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辍学早婚反映义务教育“盲点”
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回家,结婚生子,这种现象在云南红河州金平县内,并不罕见。对于这种“早婚现象”,金平县副县长普红芳并未回避,“现象有,但政府一直在努力做工作改变。”(2014年12月1日《京华时报》)
早婚现象已经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结婚过晚不行,过早也不行。较发达的城市大龄青年不结婚现象比较普遍,而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恰好相反,早婚现象太普遍。在担忧这些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质问一下这些地区义务教育的缺失?
农村地区是人口生产力最强的地方。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经济越落后,人口再生产的成本就越低。早婚孩子的父辈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思想封闭落后,存在着读书无用的观念。若学校、政府不强化宣传教育与干涉,这将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恶性循环。义务教育需要足够的经费作支撑,政府作为经费投入的主体,要加大投入力度,把教育投入更多向农村倾斜。学校应当制定鼓励入学的奖励制度,适当奖励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此外,对于偏远山村地区来说,家长及学生观念的转变是普及义务教育的突破口,加大对《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走访家长,转变其观念。诚然,义务教育的具体实施还需地方政府、学校,根据不同地方做出有效的调整,消除“盲点”,最大限度杜绝农村辍学早婚现象的发生。
“奇葩考题”把学生引入歧途
南京大学刑法学期末考试,曾有一道选择题的选项是:“甲骑着草泥马抢夺乙的提包。因为草泥马可以咬死人,故属于凶器。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携带凶器抢夺,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抢夺罪。”这个说法是对是错呢?这道题让考生们啼笑皆非。对这道题,出题者、南大法学院黄旭巍老师揭晓答案,“这个选项应判断为错误,因为根据我国刑法,并没有‘抢夺罪’一说。”(2014年12月7日《金陵晚报》)
教师出如此“奇葩考题”,或许初衷是好的,不外是培养的是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判断和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应变能力。但是,任何的考题可以形似“神”,而不能形似“鬼”。像草泥马,其原型为原产于南美洲的羊驼,如今是中国网民恶搞的十大神兽之一,进入考题本身就是不严肃。“草泥马可以咬死人”有违常识,是一种戏说恶搞。可以说,考题可以创新,但不能不靠谱,犹如“现代天书”让人看不懂,把人的思维引向“错乱思维”有悖于考试的初衷。尤其是像这样的法律考试,把“草泥马”故弄玄虚说成“凶器”是极不严肃的。考题可以“奇葩”创新,但“奇葩考题”不能成为“戏说恶搞”的载体,而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考验。教育应有责任担当,不能随心所欲。“奇葩考题”是“情绪文化症候”的教育浮躁,缺乏理智和人文精神,是方法创新急躁的另类“精神偏执”,让考题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诱导人们挖空心思去钻牛角尖,导致人的思维的僵化与分裂,有违教书育人的宗旨,容易把学生引入歧途,应该叫停!
家长监听课堂是对教育的不尊重
浦东新区一小学老师发现,学生还没放学,自己上课说的话就进了家长朋友圈。“玄机”是家长给孩子带了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这让教师感觉头上有把利剑。律师称,教师的隐私被侵犯。(2014年12月11日《文汇报》)
家长们之所以喜欢类似产品,也是希望对孩子的校内生活多些了解。一些丧失师德的新闻泛滥,也让家长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对于为人父母的忧虑,老师们也应给予理解,反思本职工作,是否给予家长的反馈信息过少,才让家长不信任。然而,虽然家长有权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孩子的在校情况,但却无权监听课堂,教师也有自己的隐私。这种不信任、不尊重的行为,只能让老师产生抗拒心理,伤害老师的尊严,加重老师的心理负担,甚至影响教学质量。最后受伤的只能是教育本身,是孩子自己。
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也只有双方的共同努力、扶持才能真正带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监听只能给社会信任危机带来更多恐慌,决不是带回安全感的有效方式。当每个人都依靠监听、监控等手段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那么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该如何自处?因此,对待家长监听课堂的问题,决不能玩笑视之,而应慎重对待。家长们应提高法律意识,随意监听已经涉嫌违法。相关部门也应整顿具备监听等功能的相关产品泛滥,出台相关法规,保证人们的隐私权和安全感。
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回家,结婚生子,这种现象在云南红河州金平县内,并不罕见。对于这种“早婚现象”,金平县副县长普红芳并未回避,“现象有,但政府一直在努力做工作改变。”(2014年12月1日《京华时报》)
早婚现象已经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结婚过晚不行,过早也不行。较发达的城市大龄青年不结婚现象比较普遍,而在偏远的农村地区恰好相反,早婚现象太普遍。在担忧这些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质问一下这些地区义务教育的缺失?
农村地区是人口生产力最强的地方。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经济越落后,人口再生产的成本就越低。早婚孩子的父辈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思想封闭落后,存在着读书无用的观念。若学校、政府不强化宣传教育与干涉,这将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恶性循环。义务教育需要足够的经费作支撑,政府作为经费投入的主体,要加大投入力度,把教育投入更多向农村倾斜。学校应当制定鼓励入学的奖励制度,适当奖励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入学;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此外,对于偏远山村地区来说,家长及学生观念的转变是普及义务教育的突破口,加大对《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走访家长,转变其观念。诚然,义务教育的具体实施还需地方政府、学校,根据不同地方做出有效的调整,消除“盲点”,最大限度杜绝农村辍学早婚现象的发生。
“奇葩考题”把学生引入歧途
南京大学刑法学期末考试,曾有一道选择题的选项是:“甲骑着草泥马抢夺乙的提包。因为草泥马可以咬死人,故属于凶器。甲的行为应认定为携带凶器抢夺,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抢夺罪。”这个说法是对是错呢?这道题让考生们啼笑皆非。对这道题,出题者、南大法学院黄旭巍老师揭晓答案,“这个选项应判断为错误,因为根据我国刑法,并没有‘抢夺罪’一说。”(2014年12月7日《金陵晚报》)
教师出如此“奇葩考题”,或许初衷是好的,不外是培养的是学生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逻辑判断和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应变能力。但是,任何的考题可以形似“神”,而不能形似“鬼”。像草泥马,其原型为原产于南美洲的羊驼,如今是中国网民恶搞的十大神兽之一,进入考题本身就是不严肃。“草泥马可以咬死人”有违常识,是一种戏说恶搞。可以说,考题可以创新,但不能不靠谱,犹如“现代天书”让人看不懂,把人的思维引向“错乱思维”有悖于考试的初衷。尤其是像这样的法律考试,把“草泥马”故弄玄虚说成“凶器”是极不严肃的。考题可以“奇葩”创新,但“奇葩考题”不能成为“戏说恶搞”的载体,而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考验。教育应有责任担当,不能随心所欲。“奇葩考题”是“情绪文化症候”的教育浮躁,缺乏理智和人文精神,是方法创新急躁的另类“精神偏执”,让考题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诱导人们挖空心思去钻牛角尖,导致人的思维的僵化与分裂,有违教书育人的宗旨,容易把学生引入歧途,应该叫停!
家长监听课堂是对教育的不尊重
浦东新区一小学老师发现,学生还没放学,自己上课说的话就进了家长朋友圈。“玄机”是家长给孩子带了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这让教师感觉头上有把利剑。律师称,教师的隐私被侵犯。(2014年12月11日《文汇报》)
家长们之所以喜欢类似产品,也是希望对孩子的校内生活多些了解。一些丧失师德的新闻泛滥,也让家长对学校产生不信任感。对于为人父母的忧虑,老师们也应给予理解,反思本职工作,是否给予家长的反馈信息过少,才让家长不信任。然而,虽然家长有权了解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孩子的在校情况,但却无权监听课堂,教师也有自己的隐私。这种不信任、不尊重的行为,只能让老师产生抗拒心理,伤害老师的尊严,加重老师的心理负担,甚至影响教学质量。最后受伤的只能是教育本身,是孩子自己。
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也只有双方的共同努力、扶持才能真正带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环境。监听只能给社会信任危机带来更多恐慌,决不是带回安全感的有效方式。当每个人都依靠监听、监控等手段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那么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该如何自处?因此,对待家长监听课堂的问题,决不能玩笑视之,而应慎重对待。家长们应提高法律意识,随意监听已经涉嫌违法。相关部门也应整顿具备监听等功能的相关产品泛滥,出台相关法规,保证人们的隐私权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