education; accessible facilities;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Special Education
融合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即残障学生)融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使他们得以在主流的教育体系中接受教育,因此,融合教育的根本特征是接纳与包容,核心价值观是平等与尊重,而最基本的实践方式则是“参与”和“协作”。
在融合教育理念下,意味着更多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而无障碍校园环境的建设则是其实现的前提与基础。融合教育思想下无障碍校园环境,笔者认为应该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上指校园建筑的无障碍、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的无障碍等,而精神上,则应该强调从教学理念、教职员工以及普通学生的心理、态度以及行为等方面,接纳、尊重与关爱有特殊需求的同学,营造一种零距离的无障碍人文氛围。
1 融合教育下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义
2010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现有残障儿童约817万人,是世界上残障儿童最多的国家,面对这样庞大的群体,是进行隔离式特殊教育还是融合式教育?科学与实践已经证明,残障儿童一样具有巨大的潜能与无限发展空间,他们只是在某些方面有障碍,因此,从小学开始,让他们在最少受限制的校园中接受教育,通过融合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与普通学生零距离接触,增进彼此的了解、接纳与欣赏,对于发掘与发现他们的优势和潜能,为他们将来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乃至成为人类财富的创造者,将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
要实现融合目标,显然需要从初级教育阶段(中小学)开始入手,从小将这种理念带给每个社会成员,进而在经历一段社会发展后,让这个观念和目标能得到真正实现,而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无疑是这种理念实现的前提与保障。因此,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效益。
2 国内外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俗称94-142公法),指出残障儿童和青少年应该在“最少受限制环境下”接受义务教育和相关的特殊教育服务。①因此,建筑环境的设计必须考虑残障儿童和青少年的特殊需求。目前,在美国,很难找到没有融合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也几乎找不到没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普通学校。同样,加拿大也制定了最系统和全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所有学校,包括中小学、大学、职业学校等必须建立无障碍环境。
英国更是这方面的典范,《2001年特殊教育和残障人法》对《1996年教育法》作了修改与完善,并要求学校设立“无障碍建设督导员”,②从而为保障残障学生获得平等教育机会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服务支持。
在日本,融合教育的特色是创设资源教室,它指普通学生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一起学习绝大部分课程,然后,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计划,提供1~3课时/周的特殊指导,它代表着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由先前的独立到融合,从几乎毫不相关到密不可分。 在我国,融合教育的特点是随班就读,经过10余年的发展,大部分地区利用普通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将大多数轻度残障儿和青少年安排随班就读,但问题是,这种简单作法,缺乏必要的物质环境与教学支撑,仅仅视为普通班级增添一、两个同学而已,忽视了这些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既没有从教学内容或教学手段上为他们提供相应服务,更没有在校园建立无障碍环境,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今年,我们在武汉市中小学发起了“减碍·简单爱(续)——中学无障碍倡导”,这个活动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熊苏等发起的“减碍·简单爱——高校无障碍倡导”的继续,通过调查和对比发现,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大多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特别是特殊高等院校,校园的无障碍硬件环境相对完整,但是,武汉市中小学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所调查的普通中学里,不到10%的学校建有无障碍设施,尤其是省级示范高中,几乎鲜有这方面的建设,所幸的是初中比高中学校情况好。中小学,作为人生教育和世界观形成的起点,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的场所,其无障碍校园环境的建设显得更为重要与迫切。
3 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14年1月8日,教育部等联合发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计划中强调“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但是,在我们发起的活动中,通过走访和调研,发现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观念上的问题: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目的在于确保残障儿童能平等地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发现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成为同样可以贡献社会的公民。由于无障碍环境主要针对残障人而设计,在我们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或同学认为“在学校,至今好像还没有见到过一位残障学生,为什么要花钱建设?”其实,并不是说你认为它不存在就不需要准备,也许正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环境,才阻碍了残障小伙伴的出现,剥夺了他们随班就读的权利。(2)设计上的问题:中小学无障碍环境的设计与规划缺乏实用性与针对性,更没有考虑残障儿童的特点,例如:在洗手间,最好设置存放衣物的储藏柜橱以及护理老师协助的空间,而目前的设计,没有深入调研残障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从普通校园环境而非无障碍设计的角度出发,过多注重形式,缺乏专业性。(3)管理上的问题:大多各种无障碍设施缺乏前期的统一规划,中期的统一建设,后期的统一管理,以及与校园整体建设同步的发展,并且,过多关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而忽视其日常的维护和实际使用效果,从而导致部分无障碍设施名存实亡,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4)重物质,轻精神: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的生态工程,目前,各级领导和学校,开始重视构建无障碍物理环境,但是缺乏相应的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的无障碍的建立,特别是,忽视营造一种全纳教育的校园文化,因此,无法达到残障儿童与普通学生之间的悦纳、接受与融合的目的。
4 中小学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建议
(1)建立正确的融合教育的理念。融合教育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认识并尊重差异的存在,在教育中尽可能全面接纳各类学生,力争做到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对于特殊需要学生,考虑其身心特点,进行适时调整。在此理念下,无障碍校园环境的构建,将不再被视为校园建设的累赘与负担,而是学生群体多样性的表现,是校园建设的义务与责任。(2)营造无障碍校园文化。融合教育始于有特殊需求学生的自我接受,终于他们自我实现,校园无障碍的硬件环境,可以为他们提供公平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机会,但是,作为社会人,他们不仅仅在物质上有需求,更有精神层面的需求,更渴望周围人的理解、认可和接纳,否则,可能会封闭自己而影响学习,因此,在教职员工和普通学生中,广泛开展尊重生命、欣赏差异、完善生命的教育,使普通学生了解无障碍环境相关知识、身心障碍类别与特点,消除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岐视和偏见,营造和谐、关爱和接纳的无障碍校园文化,将是融合教育成败的决定因素。(3)构建校园特色化的无障碍建筑。校园无障碍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是一个系统的生态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配合,才能构建全方位无缝隙环境,避免“木桶效应”。目前,无障碍设计多采用美国建筑师 R.L.马赛③提出的通用设计理念,它解决了无障碍设计针对残障者的局限性,体现了设计的人性化,然而,中小学校园作为初级教育场所,决定了它既具有一般无障碍环境设计的共性,也具有其个性,因此,应该充分考虑其使用者的年龄,深入了解残障儿童的实际需求,注重实用性而非形式与美观。同时,由于使用者年龄的特点,对于无障碍建筑的后期维护和保养就更为重要,建议设立专门机构,综合规划、协调、管理和维护无障碍体系的建设。(4)创设无障碍教学支持系统。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需要相应的支持与服务系统,从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设备与教材等方面,学校都应该全面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措施除了有利于普通学生的发展外,也要有利于特殊需求学生的发展。学校应当根据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的特点,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④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学有所得,并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提高在职教师特教水平,建立适合有特殊需求学生的评估体系,而且,对照顾这些学生的教师进行标准化评估,规范其管理。
5 结论
融合教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它对传统教育理念与方式也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融合教育下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漫长而逐步完善的过程,它将以人为本,平等地满足普通学生和有特殊需求学生的一切要求,从而使他们都能共享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成果,因此,切实重视与支持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小学,对于改变有特殊需求学生受教育的方式,使其有尊严地成长,让全社会学会尊重生命,接纳差异,都将产生无可估量的作用。
注释
① 于素红.美国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立法演进与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1(2):3-8.
② 曹婕琼,昝飞.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地区融合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3(4):69-73.
③ 潘海啸,熊锦云.无障碍环境建设整体理念发展趋势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07(2):42-46.
④ 庄佳骝.融合教育理念下的随班就读[J].教育导刊,2004(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