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成性评价的作后讲评教学路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r_c_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后讲评属于评价范畴,按照其功能表现,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类型。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以诊断性评价为基础,即先做诊断,再根据诊断结果决定做何种评价。作后讲评,既可以是形成性评价,也可以是终结性评价。笔者以为,目前的作后讲评,大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读读、评评、议议,学生也是以看看、听听、说说为主,对写作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
  那么,作后讲评究竟为什么而讲评?讲评什么?怎样讲评?本文将在形成性评价的理論框架下,探讨作后讲评的教学路径,重新构建作后讲评教学。
  一、作后讲评的现实困境
  作后讲评陷入困境有其现实原因。现实中,一篇作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多而杂乱,可能是标点符号的运用,甲同学是问号的问题,乙同学是逗号的问题;可能是语句不通顺,丙同学是代词的问题,丁同学是前后矛盾的问题;段落结构、语法修辞、选材构思,问题种种。全班四五十个学生,问题复杂而又繁乱,怎么办?面批面改,时间不够;圈出来,写下改正意见,学生看到修改意见仍然是茫然的,或者根本不看。讲评课上,你想讲谁的问题?讲哪个问题?一节课的时间就那么多,讲不完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写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依靠蜻蜓点水式的讲讲、评评、议议,效果可想而知。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以为在于我们对作后讲评课的目标定位上,我们将作后讲评的目标定位在“订正”这一篇作文上,目的是让学生修改这一篇作文,使其完成。因此,就需要尽可能地“订正”这一篇作文中所有的问题,使其完美。
  这就是问题所在!
  二、作后讲评指向形成性评价
  作后是指修改,是基于写作的视角。当代写作学大致将写作看作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这个过程分为: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祁寿华认为:“写作是个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创造、构思、起稿、修改和校读五个阶段或步骤。”由此可见,写完之后并不是作文的结束,其中还有个环节,就是检查、加工、修改。(后文统称修改)修改是指修改“这一篇”,目的是使“这一篇文章”与修辞环境达到最完美的契合,以最恰当和有效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达到“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讲评即评价,是基于教学的视角。作后讲评属于写作教学范畴,我们需要从教学范畴去审视作后讲评,明确修改和作后讲评之间的不同。阮真先生在《作文研究》一书中明确界定了作文教学法与作文法的不同与关系:“学生看了这些规矩准绳,仍然不能使用到作文上去而发生功效,那么我们在教学上就要注意如何使用这些规矩准绳,用什么方法,造什么机会,出什么题目。”“要怎样练习、指导、矫正,方可使学生能使用这些规矩准绳,在作文上发生了功效。”阮先生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使用这些规矩准绳”。写作教学就是围绕这个目的,“用什么方法,造什么机会,出什么题目”去指导学生“练习”,指导学生“矫正”。
  作后讲评又属于教学评价范畴。教学评价按照其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对学生作文进行诊断,包括优点及不足;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作文的过程,通过反馈、调控、矫正等,改进写作活动;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总结评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由此可见,作后讲评应该突破过去那种仅仅给分数、写评语式的终结性评价现象,转向诊断性、形成性评价,突出其“发展功能”。
  三、作后讲评的教学路径
  作后讲评应以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目的,因此,基于形成性评价的作后讲评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修改“这一篇”,更应该指向迁移运用相关的写作知识技能,通过诊断、反馈、矫正、练习,让学生能够迁移运用写作技能,发展写作能力。
  作后讲评教学包含两个目标:第一,指向写作知识技能的运用与迁移,包括修改的方法策略、语言文字、篇章结构和选材构思等一系列写作方法技能和策略;第二,指向修改,运用相关知识技能,修改这一篇文本。
  我在《写作技能教学的要点:变式练习》一文中提出:写作能力由写作技能的获得、运用与迁移构成。如果想在写作中运用已学过的写作技能,那么在教学写作技能时,必须采用利于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写作技能教学,必须设计促进理解与运用的丰富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写作技能的策略。
  因此,我对作后讲评课基本流程的构想是:诊断→反馈→变式练习→修改作文。
  诊断:指向评估完成本次写作的关键写作技能。围绕教学目标,诊断全班学生在写这一类文章时的突出问题,选取一两个关键的写作技能作为这一节作后讲评课的目标。
  反馈:指向该写作技能的理解。运用正例、反例的形式,让学生明确该写作技能是什么,重点解决“怎样用”“何时用”“何处用”和“为什么用”的问题。
  变式练习:指向该写作技能的理解与运用。设计变式练习时,应围绕写作技能的本质属性的理解设计变式练习,目标指向明确,理解写作技能;应围绕写作技能的应用情境设计变式练习,不断变换情境,促进技能与复合情境的联结,预防情境依赖,目标指向运用迁移。
  修改作文:指向运用该写作技能修改文本,完成作文。这一环节可以再次检验学生对该写作技能的理解与运用状况。
  正如布卢姆在《教育评价》一书中所说,教育评价是在师生间形成一个“反馈——矫正”系统,及时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得失,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我们必须要改变过去那种肤浅与茫然状态,将作后讲评重新纳入写作教学的范畴中,建立这样一个“反馈——矫正”的教学系统,让教师知道作后讲评教什么,怎样教。只有这样,作后讲评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作者单位:徐州市星源小学)
其他文献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是如此.教师教学中要想正确认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从阅读教学的本质上入手,以预习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探索阅读教
期刊
转眼间,我的学生已经上三年級了,我发现班级里每当留日记作业时,那是一幅几人欢喜几人愁的画面——欢喜的同学眉飞色舞,又有了展示自我、倾吐心声的舞台;而发愁的同学眉毛拧成川字,小声询问着:“哎,今天你写啥内容呀?”  没内容可写,感受不到生活中的变化,是因为他们眼中的今天和昨天一样,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也没有什么不同。自己身边除了一周七天见五天的同学,就是各位熟悉得听脚步声、咳嗽声就能分辨出是什么学科的
期刊
微课,就是知识、知识传播者、信息技术与课堂的一次重新排列组合.它是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改编、设计而重新形成的教学视频,是将教师与
期刊
一、回顾旧知,质疑导入rn1.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两篇课文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提问的方法?(预设:针对课文内容提问;从课文的写法上提问;
期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分类号】G40  “老师,我们这组作业就差昆昆了!”小组长怒气冲冲的跑过来跟我说。又是他,这个比别人做事不止慢半拍的小男孩,让我真是伤透了脑筋。不管语文还是数学,最后一个做好的总是他,往往我把全班作业都批好了他还没有写完。  昆昆智商并没有问题,一般的题目都是会做的,可就是做什么事都慢性子,像老黄牛一样,真是要靠鞭子抽一下才动一步啊!就拿做操排队来说,别人早早地站好了,他还在磨磨蹭蹭地收拾东西,
中国分类号:G633.41  “教师教的苦,学生学的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等是现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究其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不外乎是落后的教学模式、不科学的学习方法、陈旧的教学设施和“学无用论”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这个局面,尤其是落后的教学模式是重中之重。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一切教学活动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扭转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让每个
摘要: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而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班级常规 含义 必要性 要素 措施 一贯性  中图分类号:G635.1  一、班级常规管理的必要性  1.幼儿教育的需要  在幼儿教育中,“常规教育”是为了实现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目标,让幼儿
作为一名大班额的小学班主任,要做好班级工作,只凭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把工作做细、考虑问题要全面,多思考,并且善于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取好的方法,并不断完善、推广
【摘要】需要层次理论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重要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该理论能够很好对高校管理实践工作进行指导,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两者是相互依存、不能对立的。教师与学生存在着不同的需要和特点,如果他们的自身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就会极大的激发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增加学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