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首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研究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淮南市作为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困难,依据煤炭产业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类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发展重点有所侧重,寻求适合淮南市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使煤炭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型,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 产业结构调整 淮南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日益突显。城市发展中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即“三危现象”和矿山、矿业、矿产、矿工即“四矿问题”频频出现。淮南作为开发煤炭资源而兴起的城市之一,不例外会遇到种种发展问题。因此在资源未枯竭之前城市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关于淮南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的探讨,对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改造和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特点。煤炭资源型城市其发展与一般性城市明显不同。大多是“大企业、小政府",“大国有、小民营",“大工业、小市政”;以资源立市,靠资源兴市,经济结构单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城市建设以资源开发为核心,城市发展对资源型产业具有高度依赖性,两两互为依托、兴衰与共;城市化水平的低层次性和城市社会发展高工业化的虚假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传统交通运输设施相对完善;企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高度混合。
2.产业结构特征。产业结构单一型、超重型、稳态型。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产业结构单一,重工业比重大,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大,加工工业比重小,且大都处于产业链的前端,产品的加工程度相对较低,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不发达,比重偏低。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1.产业演变—转型理论。在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中,最著名是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趋势。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侧重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比重变化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库兹涅茨法则”。其后,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对工业化的演进规律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分析了消费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理。
2.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由于自然资源具有消费需求周期规律,即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其储量和产量会日渐减少,开发成本将不断上升,同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也会逐渐发生转变。因此,各资源型产业也都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并被新的产业所取代的产业生命周期。
三、淮南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分析
1.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上图显示的是1990年以来淮南市产业结构基本情况及变化特征。从1990年以来,第一产业由于其比较优势差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18.8%下降到2008年8.7%,18年间下降了10个百分点。但是,淮南市的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居高不下,经过略微的波动过程后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1990年的55.4%上升为2008年的61.1%。第三产业在经过短期增长之后缓慢下降,由1990年的25.9%上升到2000年40%,然后下降到2008年的30.2%。可以看出,淮南市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存在的问题。(1)产业布局分散,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淮南市布局“点多、线长、面广”。淮南市多数企业沿着淮南铁路及淮河流域分布,形成了线状和带状的空间结构体系。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上,受煤矿区逐步扩展、矿井彼此分离以及主要工业企业分散布点等因素的影响,淮南市形成了典型的分散型城市布局,分成了南部、北部和西部三大片区。(2)区域经济二元结构明显,矿区型企业与周边地区融合度差。淮南市遵循的是“煤炭资源优势→资源初级开发和重工业企业形成→城镇的形成”这一发展模式。管理上,也是先有企业后有政府,而且企业的形成是国家在人、财、物上强力投入的产物,这种以国家“植入”的方式建成的“飞地”与“孤岛”与地方经济的协调性差、相关度较低,有的甚至是完全脱节。(3)其他问题。如基础性产业地位不牢固;支柱产业过于集中,调整缓慢;产业的外向程度低,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等都亟待解决。
3.对策研究。淮南市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包括以下几点:(1)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基础地位,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2)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基础结构和生产结构的比例;(3)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城市的生产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化。
除了上述提到的拓展产业布局空间及产业振兴规划外,还应充分发挥土地、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机制,催化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的构建与调整更迭,在资金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提高。最重要的是要推进自主创新工作,如增加科技投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平台以激励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创业人才。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 产业结构调整 淮南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问题日益突显。城市发展中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即“三危现象”和矿山、矿业、矿产、矿工即“四矿问题”频频出现。淮南作为开发煤炭资源而兴起的城市之一,不例外会遇到种种发展问题。因此在资源未枯竭之前城市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关于淮南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的探讨,对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改造和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一、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特点。煤炭资源型城市其发展与一般性城市明显不同。大多是“大企业、小政府",“大国有、小民营",“大工业、小市政”;以资源立市,靠资源兴市,经济结构单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城市建设以资源开发为核心,城市发展对资源型产业具有高度依赖性,两两互为依托、兴衰与共;城市化水平的低层次性和城市社会发展高工业化的虚假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传统交通运输设施相对完善;企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高度混合。
2.产业结构特征。产业结构单一型、超重型、稳态型。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特征是产业结构单一,重工业比重大,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大,加工工业比重小,且大都处于产业链的前端,产品的加工程度相对较低,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不发达,比重偏低。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1.产业演变—转型理论。在产业结构演变的理论中,最著名是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提出的“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趋势。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侧重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比重变化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库兹涅茨法则”。其后,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对工业化的演进规律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分析了消费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霍夫曼定理。
2.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由于自然资源具有消费需求周期规律,即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其储量和产量会日渐减少,开发成本将不断上升,同时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也会逐渐发生转变。因此,各资源型产业也都要经历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并被新的产业所取代的产业生命周期。
三、淮南市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分析
1.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上图显示的是1990年以来淮南市产业结构基本情况及变化特征。从1990年以来,第一产业由于其比较优势差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18.8%下降到2008年8.7%,18年间下降了10个百分点。但是,淮南市的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居高不下,经过略微的波动过程后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1990年的55.4%上升为2008年的61.1%。第三产业在经过短期增长之后缓慢下降,由1990年的25.9%上升到2000年40%,然后下降到2008年的30.2%。可以看出,淮南市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没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存在的问题。(1)产业布局分散,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淮南市布局“点多、线长、面广”。淮南市多数企业沿着淮南铁路及淮河流域分布,形成了线状和带状的空间结构体系。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上,受煤矿区逐步扩展、矿井彼此分离以及主要工业企业分散布点等因素的影响,淮南市形成了典型的分散型城市布局,分成了南部、北部和西部三大片区。(2)区域经济二元结构明显,矿区型企业与周边地区融合度差。淮南市遵循的是“煤炭资源优势→资源初级开发和重工业企业形成→城镇的形成”这一发展模式。管理上,也是先有企业后有政府,而且企业的形成是国家在人、财、物上强力投入的产物,这种以国家“植入”的方式建成的“飞地”与“孤岛”与地方经济的协调性差、相关度较低,有的甚至是完全脱节。(3)其他问题。如基础性产业地位不牢固;支柱产业过于集中,调整缓慢;产业的外向程度低,结构趋同化现象严重;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等都亟待解决。
3.对策研究。淮南市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包括以下几点:(1)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基础地位,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2)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基础结构和生产结构的比例;(3)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城市的生产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化。
除了上述提到的拓展产业布局空间及产业振兴规划外,还应充分发挥土地、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机制,催化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的构建与调整更迭,在资金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提高。最重要的是要推进自主创新工作,如增加科技投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平台以激励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创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