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太阳轨道器”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空局的“太阳轨道器”是一部朝向太阳的3轴稳定平台。它有专门的热盾来提供对它在近日点附近遭遇的强辐射的防护。“太阳轨道器”所提供的稳定平台,能在一个电磁洁净环境中同时进行遥感勘测和原地测量。机载的21只传感器能各自进行原地和遥感探测实验,并且实验在处于或避开太阳强辐射的条件下都能进行。
  为了降低研发成本,同时又能实现原地和遥感仪器的全面运作,“太阳轨道器”继承了之前一些任务的技术,例如“比皮科伦坡水星轨道器”的太阳能电池板。这种电池板可绕自己的纵轴旋转,避免在靠近太阳时过热。在飞越行星过程中遭遇日食期间,一组电池为“太阳轨道器”补充电力。
  遥感勘测、追踪及指令亚系统,在X波段提供“太阳轨道器”与地球之间的通信连接。该亚系统支持同步遥测、遥控指令和测距。低增益天线被用于发射及在轨初期,作为支持设备也将与中、高增益天线同时使用。高温高增益天线需要指向一系列位置,以实现与地面站联系,同时能够向地球传输足量数据。该天线的设计参考了“比皮科伦坡”任务。该天线必须应对高热负载,并且要避免静电势堆积。在必要时,该天线还能卷起以获得“太阳轨道器”的热盾保护。由于“太阳轨道器”任务的轨道独特性,向地球传输数据的总量会在任务期间高度变化。因此,大部分数据起初将被存储在机载数据库中,并且尽早传回地球。

“太阳轨道器”主要参数


  飞行器 3轴稳定平台、热盾、两张可调太阳能电池板。发射时体积:2.5×3.0×2.5立方米。
  定向 指向太阳
  遥测波段 双X波段
  向地球的数据传输 150KB/秒(距离地球1天文单位)
  与太阳最近距离 0.28天文单位
  发射日期 2020年
  名义任务期 7年(包括巡航阶段)
  延长任务期 3年
  无操作和预计剩余寿命 2年
  地面站 阿根廷馬拉格,35米天线,每天有效运作时间4~8小时。
  “太阳轨道器”机载仪器
  “太阳轨道器”机载仪器由欧空局成员国、美国宇航局及欧空局本身研发。“太阳轨道器”的科学负载能进行一系列原地和遥测实验,负载总重量为180千克。

原地探测仪

EDP 高能粒子探测器


  它测量超热和高能粒子的组成、出现时机和分布。测量结果有助于解答这些粒子的来源、加速机制和传输过程。
  MAG 磁强计
  它提供对它所在地日球磁场的高精度测量。这有助于详细研究太阳磁场与太空的关联,以及太阳磁场随太阳周期的演化。它也将有助于回答:粒子怎样被加速以及在太阳系(包括地球)传播;日冕和太阳风怎样被加速和升温。
  RPW 射电和等离子体波
  RPW实验在“太阳轨道器”机载仪器中颇为独特,因为它既能进行原地探测也能进行遥感测量。运用一系列传感器和天线,RPW将以高时间分辨率测量电场和磁场,确定太阳风中的电磁波和静电波特点。
  SWA 太阳风等离子体分析仪
  它由一套传感器组成,将测量太阳风中离子和电子的体特征(包括密度、速度及温度),由此描述距离太阳0.28~1.4天文单位的太阳风。除了探测太阳风的体特征之外,SWA还将测量太阳风中重要元素的离子组成。

遥测仪器

EUI 超紫外线成像仪


  它将提供光球层上方太阳大气各层的序列图像,由此描述太阳表面与外层日冕之间的关联,而正是这种关联决定了星际介质的特性。EUI还将从黄道外视角拍摄太阳的首批紫外图像。
  METIS 日冕仪
  它将同时拍摄日冕辐射的可见光、紫外光及远紫外光图像,并在任务期间距离太阳最近和最远时,以空前的时间覆盖率和空间解析度探测整个日冕的结构和动力学。日冕在把太阳大气现象与这些现象在日球内部的演化联系起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PHI 偏振及日震成像仪
  它将以高解析度全方位测量光球矢量磁场、视线角速度以及可见光波长范围的连续体强度。视线角速度地图所具有的准确度,将有助于对太阳内部尤其是太阳对流层地震(日震)的详细调查。
  SoloHI 日球成像仪
  它将通过观测可见太阳光被太阳风电子散射的情况,以宽视角拍摄太阳风中的近似稳定流和瞬变扰动。它将提供独特的测量,以帮助定位日冕物质抛射。
  SPICE 日冕环境光谱成像
  它将进行远紫外成像,遥感描述日冕等离子体特性。这将让科学家把“太阳轨道器”在轨测量到的太阳风流成分指征与太阳风流在太阳表面的源头区匹配起来。
  STIX X射线光谱仪-望远镜
  它将对太阳的热和非热X射线辐射进行成像和光谱分析。它将对大多与太阳耀斑或微耀斑有关的加速电子和高温等离子体的时机、位置、强度及光谱提供量化信息。
其他文献
碳捕获和封存技术早已成为各国研究热点,并成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重要策略。该技术于2000年首次实现了商业化运行。然而目前,涉及的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致使碳捕获和封存成本大幅度提高。  将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的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和工业或有关能源的源头分隔开来,运送到一个封存地方,然后长时间和大气隔离的一个过程。这可以使废弃的二氧化碳无法释放到大气中。  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涉及一系列方面:即在
美国科学家不久前发明了一种名为AlterEgo的头戴式设备,AlterEgo能够读出人类大脑中的想法,使佩戴者无需通过语音识别或文字输入就能操控一台计算机。AlterEgo上配有4个接触皮肤的电极,这些电极非常灵敏,能够捕捉到佩戴者微小的神经肌肉信号。一旦采集到佩戴者下巴和面部的神经肌肉信号,它便将信号传输给计算机。然后,计算机将信号与数据库中的文字匹配,就能识别出佩戴者尚未说出口的想法。此外,A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科学实验,比如尝试稍微不同的上下班路线,或者在微波炉中加热食物时多加热几十秒。当然有更高级的实验,比如制造一个基因变种,或者找出可能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最佳密钥。说到底,正是这种求索精神让人类获得了迄今所有的发现。不断实验、不断探索的意愿,有助于帮助我们通过科学追索去更深入探测事物的本质。  在彰显人类探索欲望方面,有一些实验完全经受住了时间考验。不管是复杂的还是粗糙的,这些常常还
古往今来,无数贪婪者对古墓里埋藏的宝藏趋之若鹜,而古人为了免遭盗墓贼的侵扰,在建造墓葬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防盗措施。2005年4月,河南省文物局的考古专家们发掘了一座大型战国楚墓。在专家们到来之前,这座古墓早已被盗墓贼十数次光顾,留下了累累盗洞。然而,令考古专家们始料未及的是,在经历了那么多次被盗之后,这座古墓仍然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而这一切正是得益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墓设计者匠心独具的防盗设计。 
早在公元前2世纪,古代的中国人就利用磁石发明了辨别方位的工具——指南针。后来,磁铁被应用到了各种领域,如磁带、计算机硬盘和核磁共振扫描仪等,目前所用到的磁铁都是固态。大量研究表明,液态磁铁的應用前景甚至比固态磁铁更加广阔。就在不久前,美国科学家利用3D打印机制作出了以液态磁铁为材料的各种工具,包括运输抗癌药物的人工磁控细胞,以及能够根据环境改变自身形状的柔性液体磁控机器人。未来,这种液态磁铁材料还
鱼龙(中生代早期)  鱼龙是中生代首次出现的巨型海生爬行动物,是一类从陆地重新返回海洋生活的爬行动物。鱼龙的外形类似今天的海豚,也有长长的口鼻部和流线型的躯干。鱼龙的体形适合在水中快速游动。据推测,它们在水中的移动速度可达每小时40千米。为了适应深海的黑暗环境,鱼龙都有大大的眼球,例如著名的大眼鱼龙的单个眼球大如一个足球。科学家推测,由于鱼类进化出了更快的移动速度,因此短距离机动l生不够高的鱼龙逐
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过去,人类学家曾经认为这是人类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决定性特征。但在20世纪50年代,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生物学家在野外观察到黑猩猩用树枝取食蚂蚁,这表明人类并非唯一会使用工具的生物。1960年,著名人类学家路易斯·李奇在其著作中写道:“现在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工具,重新定义人类,或者将黑猩猩视为人类。”  时至今日,我们既没有重新定义“工具”,也没有把黑猩猩当作
在调查未知嫌疑人时,警方经常要依赖一种叫作“犯罪心理画像”的技术,希望由此了解嫌疑人的心理特征。但一种被称为“希里斯普雷克斯”(简称“希普斯”)的新法医学技术,能让调查人员在犯罪心理画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检验犯罪嫌疑人留在犯罪现场的微量DNA,预测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生理特征,例如眼睛和头发的颜色。    法医DNA表型已开始扎根于法医生物学。法医生物学的一系列技术,使得警方调查人员越来越能把嫌
母行星:木星  轨道周期:7.155天  半径:地球半径的82.7%  质量:地球质量的2.5%  可居性指数:0.35  加尼美得(木卫三)是木星的最大卫星,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和第9大天体,还是唯一已知拥有磁层的卫星。加尼美得是距离木星第7远的木卫,也是4颗最大木卫中距离木星第3远者。4颗最大的木卫,是首次被伽利略发现环绕其他行星的卫星群体。加尼美得大约7天环绕木星一圈,并且它与欧罗巴及依娥
为什么有些胖人实际上获得了健康益处?  19世纪初,比利时数学家阿道夫·凯特勒迷恋统计学中的钟形曲线。凯特勒在帮助一次人口普查的过程中提出,诸如身高和体重之类的人体特征遵循钟形曲线(即统计学中所说的正态分布)。在定义“正常人体”的过程中,凯特勒证明人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落在他钟爱的钟形曲线上。1823年,他设计出所谓的“凯特勒指数”,这便是今天所说的身体质量指数,即体重与身高的比值。但凯特勒从未想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