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四十年画像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lytek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基于一种对历史、对事业负责的使命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陈如平研究员为总主编、以该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人员为主要研究团队,系统总结梳理了过去四十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最终形成并出版了《辉煌四十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大事记》的出版为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基础教育发展的人士提供了系统回望我国基础教育四十年改革历程的完整素材,也为基础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有力的实用工具,其价值不仅止于纪念和总结,更重要的是为未来我国基础教育的研究及实践提供了历史基石,功莫大焉。
  《大事记》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三卷,其中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卷又以2000年为界,分为上、下两册。在《大事记》内容的实践跨度上,编撰团队并未刻板地遵循四十周年这一象征性概念的限制,而是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开放的历史事实出发,以1977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两个尊重”谈话为起点,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基础教育改革框架,保持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历史进程的全貌,这也充分展现了编撰团队实事求是和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务实态度。《大事记》以改革为名,不仅是为了回应国家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社会背景,更是编撰团队对“大事”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就我国基础教育四十年发展历程来看,凡能称得上大事者,几乎无不是改革的成果。在此意义上,大事是改革的结果,改革是大事出现的土壤。以改革为题,使本书实现了内容的高度聚焦。
  《大事记》对“大事”的认定和选择实现了上与下、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实施的有机结合,从不同维度全面呈现了我国基础教育四十年的改革历程。一提到“大事”,人们习以为常地认为,只有那些来自国家、中央、政府的法令和政策,以及来自学界专家的突破性理论等才是“大事”。事实上,就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历程而言,其中蕴含很多自下而上的改革实践,这些实践在当时也许仅仅属于个案范畴,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影响逐步扩大,最终从一件小事演变成为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大事。如果按照我们通常的认知,则这些“小事”无法跻身于“大事”之林。可喜的是,《大事记》的编撰团队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大事”思维,而是将这些自下而上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也纳入关注视野,避免了以前诸多《大事记》编撰中存在的高高在上和脱离实践的流弊,为读者全景式地呈现了四十年基础教育改革画卷。
  《大事记》中的“改革亮点”和“索引”部分充分体现了编撰团队的智慧。一般而言,编撰者在编撰《大事记》时,往往聚焦材料的收集、整理,其价值判断只能隐含在材料收集和取舍过程之中,而无法展现其“春秋笔法”。但本《大事记》的编撰团队,在沿用传统大事記编撰对材料的忠实、客观及全面基础上,以年度为单位,设计了一个“改革亮点”板块,其中不乏撰写者自己的理解与价值呈现。尤其重要的是,“改革亮点”板块有如年度改革的索引,为读者更好地理解特定年份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指南。
  《大事记》在每卷末尾都列举出了丛书中出现过的主题词索引,并且在编排方式上呈现出别样的意味。我们在看这些索引时,可以试着从两个角度去看。一是看不同主题词出现的频次。频次高者,说明其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影响相对较大。通过将不同主题词进行频次的顺序排列,大致能看出我国基础教育四十年来关注的核心问题。二是看同一主题词的时间分布。有的主题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较为频繁,而有的则是近几年的高频词。这种现象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同一个教育问题的关注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基础教育的脉动所在。由此可见,《大事记》的索引成为一个具有研究生命力的蓝本,而不再是简单的形式罗列,这当是该《大事记》编撰的意外之得。
其他文献
作为教育者,有些事情我们做着、做过,却没有仔细去想“该不该”和“怎么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些教育惯习。而这些惯习又会在不经意间直接或间接地给学生带来种种影响或伤害。现点击3则:    “报告”    “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报告。”一声清脆响亮的报告声打破了课堂的宁静,也打碎了我刚刚营造出来的课堂情境,同学们的眼光不约而同地移向了教室门
摘要作为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區通过对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在教育发展中做到管理有依据、办学有方向、教育有方法、质量有提升,促进了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具体措施包括通过打造“数据玩家”和构建“结果应用体系”,从人才和机制两方面入手推进质量监测结果的研究和应用;通过综合研究、对比研究、个体研究,助力区域实现基于数据的精准施策;通过梳理问题清单,激发教育改进行
2016年岁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2016年年会暨学术委员会年会在岭南师范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名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和一线优秀教师代表齐聚广东湛江,围绕“创新人才培养与学校教育变革”的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一、理念转换:构建创新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认为,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对于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
拍摄地点:上海格致中学  拍摄主题:校名文化  格致中学的前身为格致书院,有着134年的办学历史。校名来源于《礼记·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的“格致”二字。格致一词本身就蕴含着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追求。因此,格致中学在校园中处处彰显格致特色,让无形的格致文化有形化。  格致中学共有5栋建筑。在有着近90年历史的“校史楼”前,有一块高达三米多的巨石,上
教育为谁?教育为人。这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但是时至今日,我们自身的教育行为对此诠释得并不完美,甚至还存在着重大缺陷。关于教育为谁的问题,我们常常说得动心,做得伤心。前不久,我和江苏常州市一所中学的4位教研组长一行5人造访了英国肯维岛(Canvey Island)上的3所学校——费泽威克学校(Furtherwick Park sch001)、圣凯瑟琳教会小学(St Katherine’s Churc
[摘要]教师要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建立强烈的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明确的思维取向;要致力于探索“具体的真理”。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强化教师独立思考能力的组织制度与组织形式。  [关键词]教师发展;独立思考;具体的真理;创造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7-0048-03    独立思考是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最为缺乏的一个专业素养。教师对课改的种
杭州江干法院前两天判了一个盗窃案,案值不大,偷化妆品。有两个点比较意外,一是“伸手被捉”的是个年轻的舞蹈老师,收入丰厚,不是为了钱;第二,经鉴定,她患有病理性偷窃,即所谓的“偷窃癖”。最后因为是“偷窃癖”,法院认定其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依法轻判,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做鉴定的是浙江省立同德司法鉴定所,马永春主任参与了鉴定,他同时也是省立同德医院心身二科主任。  “偷窃癖”,释放了她本身的压
学校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是历代师生校友共同创造、记录与发展的记忆,是一所学校的宝贵财富。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该如何充分挖掘、整理校史和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如何用厚重的校史和优秀的文化实施教育活动,以学校精神凝聚师生和校友,并且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内动力?  北京市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在上世纪90年代就建有校史馆。2012年,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史文化对师生的凝聚、规范
一次,一个电视节目中介绍了一种对治疗儿童语言障碍特别有效的“海豚疗法”。看后我感到这种,方法对我们转化“后进生”很有启发。  “海豚疗法”分三步走。    第一步,让儿童与海豚建立亲密的关系。一个有语言障碍的男孩被他的父母带到了海豚馆,两位女驯养员主动、亲切地与男孩打招呼,男孩的父母与驯养员交谈了几句后便离开了。整个海豚馆里只剩下这个男孩、一只正在水中穿梭游玩的海豚和两位女驯养员。这时,女驯养员让
[ 案例1]    李老师是从外地引进的青年语文教师。也许是因为教学经验不足,他的课堂教学质量始终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可他爱看书、善思考、会写作,时常有文章在省、市报刊上发表。对此,一些教师语含讥讽:“吃饱了没事做,专门写文章。”好心人劝李老师:“还是用心抓抓课堂教学质量吧!”而学校领导却没有把他看成另类,反而支持他继续写作。领导鼓励他,让他做了两件事:(1)组织学生成立了写作兴趣小组。在李老师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