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后讲评属于评价范畴,按照其功能表现,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类型。无论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以诊断性评价为基础,即先做诊断,再根据诊断结果决定做何种评价。作后讲评,既可以是形成性评价,也可以是终结性评价。笔者以为,目前的作后讲评,大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即读读、评评、议议,学生也是以看看、听听、说说为主,对写作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
那么,作后讲评究竟为什么而讲评?讲评什么?怎样讲评?本文将在形成性评价的理論框架下,探讨作后讲评的教学路径,重新构建作后讲评教学。
一、作后讲评的现实困境
作后讲评陷入困境有其现实原因。现实中,一篇作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多而杂乱,可能是标点符号的运用,甲同学是问号的问题,乙同学是逗号的问题;可能是语句不通顺,丙同学是代词的问题,丁同学是前后矛盾的问题;段落结构、语法修辞、选材构思,问题种种。全班四五十个学生,问题复杂而又繁乱,怎么办?面批面改,时间不够;圈出来,写下改正意见,学生看到修改意见仍然是茫然的,或者根本不看。讲评课上,你想讲谁的问题?讲哪个问题?一节课的时间就那么多,讲不完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写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依靠蜻蜓点水式的讲讲、评评、议议,效果可想而知。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以为在于我们对作后讲评课的目标定位上,我们将作后讲评的目标定位在“订正”这一篇作文上,目的是让学生修改这一篇作文,使其完成。因此,就需要尽可能地“订正”这一篇作文中所有的问题,使其完美。
这就是问题所在!
二、作后讲评指向形成性评价
作后是指修改,是基于写作的视角。当代写作学大致将写作看作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这个过程分为: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祁寿华认为:“写作是个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创造、构思、起稿、修改和校读五个阶段或步骤。”由此可见,写完之后并不是作文的结束,其中还有个环节,就是检查、加工、修改。(后文统称修改)修改是指修改“这一篇”,目的是使“这一篇文章”与修辞环境达到最完美的契合,以最恰当和有效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达到“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讲评即评价,是基于教学的视角。作后讲评属于写作教学范畴,我们需要从教学范畴去审视作后讲评,明确修改和作后讲评之间的不同。阮真先生在《作文研究》一书中明确界定了作文教学法与作文法的不同与关系:“学生看了这些规矩准绳,仍然不能使用到作文上去而发生功效,那么我们在教学上就要注意如何使用这些规矩准绳,用什么方法,造什么机会,出什么题目。”“要怎样练习、指导、矫正,方可使学生能使用这些规矩准绳,在作文上发生了功效。”阮先生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使用这些规矩准绳”。写作教学就是围绕这个目的,“用什么方法,造什么机会,出什么题目”去指导学生“练习”,指导学生“矫正”。
作后讲评又属于教学评价范畴。教学评价按照其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对学生作文进行诊断,包括优点及不足;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作文的过程,通过反馈、调控、矫正等,改进写作活动;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总结评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由此可见,作后讲评应该突破过去那种仅仅给分数、写评语式的终结性评价现象,转向诊断性、形成性评价,突出其“发展功能”。
三、作后讲评的教学路径
作后讲评应以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目的,因此,基于形成性评价的作后讲评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修改“这一篇”,更应该指向迁移运用相关的写作知识技能,通过诊断、反馈、矫正、练习,让学生能够迁移运用写作技能,发展写作能力。
作后讲评教学包含两个目标:第一,指向写作知识技能的运用与迁移,包括修改的方法策略、语言文字、篇章结构和选材构思等一系列写作方法技能和策略;第二,指向修改,运用相关知识技能,修改这一篇文本。
我在《写作技能教学的要点:变式练习》一文中提出:写作能力由写作技能的获得、运用与迁移构成。如果想在写作中运用已学过的写作技能,那么在教学写作技能时,必须采用利于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写作技能教学,必须设计促进理解与运用的丰富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写作技能的策略。
因此,我对作后讲评课基本流程的构想是:诊断→反馈→变式练习→修改作文。
诊断:指向评估完成本次写作的关键写作技能。围绕教学目标,诊断全班学生在写这一类文章时的突出问题,选取一两个关键的写作技能作为这一节作后讲评课的目标。
反馈:指向该写作技能的理解。运用正例、反例的形式,让学生明确该写作技能是什么,重点解决“怎样用”“何时用”“何处用”和“为什么用”的问题。
变式练习:指向该写作技能的理解与运用。设计变式练习时,应围绕写作技能的本质属性的理解设计变式练习,目标指向明确,理解写作技能;应围绕写作技能的应用情境设计变式练习,不断变换情境,促进技能与复合情境的联结,预防情境依赖,目标指向运用迁移。
修改作文:指向运用该写作技能修改文本,完成作文。这一环节可以再次检验学生对该写作技能的理解与运用状况。
正如布卢姆在《教育评价》一书中所说,教育评价是在师生间形成一个“反馈——矫正”系统,及时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得失,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我们必须要改变过去那种肤浅与茫然状态,将作后讲评重新纳入写作教学的范畴中,建立这样一个“反馈——矫正”的教学系统,让教师知道作后讲评教什么,怎样教。只有这样,作后讲评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作者单位:徐州市星源小学)
那么,作后讲评究竟为什么而讲评?讲评什么?怎样讲评?本文将在形成性评价的理論框架下,探讨作后讲评的教学路径,重新构建作后讲评教学。
一、作后讲评的现实困境
作后讲评陷入困境有其现实原因。现实中,一篇作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多而杂乱,可能是标点符号的运用,甲同学是问号的问题,乙同学是逗号的问题;可能是语句不通顺,丙同学是代词的问题,丁同学是前后矛盾的问题;段落结构、语法修辞、选材构思,问题种种。全班四五十个学生,问题复杂而又繁乱,怎么办?面批面改,时间不够;圈出来,写下改正意见,学生看到修改意见仍然是茫然的,或者根本不看。讲评课上,你想讲谁的问题?讲哪个问题?一节课的时间就那么多,讲不完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写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依靠蜻蜓点水式的讲讲、评评、议议,效果可想而知。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以为在于我们对作后讲评课的目标定位上,我们将作后讲评的目标定位在“订正”这一篇作文上,目的是让学生修改这一篇作文,使其完成。因此,就需要尽可能地“订正”这一篇作文中所有的问题,使其完美。
这就是问题所在!
二、作后讲评指向形成性评价
作后是指修改,是基于写作的视角。当代写作学大致将写作看作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把这个过程分为: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祁寿华认为:“写作是个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创造、构思、起稿、修改和校读五个阶段或步骤。”由此可见,写完之后并不是作文的结束,其中还有个环节,就是检查、加工、修改。(后文统称修改)修改是指修改“这一篇”,目的是使“这一篇文章”与修辞环境达到最完美的契合,以最恰当和有效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达到“这一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讲评即评价,是基于教学的视角。作后讲评属于写作教学范畴,我们需要从教学范畴去审视作后讲评,明确修改和作后讲评之间的不同。阮真先生在《作文研究》一书中明确界定了作文教学法与作文法的不同与关系:“学生看了这些规矩准绳,仍然不能使用到作文上去而发生功效,那么我们在教学上就要注意如何使用这些规矩准绳,用什么方法,造什么机会,出什么题目。”“要怎样练习、指导、矫正,方可使学生能使用这些规矩准绳,在作文上发生了功效。”阮先生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使用这些规矩准绳”。写作教学就是围绕这个目的,“用什么方法,造什么机会,出什么题目”去指导学生“练习”,指导学生“矫正”。
作后讲评又属于教学评价范畴。教学评价按照其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对学生作文进行诊断,包括优点及不足;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作文的过程,通过反馈、调控、矫正等,改进写作活动;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总结评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由此可见,作后讲评应该突破过去那种仅仅给分数、写评语式的终结性评价现象,转向诊断性、形成性评价,突出其“发展功能”。
三、作后讲评的教学路径
作后讲评应以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为目的,因此,基于形成性评价的作后讲评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修改“这一篇”,更应该指向迁移运用相关的写作知识技能,通过诊断、反馈、矫正、练习,让学生能够迁移运用写作技能,发展写作能力。
作后讲评教学包含两个目标:第一,指向写作知识技能的运用与迁移,包括修改的方法策略、语言文字、篇章结构和选材构思等一系列写作方法技能和策略;第二,指向修改,运用相关知识技能,修改这一篇文本。
我在《写作技能教学的要点:变式练习》一文中提出:写作能力由写作技能的获得、运用与迁移构成。如果想在写作中运用已学过的写作技能,那么在教学写作技能时,必须采用利于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写作技能教学,必须设计促进理解与运用的丰富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写作技能的策略。
因此,我对作后讲评课基本流程的构想是:诊断→反馈→变式练习→修改作文。
诊断:指向评估完成本次写作的关键写作技能。围绕教学目标,诊断全班学生在写这一类文章时的突出问题,选取一两个关键的写作技能作为这一节作后讲评课的目标。
反馈:指向该写作技能的理解。运用正例、反例的形式,让学生明确该写作技能是什么,重点解决“怎样用”“何时用”“何处用”和“为什么用”的问题。
变式练习:指向该写作技能的理解与运用。设计变式练习时,应围绕写作技能的本质属性的理解设计变式练习,目标指向明确,理解写作技能;应围绕写作技能的应用情境设计变式练习,不断变换情境,促进技能与复合情境的联结,预防情境依赖,目标指向运用迁移。
修改作文:指向运用该写作技能修改文本,完成作文。这一环节可以再次检验学生对该写作技能的理解与运用状况。
正如布卢姆在《教育评价》一书中所说,教育评价是在师生间形成一个“反馈——矫正”系统,及时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得失,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我们必须要改变过去那种肤浅与茫然状态,将作后讲评重新纳入写作教学的范畴中,建立这样一个“反馈——矫正”的教学系统,让教师知道作后讲评教什么,怎样教。只有这样,作后讲评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作者单位:徐州市星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