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平家物语》是传为日本信浓前司行长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3世纪初。该作品主要讲以平清盛为首的平氏家族的故事。全书贯穿了新兴的武士精神,武士、僧兵取代贵族的地位,而成为英姿勃发的英雄人物。这些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古典文学开创了新的与王朝文学迥然不同的传统,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取材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当中俱俐迦谷、筱原、志度、坛浦等几次大战役中,更是有意识地突现以源氏为代表的武士集团始终保持质朴刚健的精神和他们忠勇的英雄群像。本文主要对武士在战争中所展现的顽强刚毅、视死如归,深刻表现出武士在面对死亡时所体现的生死观。
关键字:武士 生死观
《平家物语》在描写平家的兴盛方面用墨不多,却以浓重的笔墨聚焦在平家的没落与消亡的紧张过程上,即使描写这一过程,比起写武士的武艺来,更多的是展现武士的精神世界。在这里面交织着作者的爱与恨、喜与悲、解放的昂奋与内省的孤寂,使文学的感动得到最大限度的升华。
在筱原会战中,斋藤别当实盛,一名已经年过七旬的老将,不顾己方兵力匮乏,明知大势已去,却依然孤骑苦战不屈。木曾义仲手下的手硺太郎光盛留意到他是非同寻常的敌人,在实盛久战力竭后被砍下人头,然后向木增以仲报告。原来,在义仲很小的时候曾见过他,那时他就早已头发花白,可如今在战场上鬓须却全是黑的。实盛为了不被当成老武士受人侮慢便打扮成青年武士模样。年过七旬的老者为了尽最后一搏,为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一个连贯的句号,他将白须染黑,奔赴战场。他的死,不全是为了效忠君主,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的武士的名誉与尊严。实盛选择了自己的直面方式,即死亡,用死亡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名誉与尊严。同样可类比国产小说《亮剑》中,冯楠初次见到赵刚时,问他如果面对巨大抗拒的阻力时,他会选择什么方式去防抗。赵刚回答说,死亡,死亡有些时候就是最大的抗拒。
木增义仲,平安时代末期著名的武将,出身名门河内源氏,源义贤的次子,源赖朝及源义经为其堂兄弟。因在木曾村成长,又称木曾义仲。在源平合战中大败当权的平氏一门,威震四方,人称“旭将军(或朝日将军)”,一度有君临天下之势。但由于年少气盛性格暴躁,而后众叛亲离惨遭溃败。在受源赖朝军的追击过程中,军队逐渐被打散只剩下了今井四郎一人站在了他的身边。木增只因心中牵挂着今井四郎,不觉回头张望,这时从后面追来的三浦石田次郎为久,向面部射出一箭。木增受下重伤,被石田的卒从砍下首级。木增义仲作为典型的武士代表,拥有精湛的武艺与勇猛坚毅的性格,还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他明知己方溃败,却不畏死亡,敢于去直面。武士阶层比别的阶层更重视死亡的价值,他们不是不看重自己的生命,而是更愿意用自己的死亡来证明自己的名誉与价值。在这场战斗中,还有一名武士值得我们去关注,他便是今井四郎。他一路追随木增义仲,直到他的身边只剩下自己,并且在得知木曾义仲战死后,把刀尖插入口里,一头栽于马下,穿过咽喉而死。中国有句话叫做,士为知己者死,今井四郎的行为很符合这句话,他就像曹操身边的典韦,为了自己主公的安危,不惧自己的生死。
随着平家与源氏的交战中的溃败,平家已经近乎穷途末路。熊谷次郎直实趁平家亲贵撤离之际,想擒住平家大将邀功,在岸上叫住了敦盛,企图和他分个胜负。敦盛不过初上战场的少年公子,不几回合,就被直实打落马下。直实也立刻跳下马来,拔出胁差,按住敦盛,掀起头盔,就欲取下敌将的首级。可是突然看到敦盛的容貌,呀,直实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僵在了那里,再难动手。直实想要放走敦盛,但是敦盛并不领情,他说道:“我是平家大将、春宫大夫敦盛,是平修理大夫之子,并非不懂事的少年人。我不上陣则罢,既然上阵,身为平家武士,岂能贪生怕死?你武艺高强,打败了我,就割了我的首级领功去吧。源平两家,世代为仇,何况战场之上,两阵之间,岂能对敌人存有怜悯之心?”直实反复劝说,年纪尚轻,何故寻死?但是敦盛死志已决,偏偏不肯离去。身后喊杀之声渐响,源家大兵即将杀到。直实心道,我军已到,我不杀他,他也必被人杀,到时不知他会再受什么无端屈辱,岂不反是我的罪过?于是咬一咬牙,挥胁差割下了敦盛的首级。杀死敌将以后,熊谷直实忍不住潸然泪下。虽然冲战杀场数十年,斩将擘旗,杀人无数,可是杀死如此年幼,而又英俊风雅的敌人,却还是平生第一次,不禁一股悲怆油然泛上心头。少年俊彦,顷刻化作离魂,果然人事无常,宛如幻梦,生老病死,痛苦实多。于是直实拔出敦盛腰间的“小枝”,吹奏一曲,黯然而去。就此一声不响,离开战场,落发出家去也,法号莲生。平家敦盛,正值美好年华,却能于乱世之中彻悟生死,展现出了淡定坦然的气质,实在可谓难得。
日本武士最为日本古代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所表现的生死观念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有待我们进一步去了解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岚,“《平家物语·敦盛之死》的美学意识”,日本学论坛,2000年第3期
【2」王玉华译,《平家物语》,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3」日下力,“《平家物语))的历史意蕴”,日本研究,2005年第2期
【4」丁瑜,“从《平家物语》苏武故事看日本中世纪的武士道精神”,湖南农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第8卷第3期
【5」〕朱坤容,“向死而生:武士道生死观之述评—以《叶隐闻书》为中心”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第3期
关键字:武士 生死观
《平家物语》在描写平家的兴盛方面用墨不多,却以浓重的笔墨聚焦在平家的没落与消亡的紧张过程上,即使描写这一过程,比起写武士的武艺来,更多的是展现武士的精神世界。在这里面交织着作者的爱与恨、喜与悲、解放的昂奋与内省的孤寂,使文学的感动得到最大限度的升华。
在筱原会战中,斋藤别当实盛,一名已经年过七旬的老将,不顾己方兵力匮乏,明知大势已去,却依然孤骑苦战不屈。木曾义仲手下的手硺太郎光盛留意到他是非同寻常的敌人,在实盛久战力竭后被砍下人头,然后向木增以仲报告。原来,在义仲很小的时候曾见过他,那时他就早已头发花白,可如今在战场上鬓须却全是黑的。实盛为了不被当成老武士受人侮慢便打扮成青年武士模样。年过七旬的老者为了尽最后一搏,为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一个连贯的句号,他将白须染黑,奔赴战场。他的死,不全是为了效忠君主,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的武士的名誉与尊严。实盛选择了自己的直面方式,即死亡,用死亡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名誉与尊严。同样可类比国产小说《亮剑》中,冯楠初次见到赵刚时,问他如果面对巨大抗拒的阻力时,他会选择什么方式去防抗。赵刚回答说,死亡,死亡有些时候就是最大的抗拒。
木增义仲,平安时代末期著名的武将,出身名门河内源氏,源义贤的次子,源赖朝及源义经为其堂兄弟。因在木曾村成长,又称木曾义仲。在源平合战中大败当权的平氏一门,威震四方,人称“旭将军(或朝日将军)”,一度有君临天下之势。但由于年少气盛性格暴躁,而后众叛亲离惨遭溃败。在受源赖朝军的追击过程中,军队逐渐被打散只剩下了今井四郎一人站在了他的身边。木增只因心中牵挂着今井四郎,不觉回头张望,这时从后面追来的三浦石田次郎为久,向面部射出一箭。木增受下重伤,被石田的卒从砍下首级。木增义仲作为典型的武士代表,拥有精湛的武艺与勇猛坚毅的性格,还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他明知己方溃败,却不畏死亡,敢于去直面。武士阶层比别的阶层更重视死亡的价值,他们不是不看重自己的生命,而是更愿意用自己的死亡来证明自己的名誉与价值。在这场战斗中,还有一名武士值得我们去关注,他便是今井四郎。他一路追随木增义仲,直到他的身边只剩下自己,并且在得知木曾义仲战死后,把刀尖插入口里,一头栽于马下,穿过咽喉而死。中国有句话叫做,士为知己者死,今井四郎的行为很符合这句话,他就像曹操身边的典韦,为了自己主公的安危,不惧自己的生死。
随着平家与源氏的交战中的溃败,平家已经近乎穷途末路。熊谷次郎直实趁平家亲贵撤离之际,想擒住平家大将邀功,在岸上叫住了敦盛,企图和他分个胜负。敦盛不过初上战场的少年公子,不几回合,就被直实打落马下。直实也立刻跳下马来,拔出胁差,按住敦盛,掀起头盔,就欲取下敌将的首级。可是突然看到敦盛的容貌,呀,直实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僵在了那里,再难动手。直实想要放走敦盛,但是敦盛并不领情,他说道:“我是平家大将、春宫大夫敦盛,是平修理大夫之子,并非不懂事的少年人。我不上陣则罢,既然上阵,身为平家武士,岂能贪生怕死?你武艺高强,打败了我,就割了我的首级领功去吧。源平两家,世代为仇,何况战场之上,两阵之间,岂能对敌人存有怜悯之心?”直实反复劝说,年纪尚轻,何故寻死?但是敦盛死志已决,偏偏不肯离去。身后喊杀之声渐响,源家大兵即将杀到。直实心道,我军已到,我不杀他,他也必被人杀,到时不知他会再受什么无端屈辱,岂不反是我的罪过?于是咬一咬牙,挥胁差割下了敦盛的首级。杀死敌将以后,熊谷直实忍不住潸然泪下。虽然冲战杀场数十年,斩将擘旗,杀人无数,可是杀死如此年幼,而又英俊风雅的敌人,却还是平生第一次,不禁一股悲怆油然泛上心头。少年俊彦,顷刻化作离魂,果然人事无常,宛如幻梦,生老病死,痛苦实多。于是直实拔出敦盛腰间的“小枝”,吹奏一曲,黯然而去。就此一声不响,离开战场,落发出家去也,法号莲生。平家敦盛,正值美好年华,却能于乱世之中彻悟生死,展现出了淡定坦然的气质,实在可谓难得。
日本武士最为日本古代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所表现的生死观念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有待我们进一步去了解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岚,“《平家物语·敦盛之死》的美学意识”,日本学论坛,2000年第3期
【2」王玉华译,《平家物语》,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3」日下力,“《平家物语))的历史意蕴”,日本研究,2005年第2期
【4」丁瑜,“从《平家物语》苏武故事看日本中世纪的武士道精神”,湖南农业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第8卷第3期
【5」〕朱坤容,“向死而生:武士道生死观之述评—以《叶隐闻书》为中心”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第3期