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以前的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这是可喜的现象。
然而,由于一些教师热衷于课堂形式的新奇,往往放纵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了教学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进而导致语文课上出现了学生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与误解。如:有位老师执教《伊犁草原漫记》一课时,课文第二段写了猎人猎熊的果敢。但有一位学生却认为猎人残忍,这时,老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可是,作为老师,没有引导学生辨析这个问题,显然是没有发挥出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虽然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甚至是奇思妙想,但不能忽视其蕴涵的思想倾向。如果这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加以纠偏,那么这样的“多元解读”又有何价值可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保护好学生富于创造的“独特体验”,同时又要及时地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消极、片面甚至错误的现场“生成”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在曲解处引导
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曲解、误解,应明确地给予否定。并指明正确的答案。实施新课程以来。有些老师很怕“讲”,以为一“讲”,就不是实施新课程了。其实,精彩、深刻的传统讲授法也有可取的地方,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概全盘否定。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所以教师并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再说,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也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和个性化地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很难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正如崔峦先生所说:“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学生理解不到、领会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要订正甚至作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所以该讲的时候就要讲。“多元解读”只有在符合文本何值取向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二、在肤浅处深究
当学生的个性化独特体验并没对文本产生曲解和误解,但这些体验又不够深入时,这时教师可引领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以使对课文的解读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如有一位老师在教苏教版课文《三袋麦子》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々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不外乎三种,即赞成其中的一种,并各抒己见。
学生的交流是很热烈的,充分展示了个人的理解和体会。接着,为了让大家有进一步的感悟与思考,这位老师说:“大家所述观点各有道理,但三个人物的做法也各有不足:小猪只图一时享受,不顾今后,缺乏计划性;小牛虽节俭,但只知道节流却不会开源,吃光了还得过苦日子;小猴很勤劳,将麦子全种下地,但会一年吃不上好东西,苦上一年。”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这堂课,教师在学生原来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一步讨论交流,让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从而找到了更科学、更合理的做法,于无痕之中渗透了一次生活观教育,体现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进一步拓展了课文的文本价值。
三、在困惑处启发
当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走不出思维的框框,在原地上兜圈子时,老师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让学生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以达到更深一步的情感体验。如,有位老师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首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交流体验。开始学生只从一个角度出发,只是说几个空洞的词。他们的认识是抽象的,语言表达也是苍白的。于是,这位老师这样引导:“会读书的同学,透过文中的一个个词语,就能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请你试着找找看。”在学生与文本再次对话后,再交流:“谁能告诉老师,你从哪个词语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这样。教师将“词语”作为感悟的焦点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进行探究,最终实现了与文本的充分对话,从而真正体验到大熊猫的故乡为什么适合大熊猫生活的原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更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殿堂,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
然而,由于一些教师热衷于课堂形式的新奇,往往放纵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了教学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进而导致语文课上出现了学生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与误解。如:有位老师执教《伊犁草原漫记》一课时,课文第二段写了猎人猎熊的果敢。但有一位学生却认为猎人残忍,这时,老师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全班学生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推翻了课文的观点。可是,作为老师,没有引导学生辨析这个问题,显然是没有发挥出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虽然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甚至是奇思妙想,但不能忽视其蕴涵的思想倾向。如果这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加以纠偏,那么这样的“多元解读”又有何价值可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保护好学生富于创造的“独特体验”,同时又要及时地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消极、片面甚至错误的现场“生成”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在曲解处引导
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曲解、误解,应明确地给予否定。并指明正确的答案。实施新课程以来。有些老师很怕“讲”,以为一“讲”,就不是实施新课程了。其实,精彩、深刻的传统讲授法也有可取的地方,不能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概全盘否定。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所以教师并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再说,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也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和个性化地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很难得到培养,学生的思维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正如崔峦先生所说:“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学生理解不到、领会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要订正甚至作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所以该讲的时候就要讲。“多元解读”只有在符合文本何值取向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二、在肤浅处深究
当学生的个性化独特体验并没对文本产生曲解和误解,但这些体验又不够深入时,这时教师可引领学生进行讨论、探究,以使对课文的解读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如有一位老师在教苏教版课文《三袋麦子》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々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不外乎三种,即赞成其中的一种,并各抒己见。
学生的交流是很热烈的,充分展示了个人的理解和体会。接着,为了让大家有进一步的感悟与思考,这位老师说:“大家所述观点各有道理,但三个人物的做法也各有不足:小猪只图一时享受,不顾今后,缺乏计划性;小牛虽节俭,但只知道节流却不会开源,吃光了还得过苦日子;小猴很勤劳,将麦子全种下地,但会一年吃不上好东西,苦上一年。”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这堂课,教师在学生原来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一步讨论交流,让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从而找到了更科学、更合理的做法,于无痕之中渗透了一次生活观教育,体现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进一步拓展了课文的文本价值。
三、在困惑处启发
当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走不出思维的框框,在原地上兜圈子时,老师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让学生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以达到更深一步的情感体验。如,有位老师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首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交流体验。开始学生只从一个角度出发,只是说几个空洞的词。他们的认识是抽象的,语言表达也是苍白的。于是,这位老师这样引导:“会读书的同学,透过文中的一个个词语,就能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请你试着找找看。”在学生与文本再次对话后,再交流:“谁能告诉老师,你从哪个词语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这样。教师将“词语”作为感悟的焦点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进行探究,最终实现了与文本的充分对话,从而真正体验到大熊猫的故乡为什么适合大熊猫生活的原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更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的殿堂,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