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的鹰与远方

来源 :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q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山花儿在等待,美酒飘香在等待,珍贵的朋友、朋友,请你留下来、留下来……”身披彝族传统服饰查尔瓦的习近平总书记,临行上车前与彝寨村民依依话别时,这首彝族民歌《留客歌》便自村民口中高亢唱出,坡上坡下歌声连绵不断,回声久久。
  这一天,是2018年2月11日。
  这个地方,是大凉山彝人村寨火普村。
  彝族语汇中,火普,意指连绵不断的高山坡。火普村平均海拔2700米,最高处3100米,属于高寒山区极度贫困村。
  脱贫者阿勒日木
  车泊山头村委会篮球场边,沿下山公路步行五六分钟,一个左拐,上坡三十来米,就走进了一家农户的领地。
  屋前晒坝上晒着大半坝子苦荞。一位身着彝族服饰的中年人,正在驱吆那些企图啄食苦荞的鸡鸭和飞禽。男子一米六几的个子,瘦削,肤色黧红,头戴一顶有些陈旧的迷彩五星棒球帽。
  见了来客,男子笑眯眯地打招呼。
  显然,男子是这块领地的主人家。他要进屋拿凳子,我不让。我俩一屁股在屋基堡坎上坐下。脚边就是褐黄的苦荞,鸟儿刚落地,我一磕脚,鸟就飞了。
  我问他名字,他说,阿勒日木。
  我问他生于哪年,他说,一九六几年。
  我追问,六几?
  记不清了,好像是六八还是六九。
  一个愣怔。我完全没想到,这世上还有人,而且是正常的中年人,记不住自己的出生年月。
  生于1969年。随着这个声音,一位手上拿着书的小伙子从屋内走了出来。
  小伙子是阿勒日木的儿子阿勒长兵。
  我与阿勒日木继续交谈,哪知却困难起来。他听普通话、说普通话的能力远远没有他的身手灵活。加之,我问到了他的父母、他的妻子。
  阿勒长兵见状,接过我的话头,代替父亲和我交谈起来。父亲在一旁也没闲着,忙着微笑、倾听,忙着对儿子的讲述点头、认同。他骄傲得有些高傲的神情,差点高过了火普村的海拔。
  阿勒长兵告诉我,自己今年二十三岁,在绵阳读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保健专业。
  父亲为什么骄傲,我知道原因了。但凡当过父亲的人,都知道原因。
  我摊開笔记本,开始记录阿勒长兵讲述的故事,偶尔插话,问点自己感兴趣的。
  阿勒日木三岁时双亲就死了,成了孤儿,从小在异常贫困、艰难的处境中挣扎,不求过得人模人样,只求能活下来。
  山上的东西,洋芋、苦荞等,拿到城里去卖,运费都卖不回。他选择当一名走村串寨的木匠,但山上的活路少、工钱贱,还是攒不下钱。反正孤身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说走便走。于是他便走出了大山,去城里打工。
  阿勒日木成了村里第一个打工的人。
  在城里,阿勒日木没找到木匠活儿,而是成了一名灰工。在建筑、装修工地上忙活,搅拌砂浆、抹墙刮灰,每天工钱30元,倒也苦中掺乐。
  婚后,阿勒日木有了五个娃崽,两男三女。
  哪知,老幺还没足奶,妻子就病倒了。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慢性食道癌。到今天,已十一年了。
  我忙插话,你母亲,她人呢?
  阿勒长兵说,妈妈正在乡卫生院打点滴。
  阿勒长兵为什么要学医,我有点回过神来了。
  五个娃崽,两个姐姐已出嫁,三个还在读书。一户五人,只有父亲阿勒日木一个劳动力。
  晒坝里的三个男人沉默了好一阵后,阿勒长兵才又接上了前边的话头。
  妻子患病,又拖着五个娃崽。这个情况,一方面需要阿勒日木在外边更辛苦地打工,挣更多的钱;一方面又因家中无顶梁柱支撑,缺照料的手、刨食的手和生存下去的信心,需要他立即返乡。
  当时,打工市场正在变好,打工收入较以前高了好几倍。但没得选择,拗不过命运。
  返乡后,村里的外出打工队伍越来越壮大,他与他们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全家七口的吃穿用度,妻子吊瓶的医药费,孩子读书,等等,钱从哪里来?只有“借”这条路可走,借不到时,高利贷也碰过。
  渐渐地,他家成了举债十几万过日子的贫困户。
  阿勒长兵读高中时,班主任老师知道他家境困难后,免了他的学资。阿勒长兵考上大专时,还有个选择,交3000元择校费,就可读二本,但哪来3000元?
  因为面子、尊严,阿勒日木很不想当贫困户,成天在自己的三四亩领地忙活,连村委会都不去,本来就口拙的他,更别说向村干部开口了。儿子得知这一情况后,跟他吵了一架,然后跑到村委会说明情况,填报了各种表格。吵架时,儿子吼得最狠的一句话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成为贫困户后,国家脱贫攻坚的相应政策跟着就入了他们家的户。
  火普村被列为2016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他们家跟全村各家各户一样,顺顺利利欢欢喜喜住进彝家新寨。新家为平房,白墙青瓦,客厅、卧室在主房,仓廪、厨房在一侧,卫生间在另一侧。电视、网络等现代设施一应俱全。室内室外整洁舒展,景色堪赞。
  仅这个举动,可谓一步千年。
  他们以前住的土坯房,潮湿阴暗,人畜混居,一遇大风大雨,就特别揪心,生怕轰一声塌下。
  阿勒长兵接了个电话,说有份资料需在电脑上处理。话毕,进屋。
  我站起来,看见他家门牌号为“火普村1组55”。门边墙上,佩挂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联系卡》,上边有好些帮扶人员的姓名和他们的联系电话,帮扶责任人一栏填着“张杰”的名字。
  阿勒日木告诉我,张杰主任是县住建局的,一个实在人。一来,就送了他家六只绵羊,母的,一年下来,收入两三万。现在家里还养有十几只。
  最后,他羞涩又骄傲地告诉我,他家还有个稳定的收入,那就是大棚种植项目。大棚项目的承头人叫吉勒次子,入伙者为三家贫困户,他家是其中之一。
  临别时,我进屋跟阿勒长兵打招呼,并主动加了他的微信。他微信名就一个字:梦。头像是一位身着雪白衬衣的热血青年,背对人群,仰望蓝天。   承头人吉勒次子
  大棚经济承头人吉勒次子的家在阿勒日木家与村委会之间。他家的主房与侧房呈丁字形布局。
  我去的时候,他和他十四岁的幺女儿,正把一背篼一背篼的香菇往堂屋地上倒,一边倒,一边摊开晾着。屋子一角,一袋一袋码放着装满烘干香菇的塑料袋。另一角,有三背篼红油菜薹。
  吉勒次子指着地上的新鲜香菇和背篼里的红油菜薹说,这些都是刚从大棚里采回来的。
  他的妻子不在家,在大棚里干活儿。
  生于1966年的吉勒次子,党员,当过兵,见过世面,正任着社长一职,跟他交流,一点困难没有。
  说起以前的贫穷和如今的美好,吉勒次子滔滔不绝,光是居住之变,他就讲了大半个小时。他家以前是住低矮裂缝、不保温不隔热的土坯房。“三块石头支一口锅”“生在火塘边,死在火堆上”,现在用上了冲水式厕所、太阳能热水器。
  他说,以前没有知识,科技更谈不上,他们的劳作就是把洋芋、荞麦、元根这“老三样”种下去,又挖出来,除了填一填一家老小肚皮的空,哪来收入。
  1991年结婚的吉勒次子夫妇,生有三女一子,两个女儿已出嫁,幺女儿上初中。一晃,夫妇俩当上外公外婆好几年了。
  他說,大女儿肯读书,又读得,本来在乡上的中心小学读,读完三年级,她考上了县城的东方红小学,只因家里交不起1000元的生活杂费,硬生生给放弃了。他叹了口气又说,如果交上了,她可能有另一番人生。因为穷,家中缺人手,大女儿初中没毕业就回乡务农了。
  吉勒次子是个特别重视后代教育的硬汉,说起大女儿,他不禁红了眼眶。
  最令吉勒次子骄傲的,是他的儿子。儿子1996年出生,持有公立大学西昌学院农学专业本科文凭,已在美姑县任教师一年多。现在夫妇俩养一个女儿,没有一丁点压力。他觉得走路都比以前轻快了,有一种越活越年轻的感觉。
  说话间,烟盒一抖,点了一支烟抽。他笑着说,以前我们哪里抽得起卷烟,抽的全是兰花烟。
  兰花烟是彝族人特制的一种粗糙土烟。把兰花、叶子以及根茎,一并采摘,经过几次暴晒后,塞进烟斗,点火抽吸。
  吉勒次子把嘴里的卷烟深吸一口,美美吐出。
  他说,如今这美美的日子,说到底,还是国家的脱贫攻坚政策给的。天还是这片天,山还是这座山,人还是这群人,日子却不是以前的日子。他说起了他这些年干养殖、干种植的经历与收入,不免起劲、兴奋,是他承头、四户人承包村里的大棚。
  他说大棚好哇,从原先的7毛一斤的洋芋到今天的上百元一斤的羊肚菌,同样一亩地,扣除成本后可增收1万多元。羊肚菌今年比去年产量还好,收了3000多斤,烘干后卖给深圳博商会,获利十几万。大棚建成后,12月份种羊肚菌,隔年五月份采收,之后种各种蔬菜。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哪样价高种哪样,一年四季都有收成。那些秧秧苗苗,比家养的狗都通人性。
  今年是他们四家人承包大棚项目的第四个年头。大棚是在帮扶单位和驻村帮扶队的反复论证和跑路协调下,在村委会旁的空地上尝试种植一小片高山草莓和羊肚菌成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成后,村委会公开发包,签约承包人,但没有哪一个接招。
  驻村帮扶队人员找到他,动员他承头,他说不敢,怕亏。即便政策再好,即便没有投入的风险,但他自己总得付出劳动吧,付出了也就付出了,当白干了,也没啥,关键是丢不起他这张老脸。帮扶队人员激将他,让他自己看一看数一数,他都不敢承头干,村里哪个人还敢。
  最终他还是毛着胆子答应了,把十五亩大棚承头承包了下来。
  今年5月,组织上给火普村原第一书记马天在州里安排新工作后,又派来了曾远旭任驻村第一书记,接替马书记工作。
  两任书记都对大棚很上心,可谓无缝接力、持续帮扶。曾书记刚来不久,就积极协调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通过“科技+支部”共建模式,建议他们在大棚里种灵芝。
  我们这块土地虽然从未种过灵芝,但我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研究很久了,把握很大。我们先试种两棚如何?这样我们种羊肚菌的黑色遮阳网也不用拆,而且灵芝的菌包管两年。曾书记急切而诚恳地说。
  灵芝是什么?我们都没听说过。吉勒次子实话实说。
  曾书记拿出手机,通过百度搜索并结合自己的认识,给吉勒次子作了详细介绍。
  吉勒次子最终答应种了,但心里一直不踏实。他说,我们农民信奉的,是实打实的东西和眼前利益。如果太远、太虚幻,我们就看不见,看不见就不信。
  直到看见灵芝长出了灵芝的样子,他紧绷的脸才绽放出索玛花,也因此佩服起曾书记的知识、担当、实干和帮扶精神来。
  驻村第一书记
  马天,火普村首任第一书记,一位高高大大的彝族汉子,驻村前系凉山州广播电视台教育栏目制片人。
  曾远旭,火普村现任第一书记,驻村前为绵阳市涪城区援彝前线指挥部综合工作组组长、昭觉县发改局以工代赈办副主任。再前,为绵阳市涪城区发改局办公室主任。
  曾书记首先向我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棚的观感。
  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贫困户吉地尔子家新居,在院内平台远眺火普村全貌。望着坡下整齐布列、一片白一片黑连绵起伏颇为壮观的拱形大棚,对火普村大棚种植情况给予了肯定,总书记说:“这里是高海拔地区,大棚应该是反季节的,看到新的产业发展起来了,很好,很好。”
  村上的大棚建成于2017年,土地流转涉及17户共24.43亩。种植承包户和村集体经济利润五五分成,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菌菜轮种”。
  选定、建设项目,流转整合土地,签约承头人带领村民承包致富,是火普乡村产业链的一条发展壮大之路。
  全村特色产业项目除了龙头性质的大棚种植外,走上这条路的还有:40亩9000株蓝莓种植,30亩20000株金银花种植,30个牛圈共900m2西门塔尔牛养殖,圈舍300m2和林地50亩林下生态跑山鸡养殖,以及彝家乐经营等项目。   火普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解放乡。全村幅员9.21平方公里,下辖2个社,总人口178户70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9户243人,贫困发生率34.8%。现已高质量、高标准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实现整村退出。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1000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8500元。
  曾远旭拥有“四川省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先进个人”荣誉。他敦实,中等个儿,小平头,戴副眼镜,走路、说话都挟着一股火焰的激情。
  我去那天是2020年8月21日。这个季节,高山灵芝的长势煞是好看,观感一點不亚于任何一种有名的花。菌身紫得发亮,菌盖中红外黄,一大片一大片扑面而来,像最美的烟花升起又落下。
  站在薄膜覆盖的大棚里,俯瞰生物,仰望天空,仿佛看见大棚展开翅膀,展成大鹏,展成“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的大宏图大气概。
  突然就想起了出生于县境内的彝族诗人吉狄马加,他在一首名为《彝人之歌》的诗中说:“我曾一千次,/守望过天空,/那是因为我在等待,/雄鹰的出现。/我曾一千次,/守望过群山,/那是因为我知道,/我是鹰的后代。/啊,从大小凉山,/到金沙江畔,/从乌蒙山脉,/到红河两岸……”
  是啊,在火普村,在崭新的火普时代,鹰的后代又将在大棚的天空,扶摇直上,飞向更新更高的远方了。
  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来火普时村民们唱起的那首《留客歌》,曾远旭对我说,我们村搞乡村特色产业旅游,还差一首村歌。我说,那我试着给你们写一首歌词吧,也算我为彝乡帮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他一听,很高兴,连声说谢谢。
  这首村歌叫《我的高山我的火》。词写得怎样不敢说,至少是给行走大凉山遇及火普村的自己,一个交代:
  我的高山很火,
  那是千万个火把节在燃烧。
  我的高山很甜,
  那是千万亩苦荞花在酿造。
  我的高山很美,
  那是朵洛荷在水中嬉闹。
  我的高山很高,
  那是查尔瓦在蓝天呼啸。
  我是火塘边诞生的火,火丛中涅槃的火。
  从火焰到火焰,高山到高山,
  我是火焰的高山在奔跑,高山的火焰在比高。
  我的高山很火,
  那是千万个火把节在燃烧。
  我的高山很甜,
  那是千万亩苦荞花在酿造。
  我的高山很美,
  那是朵洛荷在水中嬉闹。
  我的高山很高,
  那是查尔瓦在蓝天呼啸。
  我是血液中坚硬的火,骨子里柔情的火。
  从苦乐到苦乐,骄傲到骄傲,
  我是幸福的彝寨在拥抱,彝寨的幸福在欢笑。
  …………
  责任编辑:李奕
其他文献
近年来,南郑县职教中心连年招生爆满,校舍告急:2004年招生500人,在校生800多人,2005年招生600人,在校生1000多人,2006年招生700多人,在校生1200多人;2007年招生1100多人,在校生2000多人,2008年招生1587人,在校生近3000人。当各中等职业学校愁于招生时,南郑县职教中心却因学校容纳不下更多学生而忙于修建教学用房,购置实习实训教学设备,添置师生生活设施,被
期刊
常常听到有人说,上政治课太枯燥,课堂上瞌睡的学生最多。也有人说,教政治没有诀窍,唯有死记硬背而已。的确,如果照本宣科,它比不上语文的生动;如果穿插故事,它比不上历史的神秘;推演因果原理吧,它又没有理科的优势。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严肃、抽象而又深刻,如果采取平铺式教学,从观点到概念、从概念到原理枯燥的理论灌输,决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稍
期刊
《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内容涉及到“机械原理”、“机械部件”、“液压传动”等多方面的内容。学好该门课程对于学好后续课程或从事机电类专业都是很重要的,但该门课程具有概念、名词和原理多,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怎样让底子薄,学习能力差的职高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知识技能,是摆在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条经验,供同行们借鉴。    一、改进教学方法,培养
期刊
达尼埃尔·凯尔曼,1975年生于慕尼黑,后随家人迁居奥地利,考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和日耳曼语言文学。1997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贝尔霍姆的想象》,至今已发表小说及随笔十余部,并翻译成数十种语言。200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测量世界》译成四十种语言,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成功的德语长篇小说之一。  瓦根巴赫慢慢穿过一排排座椅之间的过道,找到自己的座位,从邻座的腿前挤过去,坐了下来。刚坐下就闭上了眼睛
期刊
费迪南·冯·席拉赫,1964年5月12日出生于德国慕尼黑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曾是印刷业商人。冯·席拉赫从事法律行业,身为刑事法辩护律师,在“柏林墙射击手审判案”中脱颖而出,成为德国名律师,并以法律专家的身份从事文学创作。其多部小说由德国电台传播,他也成為自己小说的朗诵者。其作品多被拍成电影。  他四十五岁开始发表作品,以短篇小说著称,小说在四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首部小说集《罪行》于2009年问世,继
期刊
坐看云起云落(外一篇)  支禄  “我要去猪嘴子上推日头下西山!”黑爸的婆娘火急火燎地提着一把锄头走出门的时候顺口对老大尕揣子说道,意思是去猪嘴子上忙一整天,中午不一定回来。  昨天说全村的麦子还没黄呢!难道晚上风吹来了麦香,庄子上的老人是说过田黄一夜呢!黑爸婆娘再就等不住了。  黑爸的婆娘去的猪嘴子,是支家庄靠南面的一座山头的名字。猪嘴子并不大,但比支家庄周围最高的山头还要高一二十根皮绳的样子呢
期刊
人人都说  养一条牛不容易  养一条孺子牛更不容易  那些牛養坏后  待宰的时候  个个痛哭流涕  后悔没有听人话  偏偏要去拈花惹草  跑上跑下不耕田  谁也不会白养  光吃草不出力的牛  人人都懂这个理
期刊
我平静地躺着  落叶覆盖了裸露和孤独  太阳和月亮  起起伏伏  有時候  想起遥远  有时候  想起一年四季
期刊
父亲过世十七年了。  自从失去如山的父爱,失去习惯了依赖的靠山后,父亲的音容笑貌就时常在我眼前浮现。生我养我的老家大院,与父亲相关的事物,时不时闯进我的梦里,不断强化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使我深刻意识到父爱的神圣和深邃。人们常说:“丧亲之痛,唯有丧亲者方能体会。”此乃真言卓识。祈愿天下人免遭丧亲之痛,可天道如此,又能奈之何呢?  父亲是个普通农民。说到“普通农民”,难免使人想到头戴皮帽、胡子拉碴、满
期刊
可可托海,北纬47°12′42.12″,东经89°48′06.88″。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在地图上找不到这个无名的北疆小镇。  事实上,可可托海不是无名的。她的无名是蕴含着无穷能量的无名,她的无名是守护着惊世宝藏和秘密的无名,她的无名是一座丰碑,一座新疆为中华民族复兴崛起奠基的物质财富与精神价值交相辉映的丰碑,这座丰碑直抵霄汉,如同夜空璀璨的星辰。  山路九十九道弯,初秋的北疆已经略有凉意,摇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